摘要:城市社区在流动儿童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担负了助学、执行国家政策、收集数据等多项工作。因此,有必要围绕社区的特点,设计能有效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1社区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作用
流动儿童在随父母务工进入到城市之后,大多数时间都重复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因此,每当人们谈及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的时候,也习惯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去寻找原因。然而,亦有学者提出,相对于学校和家庭,社区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社区作为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文化等多方面都会对流动儿童产生影响。一般说来,社区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区是家庭和学校的缓冲带,能够有效地覆盖两者的时间盲区。流动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时,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赚钱。同时他们从事的工作多为零工,工作时间不固定,回家时间也不确定。这样,流动儿童在放学后,往往很难见到家长,并得到基本的课业辅导和生活照料。社区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缓冲带。在流动儿童家长无力照顾儿童,学校已经放学的前提下,社区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场所来代替父母照顾流动儿童,并帮忙辅导流动儿童的学业。这样一来,既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安全,又保证流动儿童不会放学后无人照料失去监护。流动儿童可以在学校放学和父母回家之前的时间充分利用地利用这段时间。如此,不仅履行了社区的职责,体现了社区的人文关怀,还间接地使流动儿童的父母能够放心地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上,促进社会建设。
第二,社区是通过传递和执行与流动人群相关的社会政策,减少了流动家庭的负担。不同的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状态和地域特色,在中央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流动儿童的就学及生活制定了诸多规定及条例,手续一般都比较复杂。对于流动儿童的家长而言,想要在短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这些规章程序,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但目前我国各城市的社区大多已将帮助流动儿童入学纳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章程中,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流动儿童的入学困难,亦减轻了流动家庭的负担。同时,一些社区还能够针对流动家庭特点,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进而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保障了流动儿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对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三,社区已经成为收集流动儿童相关数据的固定地点。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对于政府社会治理具有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趋势下,社区开始按照政府的相关要求进行数据收集的工作。其中,有关流动人口的数据,一直都是政府数据采集的重点。通过社区的数据收集,可以有效地监控流动人群的流向趋势。同时,就流动儿童而言,还可有效地了解流动儿童的入学情况,进而对有关流动儿童社会政策的实施状态进行定量化评估。
2基于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解决策略探讨
在设计基于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促进方案时,有必要充分地考虑到社区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作用,并着重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应该充分发挥社区缓冲带的重要作用,丰富对流动儿童课后辅导的内容。目前已经有一部分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流动儿童之家”,并在流动儿童放学后帮助其辅导功课。同时,为了保证其功课辅导的质量,还定期的招收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作为专职辅导员。但是,这种形式存在横纵两个问题。在横向维度上,如此助学形式范围过窄,紧紧围绕着流动儿童的课程出发,将可能会忽视其德育等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此外,在纵向方面,对流动儿童的课业辅导,往往居中在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层面,少有针对初高中流动儿童的学业辅导。因此,社区在做好流动儿童缓冲带的前提下,有必要丰富其教辅内容,也需要关注初高中流动儿童的需求。
第二,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官方机构作用,提供对流动儿童生活更多层面的保障。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机构,社区除了能为流动儿童入学提供帮助外,还应在更多的层面覆盖流动儿童的生活。当然,这些具体层面应针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地域特色来制定,进而使流动儿童能真正地融入社区生活。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流动人口的居住地为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当地的治安环境相对较差,犯罪率高,易出现一些针对流动儿童的犯罪行为。此外,还有一些流动人口由于工作原因,偏好在地段较为繁华的地区生活。但是这些的确也易发生交通事故。从以上两点来看,社区有必要从流动儿童的安全等方面出发,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
第三,应该充分发挥社区的数据收集站功能,收集与流动儿童相关的数据。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对流动儿童各方面的数据获得越多,那么对流动儿童的帮助策略实施也就可以越具体和明确,其指向和功效也越好。所以,有必要在社区中建设一套成熟、稳定、快速的数据收集途径,对流动儿童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其中,有关流动儿童的数据收集不仅需要围绕政策相关的数据进行,甚至还需要围绕着流动儿童进行社会性数据收集。例如,包括流动儿童的家庭关系、主观幸福感等多元化的指标进行采集。这样,对政府未来构建新的与流动儿童有关的政策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阳,张开荆,赵勤.多族群认同量表中文修订版在流动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雜志,2016,(02):138139.
[2]陈阳.从社会认知理论看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冲突[J].新课程(上),2015,(12):39.
[3]陈阳.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研究思路及实践意义[J].考试周刊,2015,(87):174.
[4]陈阳.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5,(7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