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莹莹
不论哪座城市,若只是如游客般进出于各种景点,那其实不算来过,想要了解她,或许你应该深入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行走的方式丈量这座城市的深度
不久前,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让这座城市又火了一把,一句“坐在玉林路的街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让大家对这座阴雨城市有了新的想象。
对一座城市的想象首先来自交错于其中的街道。
地铁拐角口那家门店换了一轮又一轮,前几日上班时还是一家面馆,门可罗雀,过几天下班回家就已经换成了另一家,依旧萧瑟。小贩的叫卖声、自行车穿过人群时的铃铛声、服装店门口的音响传来万年不变的男中音,用拙劣的广告词介绍着本店只卖99块的潮流运动装……这些每日都上演在城市街头的场景,似乎并不会给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而街道作为城市的一个窗口,可能让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观感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就像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有趣的街道名
美国建筑师兼文化学者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一书中如此定义街道:“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无论一座城市如何变化,其中纵横交错的街道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街道名也成了一座城市能够留给后人的记忆。
一位在成都生活了10多年的友人这样向我总结成都的街道名:“在成都老街区,你随便拐进一条街道,名字要么和玩儿有关,要么就和吃有关。”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成都的街道名确实配得上休闲之都这个称号。
诸如大慈寺街、文庙街、纯阳观街这些以游玩之地命名的街道自是不必说,成都还有许多以“花”命名的特色街道,可以说是“逛完这间庙,再赏那处花”。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又称为“蓉城”,芙蓉花便最能代表这座城市,一到春天,便是花团锦簇。以植物来命名一座城市,大街小巷以植物为名也不足为奇了。据统计,成都目前有超百条街道是以各类花草为名,沿用至今的有槐树街、桂花巷、竹林巷、梨花街等。如今,一些老街巷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样貌,只剩下伫立在街口的路牌,但是仍有不少老街巷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桂花巷是成都人民公园旁的一条千余米长的小街,在清代,桂花巷是满城十一条兵丁胡同之一,时称“丹桂胡同”。
一次偶然闯进这条闹市中的小街,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小街才能真正代表一座城市。小街外的长顺上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俨然一副现代城市的模样。而拐进这条小街,却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只允许两车通过小巷,两旁是上个世纪的低矮小楼,一些小吃店、小茶馆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一侧。虽然街道上行人寥寥,但是小店里却不时传来阵阵成都特有的辣椒香以及麻将声。最引人注目的,是街道两旁的郁郁葱葱的桂花树。阳春三月,桂花树才长出嫩芽,而每年一到了十月,这里便会飘散出浓郁的桂花香,成为成都人秋日赏桂的好去处。
美食、麻将、赏花,这些“悠闲”的字眼在一个特定的时节汇聚于一条小街,“休闲之都”这时便真正体现出来。
老成都以植物来命名的街巷是“种什么花,叫什么名”,一些新规划的街道还特意沿袭了这一传统。比如在成都三圣洪河片区就有十多条以花(树)来命名的街道,这些街道在取名建设之初,建设单位和园林部门在进行街道绿化时都以命名植物加以配植。算是名副其实。
看到这里,如果你只认为成都的街巷都是如此的文艺清新,那你也太小看这座城市能带给你的“惊喜”了。
“肥猪市街”“挨打巷”“海椒市”“骡马市”,乍听起来,这些或“血腥”或“低俗”的街道名与成都这座温婉的城市有些格格不入,但也恰恰表现出这座城市最本质的味道。
肥猪市街,因为这里过去是杀猪之地,也就是猪市所在地,大家戏谑地称其为肥猪市;海椒市原来卖海椒,骡马市则是卖牲口的地方;挨打巷因为街道窄没有路灯,经常发生抢劫事件。到了晚上,路过的人经常“害怕挨打”而一路小跑,于是被附近居民称之为“挨打巷”……
如今,肥猪市的猪户们早已不见,海椒市骡马市也已“名不副实”,走进挨打巷再也不怕被抢劫,这里早就改名为兴蓉东街,寄托了这座城市兴荣的希望。
生活于街道之中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描述过“闲逛者”与街道的独特关系:“街道成了游手好闲者的居所。他靠在房屋外的墙壁上,就像一般的市民在家中的四壁一样安然自得。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珐琅商业招牌至少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有资產者的客厅里的一幅油画。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店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
成都的街道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成都人也善于把街道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去年我才来成都工作。每天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进地铁、出地铁,以至于半年多以来,我都不知道从家到单位之间具体是怎样的路程,而赶上几点几分的那一班地铁能恰好掐点上班倒是清清楚楚。
一次冬至聚餐,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成都人的街巷生活。
北方冬至吃饺子,而成都人冬至吃羊肉、喝羊汤。去年冬至,朋友二三相约,找了一家据说是成都最正宗的羊肉馆子。
羊肉馆就位于中心城区的一条小街。二层小楼的店面,装修陈旧,多年堆积的油烟布满店的大小角落,面积狭窄,只能挤进有限的食客。但这并不妨碍成都人的热情。还没到中午,人便越聚越多,店家索性把厨房搬到了大街上,把早已备好的桌椅,一条长龙似地摆满了整条街道。中午,整条街道都飘散着羊肉汤特殊的香气。
这边食客隔着街呼唤老板,那边老板隔空应答,嬉笑声、交谈声、再加上过路的车辆鸣笛声……过路的人都不禁驻足观看这难得一见的场景。
你可能会纳闷,这难道不会影响交通吗?
在食客们大快朵颐的同时,几位交警正在一旁指挥着交通。在交警“保护”中吃饭,这样的特殊待遇估计没多少人能够享受到。
在成都生活的大半年中,我遇见过在街沿上晒青菜的老婆婆,也遇见过一日三餐都在人行道上吃饭的五金店一家,还遇见过在花坛里种小葱香菜的大爷……街道对于他们,不是防盗门外的另一个世界,而是家的延伸。
遗憾的是,这些生活情景也只能在旧城区老街巷才能偶尔看到。
如今,城市在扩充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综合体,机动车道不停地扩建,能够供行人休息的设施越来越少,大街上送外卖和快递的小哥越来越多,好像只需一部智能手机,生活也能够继续下去。
简·雅各布斯说:每个人都需要使用街道。我们在街道上四处走动,对它了解很深且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因为它周围有很多不同且有趣、方便且有用的东西在吸引我们。要相信街道是我们的,它才不会死。
不论哪座城市,若只是如游客般进出于各种景点,那其实不算来过,想要了解她,或许你应该深入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行走的方式丈量这座城市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