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波+郭彩琴
【摘 要】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法定文件,自2004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实施10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4个维度偏离课程标准的现象最突出。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对课程标准权威性认知不足,学校绩效考核导向是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重要原因。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权威性的敬畏意识,是解决偏离现象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偏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33-03
【作者简介】1.孙文波,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学科教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2.郭彩琴,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或者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研究,即追问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问题。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偏离的问题研究得还比较少。然而,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偏离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最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从描述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与2004年版课程标准偏离现象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偏离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表现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确定与达成,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力度不够。第一,教学目标单一且过低。“单一”是指强调考试,凡是不纳入考试范围的内容都不进入教师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视域之中。“过低”是指只注重学生应付考试的知识获得,对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等领域的目标关注不够。教师教学往往倾向于完成教材和应付考试,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非考试的知识与非知识类目标分解置之不理。第二,教学目标太过于理想。所谓“过于理想”是指盲目拔高,拔高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层面,精英化的标准偏离了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对学生现实中的成长和精神追求关注不够,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见解。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第一,追求形式的活动课程。新课改之后,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活动”课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但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二,一成不变的灌输教学。与形式化的活动课相反,也有些老教师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认为活动课程弱化了知识教学,教案更是多年不变,这些做法都是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背离的。
3.教学的实施环节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实施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慣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对知识的应用性不够。第一,以考点为中心实施教学。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当中,知识灌输还是占主要部分,实践性普遍较弱。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第二,脱离实际的空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衔接不到位,偏离课程标准理念。例如,许多教师在讲授“通货膨胀”的时候,只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超出实际所需纸币发行量引起的。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个概念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从身边的物价上涨等现象出发进行讲解,学生不仅容易记住,而且方便理解与应用。
4.教学评价的方式与课程标准相偏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开放的、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多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然而,在现实教学当中,试卷测试成为评价高中生学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使得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偏离。第一,试卷测试成为评价教学成果的唯一手段,学生仅为评价的对象。单一的试卷测试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思政学科的教学目标很难用试卷测试的方法统一测评出来,考试只是对知识性内容进行了考查,品德、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否达成就难以考量;另一方面,考试的评价结果“不一定准确”,对于思政学科,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就好,思政课考试成绩合格并不代表学生素养就完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考试成为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终极评价方式。课程标准更强调形成性、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往往还是一次考试决定成绩高低,没有将学生平时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纳入期末或者高考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评价不到位,与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相偏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标准的原因
1.应试的价值取向有违课标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学生都以高考为价值导向,思政学科成为一门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思想觉悟发展的学科,这样的价值导向是造成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偏离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下出现教师只钻研考题,只教授考题的情况,忽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科成绩成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学校高度关注升学率,学生也唯分数第一。应试的价值导向不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此种价值导向下所培养的教师和学生极具功利色彩,不符合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
2.教师缺乏对课标权威的敬畏心。
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法定文件,是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少之又少。客观来讲,课程标准的概括性较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和潜心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课标进行解读,因个体素质差异会导致对课标解读不到位、解读背离等情况。主观方面,教师对课标不在乎,认为课程标准徒有其表,不实用,认为没有从考试的方向描述。主客观两方面导致教师对课标缺乏敬畏心,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不采纳课程标准,导致教学实践与课标偏离。
3.学校绩效评价导致功利性倾向。
绩效考核引入教师评价体系,最初目的在于用激励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然而,在多年的实际操作中,却是参照学生考试成绩或者是升学率来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考核的初衷,偏离了思政学科课程标准。这导致不少地区主要以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师主要为了提升学生学科成绩而努力,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学校绩效考核充斥的功利性色彩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视课标的又一个原因。
三、加强课程标准在思政课教学中权威地位的对策
1.树立全面发展观,深刻领会思想政治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所谓“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极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必须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框架中加以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高中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高中生日渐展开的生活为依据,确立起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一致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突破“重视成绩”的困局。坚持全面的价值导向,将学生的日常课堂参与、活动表现、品质形成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的主要渠道,通过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因此,只有站在这一高度,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才能相一致。日常教学中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作为公民的整体素养,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
2.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权威性的敬畏意识,深层次地落实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有法规性质,体现国家意志,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所以,每一位教师心中必须有课程标准的权威意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對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将课程标准研究懂、研究透,挖掘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师队伍中的权威性。同时,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传统,也不一味追求创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深层次地落实课程标准。只有教师心中有权威,教学实践中落实权威,才能做到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契合一致。
3.破除绩效考核的功利倾向,落实思政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地位。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课的功利主义表现在教师教学及工作动机的功利性和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这与课程标准的理念截然相反。目前,新一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核心素养”即将添加进去,那么未来,学科核心素养必将成为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灵魂。教师应突破应试和绩效考核的功利主义色彩,以课程标准为本,将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放在首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调整人才观、教学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从事这样一份有关灵魂塑造的职业而光荣,不为单纯地获得业绩而迎合学生,发掘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追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作为学生,应该转变过去对思政课的狭隘认识,树立起“为发展而学习”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双方都突破功利主义色彩,才能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同时课程标准又应根据教学实施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探究教学实践过程与课程标准的偏离及纠偏对策,对于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意义重大,也为更好地贯彻即将正式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供先导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晓敏.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的课标分解[J].新课程:上旬,2014(09).
[2]张红娥.应试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及消解[J].文理导航,2013(10).
[3]浦香,贡和法.政治试题与课程标准契合度的Webb模式分析——以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研究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3).
[4]蔡玉娇,贡和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一致性——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