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辉 贾立平
[摘要]微媒体因其即时性、多样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受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和喜爱。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研究的课题,通过探索分析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郝晓辉(1990-),男,籍贯:河北省沙河市,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与实践。贾立平(1963-),女,籍贯:河北蔚县,通讯作者,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河北农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成员。
[基金项目]该研究成果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ZD201452)”经费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55-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媒体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分享、互动等。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网络环境及其参与者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时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因此,探究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首先,他们内心单纯、价值观尚未形成,社会经验较少,使得一些学生经不起网络上的信息诱惑,对微信、微博上的信息过分依赖,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产生抵触情绪,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接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其次,教育手段的滞后性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再次,微媒体的复杂性及网络环境的混乱,导致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加之部分个体的不良示范,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对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偏激行为,容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具体分析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相关部门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事物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网络发展给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也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門的重视,但重视的程度不够高,监管的力度不够强,一些网络负面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一些网络操盘手的不当言论不能得到及时的消除,从而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出现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教育方式相对滞后
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在高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通过手机上网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微媒体的出现给学校的教育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学生对手机上的微媒体应用如微信、微博等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高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未能很好的与微媒体新技术相结合,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使得学生对课堂教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家庭教育参与程度不够高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往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兴事物,有些家长由于从未或者无法接触到网络,导致无法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些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虽然懂得并会利用微媒体,但是,对于正确使用微媒体上,他们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甚至个别家长还将成为微媒体使用的反面典型。这就造成了家长在微媒体的使用上无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与管理,导致无法参与到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来。
(四)大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较低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主体,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对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自律意识,加之网络虚拟性及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时,肆意在网络中释放情绪,一些在现实中文质彬彬的学生会在网上使用一些不道德的语言,甚至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发布谣言,盗取他人文章等,这些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密切相关。
二、微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国家相关部门,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的处罚力度和犯罪成本,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用法律的手段控制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大网络监管人员队伍,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和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对于违反网络相关法律法规,践踏道德底线,造成不良影响的媒体人,予以严肃处理,在网络环境中起到警示作用。再次,建立网络宣传平台,利用各种微媒体形式,扩大网络道德教育影响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制定,及时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内容,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弘扬正能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力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二)学校要开展多层次教育活动
面对微媒体,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培训一批优秀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各高校要联合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等多方力量,通过校内广播、校报、宣传标语、悬挂条幅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例如影片展、微电影展、图片展等;要利用微媒体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创建大学生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发布或转发正能量文章或材料,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三)家庭成员要参与到网络道德教育中来
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以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家长要尽可能地开展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与孩子多沟通,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保持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参与到学生的微媒体使用教育活动中来,学习使用微媒体,了解微媒体的利与弊,树立使用微媒体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使用微媒体进行教育与管理,真正肩负起家长的教育责任。
(四)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积极参与到学校与家庭教育中来;要减少对微媒体的不良使用与依赖,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在使用微媒体时要明确道德标准,文明用语,尊重他人;在网络学习与使用当中,要敢于同践踏道德底线的行为作斗争,积极举报有害信息与不当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微媒体以其便捷、快速的方式被广大网民接受和宠爱,在网络微媒体使用中,因其参与者的多样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往往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坚决维护道德底线,对于违反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制止或举报,与网络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努力维护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为加强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羽,王立荣.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
[2]滕苏苏.微媒体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3]时宗琳,李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1(2).
[4]宋文杰.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