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活动区域及生卒年代考

2017-05-03 00:41贾俊侠
唐都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魏文侯战国策惠子

贾俊侠, 刘 旭

(1.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 2.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历史文化研究】

白圭活动区域及生卒年代考

贾俊侠1, 刘 旭2

(1.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 2.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从《史记·货殖列传》出发,搜集与白圭有关的各项史料,结合前人观点,在钱穆《白圭考》基础之上否定梁玉绳“战国有两白圭”的说法,进而对白圭的活动范围、个人事迹以及生卒年代进行考证。可以推知白圭生活在魏文侯时期的记载并不真实,并推断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白圭只有一个,且生卒年大致与孟子相仿,应在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290年之间。其主要活动时代和范围应是魏惠王时期以魏国为主的中原地区,是秦国的崛起与魏国霸主地位丧失这一历史过程的亲历者。

白圭;活动区域;生卒年代

白圭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其“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理念被后人借鉴模仿。而后人对其经营理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但针对其本人生卒系年的考证尚不确切,后世学者对其生卒年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现于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吴师道在其《战国策校注》中对于白圭的生卒年提出了疑问,并且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从所涉及的人物及时间角度,对《史记·货殖列传》白圭部分为何会将魏文侯与商鞅同时置于白圭生活的时代提出疑问,并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梁玉绳在《汉书古今人表考》中明确提出战国时代有两个白圭[1]674,分别出现于魏文侯时代和魏惠王时代,至于为什么会得出此结论,又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梁氏并未说明。直至钱穆在其《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再次提及白圭,并且总结前人观点,对白圭生卒系年进行了考辨。有关白圭生卒年的问题才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一、白圭问题的源起

对白圭生卒年问题的考辨源于对《史记·货殖列传》中白圭的一段记叙:“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2]3258-3259

这一记述中出现了前后矛盾,即前文中以白圭和李悝对论,后文中白圭在谈论其经商之道时谈及了孙膑、商鞅,显然,如果此白圭在魏文侯时期就已成年,那么绝对不可能活至商鞅变法时期。而这一矛盾吴师道在对《战国策》作注时也有提到:“史白圭传首云,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后复引圭之言曰:‘吾治生产,如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则其人在鞅后。首句特与李克对论,非言其世也。以‘二十取一’语,孟子正欲以其货殖之术施之国家者也。又新序记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则文侯时又一白圭欤?或因史所书而讹舛欤?”[3]1426

翻检有关白圭的史料发现,与其有关的事件出现于大致两个时代:其一,魏文侯时期;其二,魏惠王时期。由是,后世史家常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的“中山国之事”及其他史料中有关白圭与惠子、魏惠王、孟尝君之事,认为白圭应是两人[1]674。对于此观点,钱穆认为,白圭应只有一人,并赞同吴师道的说法,认为《史记·货殖列传》中将白圭与李悝对论,并非是言其世,而是以李悝之“尽地利”与白圭“乐观时变”对论[4]234。但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白圭考》中又提出“《史记·六国年表》:‘梁惠王二十七年,丹封名会。’丹,魏大臣也。《志疑》:‘丹封名会四字难晓,注家皆阙。疑名会乃于浍之讹。浍为魏地。丹封于浍,犹齐封田婴于薛耳。’余谓丹殆即白圭名。是年即与齐战马陵而败。后惠施游梁,渐见信重,故《吕览·应言篇》有白圭短惠子于梁王事。至孟子之来,白圭虽不用事,犹以故相大臣见尊崇。”[4]235这里钱穆认为《史记·六国年表》中的“丹”就是白圭,可以算作合理推断。但钱穆先生并没有实质性证据,并且在后文中又提道:“《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城阳君朝秦,其与《战国策·魏策》所载果为一时事否,今不可知。(《周季编略》径以白圭之说定在城阳朝秦之年,亦疏。)其时在中山亡后六年,上溯梁惠王封丹已五十五年。若白圭以三十受封,即谓至是犹存,可也。统观诸书所载,见白圭不为两人,前人不详考,而轻为之说,因谓前后有两白圭耳。”[4]235-236这也是根据白圭即“丹”这一推断对白圭生卒年进行推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证据不足,不能作为推测白圭具体生活时代的依据。

二、“两个白圭说”有误

正是由于《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前后产生矛盾,并且历史上有关白圭的记载又分别出现于魏文侯和魏惠王两个时期,所以才有后世学者认为历史上应该有两个“白圭”。持这一观点的梁氏在其文章《汉书·古今人表考》中说道:“战国时有两白圭。《货殖列传》之白圭,当魏文侯时,为魏取中山。此周人,白姓,圭名。《魏策》载魏昭王时白圭魏人,白姓,丹名,圭字。表列孟子、魏惠王之间,当是魏人白圭。”按照梁氏的说法,《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白圭应该是魏文侯时期人,此人姓白名圭,并且为魏文侯征讨过中山国,是周人。而《战国策·魏策》中出现的“白圭”则是魏昭王时期人,此人姓白,名丹,字圭,是魏国人。如真如梁玉绳所说,战国时期有两个白圭依次出现在魏文侯和魏昭王时期,我们认为需要探讨。

首先,是否可能只有一个白圭且其本人就从魏文侯时期活到了魏昭王时期呢?考察史料,笔者发现,有关白圭的事迹主要见于《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及《汉书》等文献。其中涉及其事年代最早的应当是《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文中“邹阳狱中上书”说道:“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张晏曰:‘白圭为中山将,亡六城,君欲杀之,亡入魏,文侯厚遇之,还拔中山。’”司马贞《史记索隐》注曰:“事见《战国策》及《吕氏春秋》也。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2]2471-2472这里邹阳以“白圭”举例提到“其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又提到魏文侯,可见这一记载中的白圭是出现在魏文侯时期。记录其事件年代最晚的是《战国策·魏策四》,其云:“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魏王弗利。白圭谓魏王曰:‘王不如阴侯,人说成阳君曰:君入秦,秦必留君,而以多割于韩矣。韩不听,秦必留君,而伐韩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质于秦。成阳君必不入秦,秦、韩不敢合,则王重矣。’”“[笺证]一,鲍彪云:‘(成阳君)秦昭十七年入朝者。于此知为韩不疑。’[按]……秦昭王十七年当魏昭王六年,此策当稍在其前,其时白圭老矣。”[3]1440这里,鲍彪给出了确切年代,秦昭王十七年即公元前290年,而魏文侯去世是在公元前396年,如果传世史料没有问题,那么即使白圭是魏文侯在位最后一年出生,到公元前290年他也106岁了。不仅如此,如果他能“为魏取中山”,那么他还必须在魏文侯在位时就已成年。如果按这一推论,那白圭的寿命可就大大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种可能性显然是不大的。

其次,考察有关白圭的一系列史料,排除本就自相矛盾的《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笔者发现,其余所有史料中能够证明白圭是魏文侯时期人的只有《史记》和《汉书》,而且两书均见于“邹阳狱中上书”,甚至文字也基本一致。但《战国策》《吕氏春秋》《孟子》等书所记录的白圭故事均发生在魏惠王及其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再反观《史记》《汉书》“邹阳狱中上书”中基本一致的内容,可以基本认定是《汉书》引用了《史记》原文,这一点在《汉书》其他篇目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可以明确记载白圭在魏文侯时期的只有《史记》。而细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会发现司马迁之所以引用“邹阳狱中上书”的原文,其目的是为了褒扬邹阳的气节以及敢于直言的精神。此外,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白圭考》中也认为“邹阳《狱中上书》乃误以乐羊为白圭,其说不足据”。如此,“魏文侯时期有一白圭”的说法就失去了证据支撑。

再次,梁玉绳关于“两个白圭”的说法有误,证据有三:第一,梁氏说:“《货殖列传》之白圭,当魏文侯时,为魏取中山。此周人,白姓,圭名。”而《史记》中却说白圭是周人,也没有确切记载白圭姓白名圭。另外,高诱、赵岐注《吕氏春秋》时也只提到“白圭,周人也”,也未提及白圭之姓名。按所搜集之史料,确切提到白圭姓名且是周人的只有《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卷12《告子章句》下的注文,其注曰:“白圭,名丹,周人也。欲更税法,二十分而取其一分。林氏曰:‘按史记: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与童仆同苦乐。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以此居积致富。其为此论,盖欲以其术施之国家也。’”[5]346可见,此文虽然明确提到了白圭是“周人也”,但却“姓白,名丹”,与梁玉绳先生所说的魏文侯时期的白圭“白姓,圭名”并非一致。第二,梁氏说:“《货殖列传》之白圭,为魏取中山”,可《战国策》中记载魏文侯攻打中山时,其将帅是吴起与乐羊,并未提及白圭。第三,即使“魏文侯时期的白圭”真的“为魏取中山”,且如“邹阳狱中上书”那样声名显赫,为什么《汉书·古今人表》中在魏文侯之后、魏惠王之前却没有提到这个白圭?很明显,先秦时期有白圭此人,但不在魏文侯时期,而应在孟子、魏惠王、魏昭王时期更合事实。如《汉书·古今人表》中孟子、魏惠王之间就列有“白圭”[6],而《孟子·告子章句下》中也有孟子与梁氏所谓“魏昭王时期之白圭”的对话。其云:“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5]346可见,此白圭与理财治国有密切的关系。

据以上考证,魏文侯时期的白圭并不可靠,正如前文中钱穆所说《史记·货殖列传》中将白圭与李悝对论,并非是言其世,而是以李悝之“尽地利”与白圭“乐观时变”对论。所以可以推断白圭只有一个,他应生活在魏惠王至魏昭王时期。

三、白圭的活动区域考

要想弄清楚白圭一生的主要活动区域,首先必须对《战国策》《吕氏春秋》《孟子》三部书中所涉及的事件进行分析。笔者对这三部书有关白圭事迹的史料进行排序考察,发现其活动时代大致在魏惠王时期、魏襄王时期和魏昭王时期,活动区域主要以魏国为主,兼及中山、齐国抑或秦国等。

关于白圭的事迹,涉及时间最早的是《吕氏春秋·不屈》,其云:“白圭新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曰‘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说我有大甚者’,惠子闻而诽之,因自以为为之父母,其非有甚于白圭亦有大甚者。”[7]498-499此后《吕氏春秋·应言》中又云:“白圭谓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鸡,多洎之则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则焦而不熟,然而视之蝺焉美无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于此。’惠子闻之曰:‘不然。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宜之此鼎矣。’白圭闻之曰:‘无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太甚。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这里的惠子应该就是惠施,而从“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一句可以看出,这里两人辩论时惠施已经成为魏相。惠施相梁的时间应该是在魏惠王中期,而文中说“白圭新与惠子相见”,可见前一事应该发生在惠子初到魏国任相之时。而这时惠子与白圭相见,即说明白圭可能已经在魏国有一定的势力了。索按《孟子·告子章句下》,可知有两件事稳固了白圭在魏国的地位:其一是前面提到过的制定“二十税一”的财税政策,其二则是为魏国治水有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卷12《告子章句下》载:“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5]346这段对话中白圭将自己的治水成果与大禹相比,可想其在魏国的治水是收到了相当大成效的。也很可能是因为以上两件大事使得白圭在魏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也能证明魏惠王时期白圭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魏国。

魏惠王去世后魏襄王即位,这一时期的白圭开始游历各国。《吕氏春秋·先识》载:“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7]398这里提到了中山国和齐国,又根据白圭对中山和齐国的形势判断,可以知道这两国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据史书记载,中山国灭国是在公元前296年,这一年刚好是魏襄王执政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白圭游历中山国和齐国应该是在魏襄王时期。又据《吕氏春秋·举难》载:“孟尝君问于白圭曰:‘魏文侯名过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白圭对曰:‘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过桓公也。’”[7]541这则史料显示,白圭还与孟尝君有过交集。元代学者吴师道认为两人相遇是在秦国,《战国策笺证》卷25“白圭谓新城君曰”吴师道注云:“又按燕策,白圭逃于秦,则尝仕秦。新序孟尝君问白圭,恐亦此时。”[3]1426翻检史料,孟尝君入秦是在公元前299年,但一年后就回到齐国了。上文所引的《吕氏春秋·先识》篇提到白圭去过齐国,那么白圭是在秦国还是在齐国遇到孟尝君尚未可知。且《战国策笺证》卷30“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载:“……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杨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圭逃于秦”[3]1721其注曰:“鲍彪云:‘(白圭逃于秦)未详。’金正炜云:‘史记邹阳传注引张晏曰:白圭将,亡六城,君欲杀之,亡入魏,厚遇之,还拔中山。疑即其事。‘秦’字盖误。’”[3]1730这里,鲍彪认为“白圭逃于秦”记载不详,金正炜认为应该是“白圭逃于魏”而非“逃于秦”,两人都认为白圭去秦国一事存疑。有关白圭到过秦国的记载只有这一条,如果“白圭逃于秦”一句有误,那么吴师道根据“白圭逃于秦”一句推断白圭“则尝仕秦”,并且进一步推断“新序孟尝君问白圭,恐亦此时”之论断不成立。所以笔者认为白圭去过秦国的可能性不大,而他与孟尝君相见很有可在齐国,时间应该在孟尝君去秦国任相之前或回到齐国之后(前298),但晚不过中山灭国之时,即公元前296年。

有关白圭活动的最终史料见于《战国策·魏策四》,共有两则:一则是《战国策》卷25,其云:“白圭谓新城君曰:‘夜行者能无为奸,不能禁狗使无吠己也。故臣能无议君于王,不能禁人议臣于君也。’”[3]1426另一则是前文提到的“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这两则材料都出现于魏昭王时期,后者鲍彪更明确指出是秦昭王十七年(前290),可见白圭晚年还是回到了魏国,并继续为魏昭王出谋划策,直到离世为止。从现有的史料和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圭一生中的大半时间是在魏惠王和魏昭王时期度过,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也是在以魏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展开的。另外,在魏襄王时期,他也曾游历过中山、齐国等国家,并且一生中与惠施、孟子、孟尝君等人也曾有过交往。

四、白圭生卒年代考

上述材料阐述了白圭并非魏文侯时期人物,并通过史料证明其应是魏惠王至魏昭王时期人,而魏惠王继位(前369)至魏昭王死(前277)共93年。以常理推断当时人的寿命不会如此之长,且《孟子》一书中孟子对于白圭“二十税一”的理论颇以为然,孟子至魏时也已将近四十岁了,故此笔者大胆推论白圭应与孟子年龄相仿。

关于孟子生卒年考证颇多,元、明、清乃至近代都有考证,当代学者也有总结性论述*参见姚丽《元代〈孟子〉考据学研究》,扬州大学,2011;刘瑾辉,孙计康《明代〈孟子〉考据学综论》载于《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第140~146页;刘瑾辉《清代〈孟子〉考据学综论》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70~76页;李锐《从疑古到求真——民国孟子生平研究述论》载于《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第125~130页。。一般认为孟子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钱穆考订得出的孟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05年,享年86岁,并提到:“而定孟子生年,最早当在安王之十三年(前390),最晚当在安王之二十年(前382)。乃与朱子、周氏之所推定,亦若相符。”[4]193当代学者张培瑜在其文中提出“周烈王四年(前372)、鲁共公五年己酉四月二日,孟子生。孟子诞辰为公历(儒略历)公元前372年3月17日己未,卒于赧王二十六年、鲁文(湣)公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正月二十五日。”[8]三种说法总结起来认为孟子最早生于公元前390年,最晚生于公元前372年。《史记·六国年表》载:“(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来,王问利国,对曰:‘君不可言利。’”[2]727魏惠王三十五年即公元335年,如果按照钱穆的说法这时孟子最多55岁,如果按照张培瑜的说法孟子这时37岁。而此时白圭也因为“为魏治水”以及提出“二十税一”的赋税理念而受到孟子重视并与之辩论,如果白圭与孟子年龄相仿,那么这时白圭的年龄应该在四十或五十岁左右。笔者认为张培瑜先生根据天文历法和鲁历配合确定孟子生卒年的方法值得肯定,所以如果按照魏惠王三十五年孟子37岁,白圭40岁计算,白圭的生年应该是公元前375年。又据前文引《战国策·魏策四》所载:“[笺证]一,鲍彪云:‘(成阳君)秦昭十七年入朝者。于此知为韩不疑。’[按]……秦昭王十七年当魏昭王六年(前290),此策当稍在其前,其时白圭老矣。”[3]1440可以得知,至少在魏昭王六年白圭仍然在世。如果按照此说,这时的白圭应该是85岁,当时人可信的寿命,也符合《汉书·古今人表》中将白圭放在魏惠王和孟子之间这一记载。这时距离其游历中山、齐国也有一定时间,前文《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他对这两个国家必然衰亡的预测也已实现了一个,即公元前296年中山灭国。至于公元前284年齐湣王的败死,钱穆认为白圭不太可能看到,笔者也认同这一观点。总之,公元前290年后史料再未见有白圭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测在白圭为魏昭王献上《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最后一计之后不久,有可能就走完了他的一生。

综上所述,白圭应该生活在以魏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生活时代应该是公元前373年至公元前290年。而他本人的足迹也至少到过中山国、齐国、秦国。在其一生中,他与孟子、惠子、魏惠王、孟尝君都有接触,根据白圭的各种资料可以推测,在他青年与壮年时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魏国度过的。而当他年老以后可能在魏国不太得志,于是游历中山国,后又到达齐国,又在此后遇到了孟尝君。而这时,白圭可能已经行至暮年。

[1] 梁玉绳,等.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M].吴树平,王佚之,汪玉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范邦瑾协校,范祥雍笺证,刘向集录.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942.

[7]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张培瑜.孟子的生辰卒日及其公历日期[J].孔子研究,2011(1):63-71.

[责任编辑 朱伟东]

Textural Research on Bai Gui’s Active Areas andhi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JIA Jun-xia1, LIU Xu2

(1.ResearchCenterforChang’anHistoryandCulture,Xi’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Xi’an710065,China; 2.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Based onShiJi:BiographiesofMerchantsandQianMu’sBaiGui’sBi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viewpoints and various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related to Bai Gui, It has been denied that there are two people named Bai Gui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which was claimed by Liang Yu-sheng. This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d Bai Gui’s active areas, his deeds, and hi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Moreover,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record about Bai Gui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quess Wen of Wei was not true and there was only one Bai Gui while Bai Gui’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might have been roughly estimated between BC375 and BC290, similar to those of Mencius. His main activities must have been in the central plains with State Wei as the dominator during the rein of King Hui of Wei, accordingly, he must have also witnessed Qin's rise and Wei’s decline.

Bai Gui; active areas; textural research on his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K231

A

1001-0300(2017)02-0104-05

2016-10-13

贾俊侠,女,陕西扶风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学、历史文化研究; 刘旭,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魏文侯战国策惠子
魏文侯冒雨赴约
可乐
高枕无忧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郑合惠子:率真Lady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
“浮一大白”原指罚一大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