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易说》明清版本考论

2017-05-03 00:41
唐都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通志张载四库全书

刘 泉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19)

【关学研究】

《横渠易说》明清版本考论

刘 泉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19)

《横渠易说》是张载唯一传世的“诸经说”著作,其历代著录颇多,传世的则止明清诸本,包括明代吕柟所刻二卷本,明代徐必达《张子全书》本及其衍生本,清《通志堂经解》本,以及清《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集》则是在明清《张子全书》的基础上编校而成的。诸本中“明吕本”最早,“明徐本”为最早的全本,“通志堂初刻本”与“荟要本”版本最佳。

张载;《横渠易说》;明吕本;明徐本;通志堂本;四库本

《横渠易说》,亦称《横渠先生易说》《易说》,是张载诠释儒家经典《周易》的基本著作。其传世的明清诸本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系统:吕柟刻本(以下简称“明吕本”)、《张子全书》本(以下简称“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以下简称“通志堂本”)、《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今分别梳理,明其源流。

一、明吕本

明嘉靖十七年(1538)吕柟(1479—1542)刻本,是《横渠易说》现存最早的本子,目前有两个藏本: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简称“国图本”)*此本湖北省襄阳地区图书馆亦有收藏。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另,上海图书馆亦藏有此本,但仅存《下经》一卷。,一为上海图书馆所藏(简称“上图本”)。二本流传各异,今分别述之。

(一)国图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著录“《横渠先生易说》,原三卷,现存二卷,即《上经》《下经》。规格为:半页10行,每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刻横渠先生易说序》及各卷题名下均有“铁琴铜剑楼”印一枚,首页、末页均有“北京图书馆藏”印一枚。

吕柟《刻横渠先生易说序》*参见张载《横渠易说》卷首,明嘉靖十七年吕柟刻本。另,此序部分收入朱彝尊《经义考》曰:“《横渠易说》,简易精实,于发经开物、修身教人甚切当,为先生之书无疑。窃谓《易》本为人事而作,虽历四圣,其究一,揆非专说天以道阴阳也。故孔子以‘君子行此四德’解‘乾,元、亨、利、贞’,示诸卦爻皆此例尔。今以质诸《易说》,益笃信焉”(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9《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云:

予访横渠先生全书有年矣,往在解州,止刻《东、西铭》《正蒙》《理窟》《语录》并《文集》一二卷,其他未之见也。去年,苏州举人黄省曾谒予,言及之,获此《易说》。暇曾披阅,其言简质精,实于发经开物、修身教人甚切也,当为先生之书无疑矣。

予窃谓《易》本为人事而作,虽历四圣,其究一揆,非专说天以道阴阳也。故孔子以“君子行此四德”解“乾,元亨利贞”,示诸卦爻,皆此例耳。今以质诸《易说》,益笃信焉。

太学生刘椿、程爵谒见此书,皆好爱之。椿请入梓,爵同校正焉。则先生之《易》固当与程《传》、朱《义》并行于世,不泯也。

嘉靖十七年,岁在戊戌,夏五月戊戌,关中后学高陵吕柟谨书。

此序作于嘉靖十七年(1538),则文中“去年”为1537年。苏州举人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曾问学于王阳明、湛若水、李梦阳等,入《明儒学案》卷25《南中王门学案一·孝廉黄五岳先生省曾》。他著述很多,家有藏书楼“前山书屋”,还辑佚、校注和刊刻了一批重要的文献著作[1]。嘉靖十六年(1537),黄省曾在京城[2],吕柟于是年三月因公事入京[3],二人相见当在此时。黄省曾有可能就《易说》作者等问题向吕柟进行了咨询,所以吕柟在序中指出“当为先生之书无疑矣”。太学生刘椿,其人不详,疑为吕柟弟子。太学生程爵为吕柟弟子,明嘉靖间徽州府休宁(今安徽黄山休宁)人*参见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19记三《容庵记》(明万历刻本):“辛卯之秋,徽府学生程爵,赴应天乡试,不第,将归,见其父容庵君,其友胡大器、曹廷钦因请作容庵记。……嘉靖某年月日。”嘉靖辛卯,即1531年。吕柟《泾野子内篇》中收入三条问答。,曾刻《周子抄释》等书。

依此序,可略知明吕本之刊刻源流。但文中未详始刻之卷数,或为三卷,或止二卷。此本为常熟翟氏铁琴铜剑楼藏书,后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经部一》(清光绪常熟瞿氏家塾刻本)云:

横渠易说,二卷,明刊本。

宋张子撰,明刘椿、程爵同校刊,吕柟序。案:《文献通考》《宋志》俱承晁氏《读书志》作十卷。《书录解题》则作三卷,与世行本合。是本止二卷,但解六十四卦,无《系辞》。杨氏时乔《周易古今文》谓“实未全之书”。然考《读书志》据袁州本载,《胡先生易传》十卷。《书录解题》载《伊川易解》六卷,并不解系辞。盖皆因王氏弼之旧。张子此书,专明义理,与胡《传》、程《传》正同,故其体例亦同欤?其后胡《传》增《系辞》《说卦》二卷。《书录解题》《宋志》作三卷。董氏真卿谓:“胡氏授,其弟子记之者。”程传则以东莱吕氏所辑《精义》补之。于是二传皆有全解。此书之有三卷本,疑亦此例。但不知辑自谁手。要之,此二卷殆是原本,吕序所称“当为先生之书无疑者”也。

瞿氏称《易说》原本止二卷,第三卷乃辑佚所得,此与史志不合。此本两卷分别题作“横渠先生易说上经”与“横渠先生易说下经”,无卷数字样。又明刘伯缙等修、明陈善纂《(万历)杭州府志》卷53(明万历七年刻本)著录曰:“《横渠易说》二卷”。此在吕柟刊刻之后,疑即明吕本。由此,本文认为吕柟所刻《横渠易说》可能只有二卷。今所谓“三卷,存二卷”者,疑误*《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著录曰:“《横渠先生易说》二卷,宋张载撰,抄本,二册。”俟考。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年版,第6页。又清人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清道光八年味经书屋钞本)谓:“横渠易说二卷,宋张载,一本,抄本。”。

明杨士奇(1365—1444)编纂《文渊阁书目》卷2《地字号第一厨书目·易》(嘉庆五年读画斋丛书二十卷本)著录曰:“《横渠易说》,一部,三册(阙)。”*天一阁藏有“《横渠先生易说》,三卷,存一卷。宋张载撰,明刻本,一册,存卷下。”参见骆兆平编著《新编天一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页。按,此本未见,或为《文渊阁书目》所著录本,则其刊刻早于明吕本。此外,明人朱睦(1518—1587)《万卷堂书目》卷1(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著录“《横渠易说》二卷,张载。”明人焦竑(1540—1620)《国史经籍志》卷2《经类》(明徐象橒刻本)著录:“《横渠易说》二卷,张载。”此外,明人王士《中弇山人稿》卷4《文部·张横渠易说叙》(明万历刻本)称“窃倣其故本叙而行之”,今亦不知其详情。明人李贽《焚书》卷3(明刻本)收有《张横渠易说序(代作)》一篇,今亦不知其详情。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无“阙”字。《文渊阁书目》所著录者为文渊阁东阁明室藏书,乃永乐十九年(1421)自南京运至北京宫城左顺门北廊之后移存,可知明初《横渠易说》尚存,吕柟经黄省曾所得《易说》疑即此本,或已残缺。

清茅星来《近思录集注·附说》称:

《横渠先生易说》,取八条。

杨时乔曰:“今本止六十四卦,无《系辞》,实未全之书。”然按晁《志》谓“其辞甚略,《系辞》差详。”与杨说不同。盖晁氏时犹为全书,至明始阙也[4]。

杨时乔(1531—1609)所见,当为明吕本。茅氏所言“晁氏时犹为全书,至明始阙”,较瞿氏之言更为确论。无论《横渠易说》原本为十卷亦或三卷,至明初则时人所传又有二卷本。明吕本传本甚少,明末清初时已难寻得。如清陆陇其(1630—1692)《三鱼堂日记》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年所记,称“(正月)初二,见其(吕柟)《刻横渠先生易说序》,心向往之。”[5]

(二)上图本

上图本《横渠先生易说》,著录作:

三卷,存二卷,上经、下经,明嘉靖十七年(1538)吕柟刻本,莫棠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著录又见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页。。

此本较国图本多莫棠跋一篇,为莫氏“铜井文房”藏书。莫棠(1865—1929),字楚孙,一字楚生,贵州独山人。莫棠是晚清藏书家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九弟莫祥芝(1827—1890,字善征,号九茎,别号拙髯)的第三子。自编有《文渊楼藏书目录》抄本一册(存)、《铜井文房书目后编》一卷(未知),著有《铜井文房砖录》抄本一册(存)、《铜井文房书跋》(有陈乃乾辑本,共辑88篇,抄本一卷)[6]。莫棠去世后,其藏书为书贾柳蓉春捆载以去,藏书家竞相争购,部分藏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参见郑伟章《莫友芝的藏书和目录学》,载裴汉刚主编《莫友芝研究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37页。周少川《文献传承与史学研究》附录《清代私藏书目知见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范凤书《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248页。史丽君《莫棠未刊题跋辑释》载于《文献》2012年第4期。史丽君《莫棠生平及其藏书与题跋考述》载于《图书馆杂志》2013年第5期;杨艳燕的《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莫棠手书题跋古籍考释》载于《山西档案》2015年第3期。。刘汉忠《江南“铜井寄庐”藏书考略》所考“莫棠书跋题记、校刊本主要有:……横渠先生易说三卷,宋张载撰,明嘉靖十七年吕楠(本文按:当作柟)刻本,莫棠跋(今藏上海图书馆)……”[7]

《横渠先生易说》莫棠跋,《铜井文房书跋》未收。此本《易说》,前无吕柟序,阙最后一页未济卦九四爻注“中叛而为一”及其以下经传及注文。此本首页附莫棠跋一纸,其文字有三部分,如下:

页眉批注:

王莲泾《孝慈堂书目》著录本系二卷,与此合。

页脚批注:

《横渠先生易说》二卷,二册,明刊本。

正文:

横渠此书(旁注:《宋志》十卷,晁《志》同,殆误),杨石乔所见,祗二卷。《书录》作三卷,今通行本皆同,故《提要》疑杨氏见本偶阙。然常熟瞿氏《书目》所录明吕柟序本亦只两卷,□□□谓胡氏、程氏诸家书,皆因王氏之旧,不解《系辞》,张子□□□何其详?三卷本者,亦如《胡传》,《系词》《说卦》出弟子*按:“□”为污损难辨之字。。

依此跋,则可知莫棠不知此本为吕柟刻本,唯见瞿氏著录,又质疑二志所著录十卷本。今核其版式等,皆与国图本同,乃明吕本无疑也。眉批之“王莲泾”,即王闻远(1663—1741),清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声宏,一字叔子,号莲泾居士,晚号灌稼村翁、右军后人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藏书楼“孝慈堂”等,康熙间撰有《孝慈堂书目》4卷(《清史稿》记为“不分卷”)*其书著录图书2 542种,有宋版16种,元版15种;体例仿钱曾《述古堂书目》,分85目,较《述古堂书目》类列更为繁多,而巨细补齐,姚名达评其为“广窄同宽,或异学而同类,或学同而类分,其得失亦与钱曾比焉”。,后于1901年收入叶德辉观古堂刊本《郋园全书》第95~97册[8],著录谓“《横渠易说》,宋张载,二卷。”所引瞿氏语,见上文。

此页背面,手书“光绪辛丑徐日,楚生在吴下自装,壬寅元日试笔后写记。”其后及第二页(正文首页),有朱印五枚,为独山莫氏铜井文房之印、莫棠之印、莫棠楚生父印、秦更年印、秦曼青。

综上所述,可知《易说》版本在明代有三卷本和二卷本两种。明文渊阁所藏三册本,当为三卷本。明吕本或源于此。吕柟得书自黄省曾,读其书,以为横渠“先生之书无疑”。其弟子亦“好爱之”,遂请刊刻流布。但流传甚少,至清初已难觅得。其与后世诸本之关系,限于文献之不足,今难以考订。

二、全书本

《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张载集》十卷,南宋朱熹、吕祖谦曾辑刻《张横渠集》(亦称《横渠集》),均未见传本。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诸儒鸣道集》收录张载著作三种共计16卷,为现存张载著作最早选集。明嘉靖间,吕柟所辑刻《张子抄释》6卷,收录张载著作四种。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徐必达所刊《张子全书》15卷,为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张载著作集。后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主持刊刻《张子全书》15卷,与明徐本体例大致相同*明人祁承爜(1563—1628)《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著录有“《张子全书》十卷六册”。清光绪十三年至十九年会稽徐氏铸学斋《绍兴先正遗书》刊本,卷二《经部十·理学类》,著录作“《张子全书》六册十卷”。此本或为明徐本、明沈本外之一种,成书当在万历年间或更早,今亦难其所指。又著录“《张横渠易说》三卷,张载,载本集”。另参彭杏花:《澹生堂藏书考》,《图书馆界》2009年第1期。。《张子全书》清代诸本,多自明本而来*胡元玲对明清《张子全书》的版本系统有比较充分的研究,本文多有借鉴。参见氏著《张载易学与道学:以横渠易说及正蒙为主之探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233~244页。。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集》亦是在明清《张子全书》的基础上编校而成的。

(一)明徐本

明万历三十四年徐必达刻、佚名录《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本(简称“明徐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二册。其中,《张子全书》十五卷,卷九至十一为《易说》。其卷首有刘日宁《刻周张二子书序》、徐必达《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序》。徐序中称“横渠书甚多,今止得《二铭》《正蒙》《理窟》《易说》,而《语录》《文集》则止得吕公柟所抄者,其散见《性理》《近思录》《二程书》者稍采补之,遗言则曰《拾遗》,遗事则曰《附录》。”此本《张子全书》为徐必达所辑刻无疑。

此本中《易说》三卷,分别题作“易说上”“易说中”“易说下”,前冠以“张子全书卷之九”等。其《易说》乃徐必达搜集所得,而非得自吕柟,亦未言见明吕本,则其所自今不可得知。又序中“铨曹书院”,今未查得其所在。其书黄虞稷(1626—1692)《千顷堂书目》、清万斯同(1638—1702)《明史》、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等均有著录。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245(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据《嘉兴府志》亦著录此书。

此外,又有明吕柟(1479—1542)批本,现藏南京图书馆*按:疑此本收录了吕柟《张子抄释》的注释文字,因此书刊刻时吕柟已去世。;日本延保三年(1675)京都田中长左卫门刊本,现藏日本国会图书馆等。

(二)明沈本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刻《张子全书》十五卷(简称“明沈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卷9~11为《易说》。此本有袁应泰序、沈自彰张子二铭题辞、张能鳞序等,均未言及此本辑自何人,只称沈自彰“刻其全书”。以下略述其衍生诸本。

1.喻三畏本—张明行本—张连科本—张述铭本

清顺治十年(1653)喻三畏修补沈自彰刻本,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喻三畏序中称自“乡先达”处得知沈自彰“祖尊先生(指张载)教,搜索殆遍,寿之木以广其传”云云。其衍生本有三种:(1)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眉县张明行修补喻三畏本。卷末张明行《附记》称沈自彰“博采群书,搜索殆遍,汇为全集,寿之木板”云云。(2)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连科刊武澄校订张明行修补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等。(3)清同治九年(1870)凤翔府横渠祠张述铭重刊修补张连科本,《易说》各卦均附卦象,他本皆无,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2.朱轼本—贺瑞麟本、夔州李氏本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朱轼、段志熙校订眉县横渠张子庙本*梁份序朱轼《孝经注》称:“今中丞公深于经学,政事外,一编不去手,如《仪礼》《礼记》《大戴记》《张子全书》《朱子语录》皆手挍锓木”云云。清·朱轼《孝经注·康熙五十九年岁庚子季春同学弟梁份序》,清康煕乾隆间朱文端公藏书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书过程见朱轼序。胡元玲以同属凤翔府,认为此本以明沈本为底本。后有《朱文端公藏书》乾隆二年(1737)刊本(中华书局《四库备要》1912年影印出版,后又有铅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朱衡等重刊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其衍生本有两种:(1)清光绪十七年(1891)贺瑞麟《西京清麓丛书》增订重刊朱轼本(简称“清贺本”),有光绪十六年贺瑞麟序、康熙五十八年朱轼序*贺瑞麟年谱“(光绪)癸未九年六十岁”下,记:“夏函前邑侯赵孚民(时宰郿县),请修横渠镇张子祠,书辞略曰……临潼宰汪云衢(名凤橒)摹印《张子全书》……书成,邮致先生多部。先生不知也,启函视之乃知畴。昔言诸门下张愚生因以闻于汪公,公遂慨成二举。斯固汪公之慕义若渴,亦先生一言有以启之也。”“(光绪)庚寅十六年六十七岁”下,记:“序刻《张子全书》(横渠继兴关学,此书尤先生拳拳不忘者,故序文中恳恳以四为六,有自厉且与天下之志士共勉焉。)。”清·张元勋《清麓年谱》下,民国刻本。。贺序中称“横渠先生书,世或多有,而全书惟关中有数本:有眉县本、有凤翔本、有临潼本。至高安朱氏本,亦文端公轼视学关中时所刊者也。此本较诸本为善、惜公载板以去,而关中亦不见是本。余从高安十三种中得见此书,购而藏之久矣。因命诸生详加雠校,使传经堂重锓诸木,讹字悉已改正”云云,可略知其源流。其所言“眉县本”或指叶世倬本,“凤翔本”或指张述铭本,临潼本或指光绪九年(1883)补刻宋廷萼本。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推荐之《张子全书》即为《朱文端公藏书》,亦可知其善。(2)清光绪三年(1877)夔州李氏刊朱轼点评本*《泾舟老人洪琴西先生年谱》“光绪三年丁丑先生年五十四岁”下记:“三月,为夔州李雨亭尚书校刊《张子全书》。”清·章洪钧《泾舟老人洪琴西先生年谱》卷三,民国铅印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3.宋廷萼本—光绪九年补刻本

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年(1784—1785)临潼宋廷萼修补沈自彰刊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王巡泰序、宋廷萼序、沈自彰张载二铭题辞及宋廷萼附记等。附记中称“张子撰著,明以前散见他书”,沈自彰“搜集为全书,说见原刻张某序中。”此“张某序”,张岱年以为指“张能鳞序”,胡元玲以为“指张明行序”。然张明行止有附记,故本文认为是“张能鳞序”。衍生本有:光绪九年(1883)补刻本,今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4.四库子部本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此本书前《提要》,成书在“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四库全书》编纂之始,胡元玲以此纪年,实为不当。按,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此后将近三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即“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即“南三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本《张子全书》十五卷。其各卷卷首属详校官典籍臣潘奕雋、编修臣程嘉谟覆勘,又覆校官中书臣吕云栋、校对官原仕编修臣励守谦。其《易说》三卷中,《张子全书》卷9、卷10均属謄录监生臣杜文海,卷11属謄录举人李元位。前有四库馆臣所撰提要、朱轼序,其提要云:

宋张载撰。考载所著书,见于《宋史·艺文志》者,有《易说》三卷,《正蒙》十卷,《经学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吴澄行状》,称尝校正张子之书,以《东西铭》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见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编,题曰“全书”,而止有《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五卷,《易说》三卷,《语录钞》一卷,《文集钞》一卷,又《拾遗》一卷,又采宋元诸儒所论及《行状》等作为《附录》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说》《西铭》以外,与史志卷数皆不相符。又《语录》《文集》皆称曰钞,尤灼然非其完帙,盖后人选录之本。名以全书,殊为乖舛。然明徐时达所刻,已属此本。嘉靖中吕柟作《张子钞释》,称《文集》已无完本,唯存二卷。康熙己亥,朱轼督学于陕西,称得旧稿于其裔孙五经博士绳武家,为之重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则其来已久矣。张子之学,主于深思自得,本不以著作繁富为长。此本所录,虽卷帙无多,而去取谨严。横渠之奥论微言,其精英业已备采矣。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梁章钜谓:“张子之书,见于《宋志》者有《易说》三卷,《正蒙》十卷,《经学理窟》十卷,《文集》十卷。今所传《张子全书》则止有《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五卷,《易说》三卷,《语录钞》《文集钞》及《拾遗》《附录》各一卷。而《正蒙》为张子精心结构之书,义博词奥,读者多不得其涯涘。又章句既繁,不免偶有出入,或与程朱之说相牴牾,后学多不敢置议。唯李文贞《注解》二卷,疏通证明,多所阐发,于先儒异同之处尤能一一别白是非,实远出高攀龙、徐必达、李文炤诸家之上。”(清·梁章钜《退庵随笔》18,清道光十六年刻本)按:《宋志》所录,《易说》十卷、《诗说》一卷、《经学理窟》三卷、《横渠张氏祭仪》一卷、《正蒙书》十卷、《杂述》一卷、《张载集》十卷,及司马光、程颐、张载所定《三家冠婚丧祭礼》五卷,则《提要》所录有误且不全。。

又《四库全书总目》题作“《张子全书》十四卷,《附录》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9]776。据此,则四库馆臣所见《张子全书》有明徐本与朱轼本,然不知此底本为何人编刻。其卷首之序,亦未知是否乃底本原有。胡元玲据此序以此底本乃朱轼本,亦非确论。

5.张明行本—叶世倬本

清嘉庆十一年(1806)叶世倬眉县补刻本,现藏上海图书馆等,此本底本胡元玲以为是张明行修补版,别出于张连科本、张述铭本。俟考。

综上所述,根据喻三畏、张明行、宋廷萼之言,则可以认为明沈本为沈自彰所主持编纂刊刻的。张岱年以为明徐本在明沈本之后,乃误判。胡元玲以为明沈本承自明徐本,仅承认沈自彰有刊刻之功,而否定其编纂之事,亦未有明确证据,乃臆测而已。则明徐本早于明沈本,此点无疑。然二本或各自并行,无直接关系;或明沈本的编纂参考了明徐本,而未明言,此亦不可知。但是,对照二书之体例,则明沈本有因袭明徐本之嫌。

三、通志堂本

清康熙时辑刻的《通志堂经解》(下简称《经解》)是一套重要的经部丛书,主收宋、元要籍,兼及唐、明。其书题“成德挍定”,实徐乾学(1631—1694)所辑刻,因诸多缘由而冠名纳兰成德(1654—1685)*纳兰成德于《经解》有部分捐资之功,同时为各书撰序颇多,又为诸书撰跋。总之,不能否认成德与《经解》之关系。。徐乾学主持了《经解》的实际编纂、校刊工作。《经解》诸书付刻前皆经徐乾学认真勘定,付刻时又有专门的校勘人员。徐乾学众多门客参与了一部分校勘工作,又有大量的专业刻工,亦保证了此部丛书的质量[10]75、203-209。《经解》初刻于康熙年间,始于康熙十二年,十五年、十九年及二十四年前后陆续刻完。在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之间,《经解》有整套印出[10]67-75。继清康熙间刻本后,有乾隆五十年(1785)御定辅刊本(即清康熙间徐乾学刻乾隆五十年武英殿重修本)、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翻刻本。

(一)通志堂本《易说》底本臆测

《通志堂经解》收入《横渠先生易说》三卷,为康熙十九年刊本。其底本来源,今可见之资料均未明言。王爱亭对《横渠先生易说》三卷的版本源流有所考订,然未言及《经解》所收《横渠易说》之底本[10]81。其文“刊刻条件”一节对《经解》所用底本来源,多有考索,亦未言及。今试作梳理,作一猜想。

《经解》底本来源可确定的有毛氏汲古阁、李开先家旧藏、范氏天一阁、钱曾述古堂、焦氏家藏、傅是楼、黄虞稷千顷堂、朱彝尊曝书亭、孙承泽、叶奕苞、范必英、顾湄等[10]31-36。王氏认为“不明底本来源者,当多有徐乾学传是楼及徐元文含经堂、徐秉义培林堂藏本”[10]35。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清道光八年味经书屋钞本)著录有“《横渠易说》,二卷,宋张载,一本(抄本)”,此本或传自明本,今亦不知所踪*徐乾学二弟徐秉义(1633—1711)有《培林堂书目》,其三弟徐元文(1634—1691)有《含经堂书目》,今尚未查阅。。

据目前可见文献,通志堂本《易说》所据底本或校本之一,乃徐乾学所藏二卷抄本。通志堂本之前,即康熙十九年之前,徐乾学可能见到的版本有明吕本、明徐本、明沈本以及甚至明文渊阁藏本,还有清喻三畏本。这些本子也可能为徐乾学等人所用,然不能确知,仅为臆测,定论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通志堂诸本异同及其价值

首先,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刊本。此本为通志堂初刻本,其“写刻严整疏秀而自然大方,可称清初写刻本的典范”[10]75,历来为学者所重视,今国内外图书馆均有收藏。清乾隆年间,编修摛藻堂《四库全书》时,所收《橫渠易说》即以内府所藏通志堂本为底本,又校以他本。今人严灵峰(1903—1999)《无求备斋易经集成》所收即“横渠先生易说,三卷,宋张载,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原刊本”,后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出版。

其次,乾隆五十年(1785)武英殿重修本(“乾隆本”)。“《通志堂经解》之书版于康熙四十八年之前即入内府。至乾隆五十年,距版刻成之时已近百年。流传既久,原版或剥蚀不全,又因《通志堂经解》流传不甚广,于是在乾隆五十年高宗皇帝下旨命《四库全书》馆臣修版补刊。”“此本实即康熙原刻稍作修补而已,若著录作‘清康熙间徐乾学刻乾隆五十年武英殿重修本’则最为合适。”[10]77-78此版印行较多,然后世著录较少,今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略有收藏。今收入《中国易学文献集成》[11]。

第三,同治十二年(1873)粤东书局翻刻本(简称“同治本”)。此版版式、行款、字体一仿原刻,唯各卷末“后学成德校刊”六字后,一般增刻“巴陵钟谦钧重刊”一行。此版历时一年即完成,且刊刻质量远低于前两版。199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所影印出版的《通志堂经解》,即据此版。

通志堂本《易说》是清代较早的刻本,除下文所论“荟要本”外,是《易说》最好的本子。近代学者研究张载思想,多有引据此本者。笔者重新校勘《横渠易说》,通志堂康熙本与乾隆本均是重要的对校本。

四、四库本

《横渠易说》的《四库全书》本主要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简称“荟要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本(简称“文渊经部本”)、文溯阁《四库全书》经部本(简称“文溯本”)、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本(简称“文津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经部本(简称“文澜本”)以及诸阁之子部之《张子全书》本等。本节主要介绍荟要本与文渊经部本。文溯本、文津本、文澜本三种,因未见其书,故暂略述之。文渊子部本已归入《张子全书》本,见上节,其他三阁今未见故暂不论及。

(一)荟要本

《横渠易说》三卷,清王际华、于敏中等编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抄本。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下诏编纂《四库全书》之后,又要求先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前者取其博,而《荟要》取其精。其书自乾隆三十八年夏天始纂,至乾隆四十三年完成一部,藏摛藻堂,即本文所据;约于次年,修成第二部,藏圆明园味腴书室,毁于咸丰十年(1860)。

《横渠易说》此本,各卷卷首均属详校官祭酒臣韦谦恒,各卷卷末均附校勘记若干,又属覆校官编修臣张秉愚、校对官检讨臣季学锦;卷一之末,属謄录监生臣任益春;卷二之末,属謄录监生臣刘畇;卷三之末,属謄录监生臣缪引吉。卷首有“横渠易说目录”及四库馆臣所撰提要,署作“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恭校上”。《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题作:

《横渠易说》三卷

宋崇文院校书郎长安张载撰。今依内府所藏通志堂刊本缮录恭校[12]。

书前提要之无末句,其他文字相同。此“内府所藏通志堂刊本”,即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刊本,则知此本之底本即通志堂初本。此本卷末校勘记中多称“刊本”,未知其所指,或为明刊本。其校勘记多为可取,今皆采用。

(二)诸阁经部本

文渊本。《横渠易说》三卷,附《横渠先生》一卷,宋张载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抄本。各卷卷首均属详校官侍郎臣谢墉、通政使司副使臣莫瞻菉覆勘,又属总校官庶吉士臣何思钧、校对官中书臣田尹衡,卷一属謄录监生臣毕所辑,卷二、卷三均属謄录监生臣张士琛。卷首有“横渠易说目录”及“提要”,其提要云:

《横渠易说》三卷,宋张载撰。《上经》一卷,《下经》一卷,《系辞传》以下至《杂卦》为一卷,末有《总论》十一则。是书较之程《传》尤简,往往经文数十句中无所说,卷内遂不复全载经文,载其有说者而已。盖儒者之言,必真有得而记之,不以多寡计也。其说《乾·彖》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说《文言》用“谷神”语,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语,皆借《老子》之言,而实异其义。非如魏晋人合《老》《易》为一者也。唯其解《复卦》“后不省方”,为“继体守成之主”,“富庶优暇”,不甚省事,则于义似乎未安。此又不得以载之故而曲为之词已。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四库全书总目》有别于书前所录,文字差别较大,其文曰:

《横渠易说》三卷,内府藏本。

宋张子撰。《宋志》著录作十卷。今本唯《上经》一卷,《下经》一卷,《系辞传》以下至《杂卦》为一卷,末有《总论》十一则。与《宋志》不合。然《书录解题》已称《横渠易说》三卷,则《宋志》误也。杨时乔《周易古今文》称“今本祇六十四卦,无《系辞》,实未全之书。”则又时乔所见之本,偶残阙耳。是书较程《传》为简,往往经文数十句中,一无所说。末卷更不复全载经文,载其有说者而已。董真卿谓“《横渠易说》发明二程所未到处。”然考《宋史》,张子卒于神宗时,程子《易传序》则作于哲宗元符二年。其编次成书,则在徽宗崇宁后,张子不及见矣。真卿谓“发明所未到”,非确论也。其说《乾·彖》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说《文言》用“谷神”字,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语,皆借《老子》之言,而实异其义,非如魏晋人合《老》《易》为一者也。唯其解复卦“后不省方”,以“后”为“继体守成之主”,以“不省方”为“富庶优暇”,不甚省事,则于义颇属未安。此又不必以张子故而曲为之辞矣[9]6。

引两提要之文,加着重号者为不同处。书前所录与荟要本同,《总目》所载较详细,有前文所未及者。其谓陈时乔所见二卷为残阙本,此见上文“明吕本”一节。其批评董真卿,疑理解有误。董氏所指或在称赞张载易学较程颐之优点与不同处,与张载是否见《伊川易传》或修订其说无关。此本所据为“内府藏本”,疑即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辑《通志堂经解》刊本,与荟要本同。然此本无校勘记,或直接謄录通志堂初本,或直接謄录荟要本而舍其校勘之文。

经部本除荟要本、文渊本外,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本,今略述之。

文溯本。《横渠易说》三卷,附《横渠先生行状》一卷,宋张载撰,文溯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本,今在甘肃兰州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13]。另有金毓黻汇集各书前提要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其中《易说》提要署曰“乾隆四十七年四月恭校上”[14]。

文津本。《横渠易说》三卷,附《横渠先生行状》一卷,宋张载撰,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乾隆四十九年(1784)抄本。“文津阁本是北方四阁本最后一部抄成的,且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三年之久,这其中当会有所正补。该书曾经乾隆亲校,并由纪昀亲自三校,错讹少于其他诸本。”[15]藏国家图书馆,今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其提要要署曰“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恭校上”[16]。

文澜本。《横渠易说》三卷,附《横渠先生行状》一卷,宋张载撰,文澜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乾隆五十三年(1788)抄本,今藏浙江省图书馆。自2006年开始整理,至2015年已竣工,将由杭州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本提要未见。

五、结语

通过梳理明吕本的历代著录及评价,结合所见文本,本文认为,明吕本可能源自明文渊阁藏本,仅得二卷,虽有刊行,但流传不广。其中,国图本源自铁琴铜剑楼藏书,上图本源自莫棠铜井文房藏书。通过梳理《张子全书》明清诸本,本文认为,明徐本为今见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张载著作集成,其后的明沈本与之关系暂不明晰,《张子全书》清代诸本则多源自明沈本。《张子全书》诸本体例大致相同而略有小异,个别本子的源流有待进一步考证。上述诸本中,明吕本最早,但仅二卷且脱误错简等情况较为突出,明徐本较之为善。明沈本今不易得,其衍生本中喻三畏本、朱轼本等藏本较为易得。其中,朱轼本、清贺本、四库本等较善。

[1] 王成娟.黄省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 李清宇.五岳山人黄省曾年表稿[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4(1):113-122.

[3] 米文科.吕柟简谱[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210-212.

[4] 茅星来.近思录集注[M].朱幼文校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5] 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9“乙丑”[M].清同治九年浙江书局刻本.

[6]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26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7] 徐良雄.中国藏书文化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524.

[8] 叶德辉,叶启倬辑.郋园全书[M].中国古书刊印社汇,1935.

[9]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2013).

[10]王爱亭.昆山徐氏所刻《通志堂经解》版本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1]中国易学文献集成编委会.中国易学文献集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2]江庆柏,等整理.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03.

[13]廖勇.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时间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2):63-65.

[14]金毓黻.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5]王颖,杜鹃.文津阁《四库全书》研究综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49.

[16]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

[责任编辑 贾马燕]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Version ofHengQuYiShuo

LIU Quan

(Schoolof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HengQuYiShuo,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as Zhang Zai’s only work onZhuJingShuo, with some present versions handed down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two-volume copies inscribed by Lv Nan in the Ming dynasty,ZhangZiQuanShuedited by Xu Bida and its derivative in the Ming dynasty,TongZhiTangJingJie, andSiKuQuanShuin the Qing Dynasty.ZhangZaiJi, published in 1978, is a version edited and corrected based onZhangZiQuanShu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all the copies, Lv Nan’s version in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earliest, Xu Bida’s version in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earliest complete one,TongZhiTangChuKeBenandHuiYaoBenare the best of them.

Zhang Zai;HengQuYiShuo; Lv’s version in the Ming Dynasty; Xu’s version in the Ming Dynasty;TongZhiTangBen;SiKuBen

B244.4;K204

A

1001-0300(2017)02-0079-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理论招标项目:“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10zd&061)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横渠易说》校注与哲学思想研究”(2014C01)阶段性成果

2016-04-11

刘泉,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经学、关学、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志张载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不与乞丐拼下限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