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吉祥
道德推脱对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
——心理所有权的调节作用
丁吉祥
员工不道德问题一直是管理者和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提出的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围绕讨论的是员工为了他人或组织而做出不道德行为的现象。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43名员工进行调查,引入心理所有权作为调节变量,研究道德推脱对于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道德推脱正向影响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第二,心理所有权调节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最后,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指出理论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不道德亲组织行为;道德推脱;心理所有权
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发生了一场涉及重大资金的交易员欺诈案,由于该银行下的交易员通过非正当手段投资金融衍生品,最终亏损达49亿欧元。巴林银行曾经是英国一家十分有名的银行,最终因为一位青年员工伪造文件,筹集资金并且私自设立账户进行违规期货交易,导致银行出现巨额亏损无法经营。另一方面,在国内,例如“地沟油”、“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等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拷问着企业和社会道德准则,让人们更加关注企业道德滑坡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然而,究其根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导致员工做出违背社会准则的不道德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认为这种心理机制应该归结为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在组织层面上,员工不道德行为不仅表现在利己的消极行为上,同时还会因为“积极动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做出在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Umphress将这种行为定义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本文梳理相关文献,讨论道德推脱对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为未来员工道德行为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
道德推脱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行为反应重新定义,切断自我谴责机制,以消减不道德行为所出现的由于责任缺失导致的内疚等消极情绪,并重新解释或减少对目标物的伤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在做出不道德的破坏行为情况下,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自我惩罚,反而有可能做出更严重的危害事件。Bandura认为,个体是通过部分心理机制,从而达到切断自我谴责机制的效果。
组织员工会为了增加对组织的认同,做出违反甚至牺牲社会道德准则却有利组织整体利益的行为,Umphress将这种行为概念定义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UPB,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即组织员工能够推动组织或其成员(如上级领导)更有效工作,且违背了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社会准则甚至法律,它包含两个主要的定义成分。不道德亲组织行为是亲组织的,有利于于组织利益或能够帮助组织摆脱困境的,然而这种行为在正式的工作描述中并没有明确,上级也并未提出相关要求。
根据Jones的问题权变模型(Issue-Contingent Model),当外控的个体面临道德以及伦理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自我辩护或寻找借口的倾向,从而更有可能实施违背伦理的行为。因此,本文认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是个体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经由道德推脱机制重构认知所产生的。
夏福斌,路平提出,不同程度底线心智的人群在面对道德问题时,道德推脱机制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和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推脱中的危害忽视和扭曲机制是导致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直接原因,忽视和扭曲机制解释了员工在做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前的潜在心理过程,员工可能会不断重复思考行为能够为组织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从而对那些不利于社会利益的危害选择忽视或歪曲;道德推脱中的责任分散机制也能够促进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产生,当员工认为作为集体中的个体,每个人为了维护组织利益会做出同样不道德的选择时,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就很可能产生。另外,如迁移责任、道德辩护等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都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根据以上观点,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1:道德推脱正向影响不道德亲组织行为。
(二)心理所有权的调节效应
员工对于个人和组织间关系的感知程度不同,在同样的道德推脱水平下,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表现也会出现差异。个人和组织间关系的感知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中可能起到调节作用。
Pierce等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他们认为,员工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由正式所有权所决定的,而需要其通过心理机制发生作用,转化为心理所有权,再经由心理所有权,最终转化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效应。Pierce总结了前人在组织中承诺、认同和内化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组织心理所有权理论,对于心理所有权的定义,他们进一步修正为:个体对于所有权目标物(物质或非物质的)的全部或部分似乎属于“他的”或“他们的”的一种感知状态(如:“这是我的!”)。
对组织的高度认同使得个体更倾向于将不道德行为理解为一种商业行为,而已有研究表明,心理所有权是组织认同的前因变量。我们认为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可能会由于员工个体心理所有权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当员工在高水平的心理所有权状态下,对组织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进而引发他们积极保护目标占有物,这种对组织占有的感知使得个人和组织间利益相互重合,当员工面对道德困境时,在道德推脱的一系列心理机制作用下,会更倾向于做出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相反,当员工的心理所有权水平较低时,难以将个人和组织间联系在一起,不倾向于向他人表明自己的组织成员身份,也很难积极地帮助或发展组织利益,因而员工在道德推脱中下的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会降低。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如下:
H2:心理所有权在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假设,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假设模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样本主要选取自江苏省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问卷的发放通过实地和网上相结合的方式,总共发放了243份问卷,筛选得到的有效问卷21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7%,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教育水平上,本科学历人群占比重最大,为63.7%;高中及以下2.8%;大专16.5%;硕士及以上占17%。月收入6000以上的人群占比重最大,为41.5%;2000以下占 5.2%;2000~4000占22.6%;4000~6000占30.7%。工作年限集中在1~3年,为34%;1年以下占31.1%;3~5年占19.3%;5年以上15.6%。
(二)测量工具
道德推脱问卷采用的是我国学者刘童九编制的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问卷总共有32个条目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将道德推脱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道德辩护、责备归因、非人性化、扭曲结果。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6;不道德亲组织问卷采用的是Umphress编制的不道德亲组织问卷,该问卷包含6个条目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心理所有权问卷采用的是储小平,刘清兵编制的心理所有权问卷,该问卷包含7个条目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三)数据分析和验证假设
1.各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做信效度检验,各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的系数均大于0.7,说明各量表信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各量表的KMO值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均显著,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和心理所有权量表的累计解释方差均大于0.6,其中道德推脱的累计解释方差为0.547,基本达到可接受水平,总体通过效度检验。
表1 道德推脱、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心理所有权的Cronbach a系数
2.相关性分析
表2列出了本研究中各变量之间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月收入和年龄、学历分别显著正相关(r=0.54、r=0.19,p<0.001);工作年限和年龄、月收入分别显著正相关(r=0.43、r=0.39,p<0.001);道德推脱和学历显著负相关(r=-0.15,p<0.01);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和道德推脱显著正相关(r=0.91,p<0.001),和学历显著负相关(r=-0.14,p<0.01)。
表2 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分析结果(n=212)
3.道德推脱各维度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回归分析
本阶段研究以道德推脱四个维度(道德辩护、责备归因、非人性化、扭曲结果)为自变量,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为因变量,从而研究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道德推脱各维度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回归分析结果(n=212)
通过对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道德推脱的四个维度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从回归效果来看,F值达到273.894,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回归效果很好。从调整后的R方值来看,回归方程解释了总体变异量的83.8%。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道德推脱的各维度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假设H1得到了验证。
4.心理所有权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心理所有权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心理所有权在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的结果显示,在第一步主效应的回归方程中,道德推脱和心理所有权对于不道德亲组织行为都能进行有效的预测,而第二步调节效应检验发现,道德推脱和心里所有的交互项也是显著的。模型1和模型2的F值分别为720.173和498.095,说明回归效果很好;调整后的R方分别为0.872和0.876,说明模型1和模型2分别解释了总体变异量的87.2%和87.6%。以上说明,心理所有权对于道德推脱和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了验证。
本研究假设并检验了道德推脱如何影响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由于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提出时间很短,相关研究还很不完善,而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作用的内在机制也仍然不清晰明确,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首先,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提出时间较晚,研究时间很短,本文的突出贡献是丰富了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且证实了道德推脱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正向影响(假设H1)。其次,引入了心理所有权在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假设H2),这对于我们理解在什么样的心理所有权水平下道德推脱对于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具有最大化的正向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员工道德行为的相关理论。
(二)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管理启示是:针对形成道德推脱的各种心理机制及其特点,需要管理者结合各员工实际进行相关的干预和道德培训,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从而改变不合理的道德认知。另外,在组织的实际管理当中,需要克服心理所有权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消极影响,需要将心理所有权的考察引入道德培训项目当中。
(三)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本研究调查选取的是江苏省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尽管在地理和行业方面控制了对结果的影响,提升了内部效度,但是不能排除组织自身特征对于结果的影响,因而对于结论的推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选取不同地理位置和行业的样本进行研究;对于道德推脱进行干预的机制,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组织的员工道德管理提供更详细的方案;最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企业员工,未来有必要从管理层角度,探讨其他变量(如道德型领导)在道德推脱和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中的作用。
[1]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6: 22-29.
[2]Umphress,E.E.,Bingham,J.B.,Mitchell,M.S.Unethical behavior in the name ofthe compan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ositive reciprocity beliefsinfluencing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2010,95,769-780.
[3]Brief,A.P.,Motowidlo,S.J.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86,(1)1,710-725.
[4]Thomas M.Jone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n Issue-Contingent Model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366-395.
[5]夏福斌.员工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前因与后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Pierce JL,Rubenfeld S A,Morgan Susan.Employee ownership:a conceptual model ofprocessand effec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21-144.
[7]Pierce J.L.Toward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Organiz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26,(2):298-310.
[8]刘童九.企业员工道德推脱的结构维度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9]储小平,刘清兵.心理所有权理论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行为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5,(07):83-93.
丁吉祥,男,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C933
A
1008-4428(2017)04-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