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510000)
人与自然的诗意互动
——对各时期景观设计呈现特征的解读
陈国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510000)
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大地烙印。人类景观设计的发展,从原始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崇拜到农业文明时期的单一模仿,到工业革命时期以来的创造新景观、与自然“对立”,再到现在所追求的与自然和谐、和而不同,从而最终走向多元化的和谐,是人与自然诗意互动的结果。
景观;景观设计;特征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中国,它不像园林一词是个古汉语,是国人直接从日文中直接拿来套用的词语。日文景观词是20世纪初日本人对英文Landscape这一词的翻译。在中文古语中,景的本意是光,《说文》:“景,光也。”而观即是审视,《说文》:“观,谛视也。”“景观”一词在文献中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其希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学上探究该词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英文Landscape一词在古英语中曾经被废弃,其词源为德文的Landschaft,该词又源自于荷兰语的Landskip。最初,“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而到了17世纪,“景观”一词是作为绘画术语被英国人从荷兰语中再次引入,意为“描绘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纪,当“景观”与“园艺”被人们联系一起,从而使得“景观”与设计行业有了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景观这一概念变得美丽而又难以说清,不同领域的人们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如此,在当代的景观设计行业,我们可以抽象地从那些纷纭的解说中概述出景观(Landscape)的含义,简单地说即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图1 英国威尔士郡史前的“巨石阵”景观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对自然的一切充满了不解、恐惧与屈从。这一时期的人们还不能从自然界抽身而出,与自然基本处于混沌同一之态,基本归属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链中的一环,对自然的影响,直接通过作用于食物网链而反馈到生态系统当中。这一时期的人类,以极其简单的石制、木制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狩猎等劳动方式去直接获取自然界中的“现成产品”。这一时期出现的石构与土筑的纪念性景观是早期建筑文化的主要表达(图1)。在景观中对山、水、石、花、草、木等只是攫取和利用。而这种攫取和利用并不出于物质功利性的消耗与占有,而更多的是出于精神享受的需要,出于对生命背后的神秘力量的猜测,以及对这种力量强大威力的恐惧与敬畏。这一时期的景观的作用表现出纪念性与宗教性。
从五千多年前开始,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将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扩大到了物质循环、水循环、气候条件和生物物种关系等许多层次。这一时期的东、西方,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文化精神。这两大类文化的区别,体现在景观设计上有很大的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其农耕文化的自给和无事外求,因而显得静定和保守。其思想上的“天人合一”,反映到园林之中呈现出一种“自然形态”的景观,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这种模仿以“隐”的方式呈现,所建成的景观注重对情景交融的使用追求,将人的主观情感外化到自然物之中。但总的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不追求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力求与山水自然相融合,因地制宜,随机而变,人造痕迹因之变少(图2)。在西方,由于受到内供不足而需要向外寻求的游牧、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外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立感”,对自然亦然;这种影响之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多是一种“人工形态”,其以“显”的方式呈现。西方的物我“对立”思想,强调主客之分,强调人是自然万物的尺度,突显人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上,一方面考虑造园设计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又受建筑的影响而注重规则与几何对称,这就使得园林建造者可以任意剪裁和处理自然对象。总之,整体看来,这一时期的西方园林充满着理性的气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花木修剪得规规整整,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人工的痕迹非常明显(图3)。总体看来,农业文明时期东、西方景观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一时期的景观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协调的状态。人们从与自然的密切交往中一方面获取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自然提供的安适,生活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和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其手法是模仿自然,目的在于它的实用性,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体现出和谐一体的融洽。
图2 中国☒苏州拙政园
图3 朗特花园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了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由于迅速增长的人口数量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人类的野心开始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认为大自然的一切是上帝所赋予的,可以任意支配和使用。人们一方面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毫无节制地大量索取;另一方面,又将大地当成天然的垃圾场,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因此,人类生存的环境开始慢慢地衍生出各种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构成了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东方园林景观还是继承了过去的农业文明时期景观的特点。而由于东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园林景观除了继承过去的特点之外,还吸收了东方园林的一些特点,开始出现“自然风致式园林”。比较有趣的是,从一开始,无论在东、西方,这些园林景观开始变成了少数文人贵族吟诗作画、逃避现实的场所。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念建造景观。慢慢地,景观设计走向了理性,设计思想也开始体现一种民族意识,景观建造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人为的痕迹。这一时期景观总体所体现出的是人对自然的敌视和掠夺,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体现出艺术、功能和科学的三大性(图4)。
图4 巴黎艾菲尔铁塔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上个世纪后期,急剧增长本身所具有的自我否定因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普遍性的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而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已经时刻提醒着人们应该到了极度关注生态的时候了。在此大前提下,现代景观设计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生态,而不仅仅是追求艺术、功能和科学。所幸的是,以麦克哈格为首的专家学者首先扛起了生态环境污染规划的大旗。但人类思维和想象的能力是无穷的,景观设计也不会只关注生态问题。比如近年来以高伊策为代表之一的景观设计师,就关注艺术与生态的结合(图5);而前几年建成的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荷兰乌德勒支VSB总部花园、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等则比较注重传统(图6);巴黎贝尔西公园、威尼斯弗雷托广场等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变换花园”等则注重关注景观与社会的问题;以追求极简主义风格而著称的美国设计师Peter Walker所设计的柏林索尼中心更多注重的是景观的艺术性。而近几年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实践,体现了时代对“景观”的呼唤。它将景观作为理解和介入当代城市的媒介,来洞悉和重建当代城市。虽然当代的景观设计已走向了多元化,但关注生态、注重景观与生态的结合,使人们所处环境不要再走向恶化,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是当代景观设计人的共识。
图5 高伊策设计的Carrasco广场
图6 威尼斯弗雷托广场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对各时期的景观设计所呈现的特征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诗意互动。景观设计从对自然的崇拜、单一的模仿到创造新景观、与自然“对立”,再到现在所追求的与自然和谐、和而不同,从而最终走向多元化的和谐。这一过程,是人类与自然千百万年来的互动所得出的最佳选择结果。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所追求的诗意栖居环境才会永久存在,人类也才能永久地诗意居住。
[1]Holden,R.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M].London,2004
[2]Molinari,Luca(Editor).West 8.Skira Architecture Library,2000
[3]Weilacher,Udo.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M].Birkhaeuser-Publisher for Architecture,1999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6](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刘海龙等译.景观都市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04:59~61
[10](美)段义孚.周尚意,张春梅译.逃避主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
陈国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