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551700)
戴在头上的礼记
——黔西北小花苗头饰浅析
李 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551700)
小花苗聚居于贵州省黔西北的纳雍、赫章、水城一带,其风俗文化、服饰文化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小花苗头饰造型夸张,色彩绚丽,在黔西北众多苗族支系中鲜明独特,是研究黔西北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领域之一。
黔西北;小花苗;头饰
小花苗是黔西北最古老的苗族支系之一。据苗族历史学专家康丹赢先生考证,历史上,小花苗是从中原向南迁徙的苗族的一支,随着众多苗族迁徙到川南生存繁衍,并继续向南迁徙到贵州水西领主和乌撒领主的管辖范围,成为乌撒领主的政治庇护对象,一直在乌撒领主管辖范围内缓慢发展,艰难生存。
如今,小花苗是黔西北苗族中人口众多的一支的苗族。小花苗主要分布在乌江上游支流之一的六冲河两岸,集中在六冲河南岸,纳雍、水城,赫章交界处,以水城的南开乡为中心,赫章、纳雍、水城等地较为集中。据统计,整个小花苗约有10万人口,其中赫章约有2万,纳雍约4万,水城约3万,其他如威宁、毕节、大方、镇宁、紫云和黔西南有少量。
小花苗自称“阿蒙”(ghax mut)或“蒙阿苏”(mub ghax sud),“小花苗”系他称。小花苗语言属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在贵州西北部众多的苗族支系中,小花苗因服饰的蜡染刺绣图案多样、缜密小巧、色彩绚丽而闻名。此外,独特的头饰也是小花苗闻名的原因之一。
小花苗的头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特别是少女头饰和男子的锦鸡帽,在众多苗族支系中独树一帜,即便在人山人海中也极易辨认,是区分小花苗和其它苗族支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图1)
图1 花场里的小花苗少女
据记载,苗族服饰被视为“戴在头上的礼记,穿在身上的史书,披在肩上的文化。”2黔西北小花苗的头饰就是“戴在头上的礼记”的最佳写照。从不同的头饰装扮我们就可以区分出小花苗的不同身份,比如婚姻状况,家庭所属地域或一位女子是否已经结婚,一个男子是否多才多艺。
小花苗头饰分为男子头饰和女子头饰两大类,其中女子头饰最具有特色和标志性,其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男子头饰则衬托着女子头饰,二者共同构成本支系最为显著的特征。
小花苗女子头饰又区分为已婚妇女头饰和未婚少女头饰,二者差别很大,人们往往从妇女的头饰就能轻易辨别其婚姻状况。已婚妇女头饰色彩朴素,有盛装和便装之别(图2小花苗妇女头饰便装,图3小花苗妇女头饰盛装)。相对来说,未婚少女头饰热烈醒目,其装扮过程也复杂了很多。其编制时所用的都是红色和橘红色毛线,又以白色、黑色和其它一些亮色毛线辅助而制成。(图4小花苗少女头饰)
一般情况下,未婚和已婚女子只要看其头饰就能区别开来,这也是在跳花场以及其他重要场合素未谋面的青年男女相互辨识以便结交的最简便的方法。
图2 小花苗妇女头饰便装
图3 小花苗妇女头饰盛装
图4 小花苗少女头饰
男子头饰也有两大类,一类是用红头绳(或红色毛线)和头发辫成辫子,缠绕于头部束紧即可(图5)。另一类则是“锦鸡帽”,此种头饰造型复杂、选材狭窄,因此一般只在跳花场和舞台表演之时佩戴,佩戴此种帽式代表该男子多才多艺,在跳花之时,女孩一般都倾心于这类男子。
图5 小花苗男子头饰
小花苗人口众多,居住地域较广,同一支系因地域不同而风俗习惯乃至服饰文化也略有不同,头饰的差别也较大。笔者亲自见证比较了黔西北不同地域的小花苗头饰,重点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少女头饰比较辨别,分别是纳雍县昆寨乡,有“滚山珠之乡”之美喻的纳雍县猪场乡和赫章县兴发乡。相对而言,妇女头饰和男子头饰则没有那么复杂,而男子头饰最难制作的锦鸡帽也很少见。
(一)女子头饰的编制
1.少女头饰
传统上,苗族少女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在花山以及婚丧等重要场合就开始盛装打扮,除了穿上精心绣制的花衣和蜡染百褶长裙之外,还要用火红的毛线将头发盘成发盘,象征着成年。
(1)纳雍县昆寨乡小花苗少女头饰
纳雍县昆寨乡的少女头饰,发盘较大,颜色火红热烈,造型夸张。编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毛线束长达3米,重约3斤,其梳制过程较为复杂。
第一步,把红色毛线裹成线团,再分别梳理成长2.2米、2.4米、2.6米、2.8米、3米的毛线束,再准备粉红色、白色毛线各一束。
第二步,取2.4米长的毛线束,从正中部分用红色毛线束紧,一般都束5个结。在束紧的第一束毛线上用长2.4米的毛线来裹住第一束,按第一束毛线的束紧方法将其束紧。依次到第四束毛线以后,取中间向两端分开,在一米处用红色毛线束三至五道结。
第三步,最后取最长的红毛线束在束好的毛线束上包裹住束10道结。用准备好的粉红色、白色毛线置于边缘,用红色毛线束紧。将粉红色毛线置于白色毛线之上,在白色毛线中间把白色毛线分为均等的两份。在一米处束10道结左右,把毛线尾端多余的部分剪整齐。
第四步,在已经成形的毛线束上,取中间束上黑色毛线,置于头部后面,将毛线束尾部两端缠绕至前额,把左边由前至后缠绕到右边头顶后面,再把右边缠绕至左边的下面,从中心穿过缠绕到后面。接着把左边再绕到后面,用红色毛线束紧。再用黑色毛线置于梳制好的头饰上,黑色毛线十字相交相扣两侧。扣好以后,把头饰尾部梳剪整齐。
这样,以昆寨为代表的小花苗少女头饰就编制完成了(图6)。
图6 昆寨小花苗少女头饰
(2)“滚山珠之乡”猪场乡小花苗少女头饰
相对而言,猪场小花苗的少女头饰要简单一些,其编制过程和昆寨的也大不相同。
第一步:取梳理完整的红毛线束,一般长为2.5米,重约一斤。
第二步:再取一束长为2.5米的粉红色毛线,将粉红色毛线置于红色毛线的外边缘,梳理顺畅后,在毛线束中间束五个结,将其分为相等的两等份。在两端的20厘米处用红色毛线各束五个结。
第三步:取中间放到头部后面,从两边绕到前额位置上,右边缠绕左边三圈,同理,左边缠绕右边三圈,到达头部后面,用红色毛线将其束紧,把尾部剪整齐即可。(图7)
图7 猪场乡小花苗少女头饰
(3)赫章县兴发乡小花苗少女头饰
赫章兴发一带的小花苗少女头饰和纳雍县的昆寨乡、猪场乡又有很大的区别,编制过程也不一样。兴发一带的少女头饰一般都用黑色毛线束衬托。
第一步:将毛线束梳理完成后,取中间置于头部后面。
第二步:由后面从两边缠绕到前额,按照打死结的方法将其缠绕成死结。此时,左边尾部置换于右边,右边尾部置换于左边,由中间向两边分散开来。
第三步:将其束紧,把尾部剪整齐,赫章兴发一带的少女头饰就梳理完整了。(图8)
图8 赫章兴发小花苗少女头饰
2.妇女头饰
与少女头饰相比,小花苗已婚妇女头饰的梳制较为简单,虽有盛装和便装之别,但其梳制方法及步骤大致相同。盛装的梳制需用到黑色毛线,其毛线束一般长3米,重达3斤。在梳制的过程中需要将头发和黑色毛线束在一起,将其根部盘于头的顶部,再将余发和毛线缠裹成大束,由左至右于头部缠绕成4圈,成上小下大的螺髻形,然后束紧即可。
妇女便装头饰的梳制更为简单,不以任何材料做辅助,就是把头发梳顺,集中于头顶,按盛装的梳制方法,将其缠绕起来盘于头顶束紧就完成了。
(二)男子头饰的编制
1.上世纪中期男子头饰
据小花苗老人介绍,历史上小花苗男子曾经蓄发盘头,到上世纪中叶男子留发盘头的风俗逐渐改变,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花苗男子头饰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的平头短发了。
根据描述,笔者再现了小花苗男子的头饰编制过程。
第一步:梳制时,将头发梳到头部后面,把头发中分为相等两部分(必须是一定长度的头发才行)。
第二步:将两部分的头发都分为相等的三股,在中间一股掺入几根红头绳(或红毛线),然后把头发辫成辫子,辫头发时其尾部留出10厘米左右不辫。
第三步:将编好的辫子分别从左至右,从右至左缠绕至前额,再缠绕至头部后面。根据头发长度,绕的圈数不定。绕到头部后面,将其尾部一部分插在辫子底部,将其束紧。头发和红头绳飘于头后部。(图5)
2、锦鸡帽
据传说,锦鸡帽是英雄才可以佩戴的特殊帽饰。锦鸡帽的制作复杂,需要的材料稀缺,因此制作和佩戴的人偏少,只有在跳花节偶有所见。
首先要用竹子编制成帽子,帽子的上面要有一圈带有小孔的小竹节,然后将箐鸡(或野鸡)尾巴的长毛插入小竹节的孔里,最后在前额的地方做一个野鸡的头的装饰,在帽子上系两根固定线,一顶锦鸡帽就此完成。(图9)
图9 小花苗男子锦鸡帽头饰
就像苗族的大迁徙一样,苗族的服饰也随时代不断更替演变,小花苗的头饰也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近几十年来,小花苗的少女头饰就经历了三次演变。而男子头饰则已经消失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能见到的男子头饰只剩下锦鸡帽。
历史上,小花苗因经济及物质材料的限制,头饰编制的材料缺乏,只能把自制的麻线用红色染料将其染成红色来编制头饰。这一时期,少女头饰和男子头饰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男子头饰的样子。妇女头饰的便装和今天相差也不大,只有家中富裕的妇女才能做盛装头饰。
上世纪中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少女编制头饰的材料开始改变,由自制的麻线变为红头绳。但其头饰的编制大致相同。而已婚妇女头饰却出现了一场改革,妇女头饰开始用平时收集的落发编成小辫子,组成辫子束来编制头饰,发辫束还可以代代相传,这种头饰不仅美观,还是一种亲情的传承,也是母亲给予女儿最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品。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妇女头饰开始使用黑色毛线代替发辫束,编制的发型也更庄重美观,已婚妇女的这种发式一直延续至今。少女头饰则开始使用红色毛线来编制头饰,由此按地域来划分的小花苗头饰区别越来越大,出现了现今的三种少女头饰。
21世纪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小花苗少女头饰变得更加多样,编制方法虽没有多大改变,但是用到的毛线色彩更加丰富,造型也更加精美。随着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还出现了缀流苏的大盘帽。在赫章一带的小花苗妇女头饰还出现了用头巾裹发。(图10)
图10 现今小花苗新潮少女头饰
小花苗男子头饰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过,只是材料跟随时代的步伐而不断更换,直至男子头饰消失。
苗族服饰传承着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被人们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戴在头上的礼记。传统上,苗族的服饰还是身份的象征,界定着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苗族的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身份。在生活中,在花场上,服饰还有着有界定不同苗族支系或同一支系内不同家族之间通婚范围、识别婚否的功能。如今,各民族之间、本民族内部乃至苗族支系内部的交流渐多,服饰的身份象征功能就渐渐淡出,很多时候人们已经无法从服饰判断某人的各种身份信息。而小花苗姑娘媳妇们仍然热爱着传统服饰和头饰,特别是在花场、节日、赶集等场合,人们依然能够凭借头饰判断出小花苗的媳妇和未婚少女,小花苗少女头上那火红的大束毛线依然昭示着未婚少女对美好爱情和幸福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成为苗族服饰文化中一道绚丽的风景。
小花苗作为古老的苗族支系之一,经历了上千年的辗转迁徙而扎根于今天的贵州西部及西北一带。长期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小花苗的头饰特色在不断变更的历史过程中传承了下来,又在今天不断演变和发展,未来的人们会编制出更加精美漂亮的头饰。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却改变不了文化的传承。小花苗的头饰将会在苗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一代代传承下去。小花苗头饰承载着深厚的苗族文化信息,是研究古老苗族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去不断发掘和研究。
指导教师:高燕
[1]高燕.《乌江源头苗族服饰文化及其变迁-以黔西北小花苗服饰文化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1):15
[2]杨洪文.《黔西北苗族服饰艺术探析》.贵州省苗学会论文集
李勇,苗族,1994年5月出生于贵州毕节,现就读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2013级美术学专业。
指导教师:高燕(贵工程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苗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