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脑病针灸康复科,北京 101200)
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疗效观察※
王 磊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脑病针灸康复科,北京 101200)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及针刺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I评分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27%,对照组6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疗效确切。
脑梗死;中医疗法;针刺疗法
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大概有85%属于缺血性[1],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障碍而缺血、缺氧、坏死,又称脑梗死。因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行数变的特点极为相似,故中医名为“中风”[2]。调查显示,在中风发病的诸多病因中,痰和瘀占65%左右[3]。笔者多年临床观察也发现,脑梗死急性期尤以风痰阻证为多见。故本研究以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络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55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5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确诊,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中医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并依据《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5],辨证为风痰瘀阻证。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生命体征平稳。
1.1.3 排除标准 ①大面积脑梗死(多脑叶急性梗死),有意识障碍者;②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伴有肿瘤、精神疾病、心房颤动,发病前有外伤史者;④月经期、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⑥不能打开口腔,或病情危重插管不能观察到舌象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10例病例均为2013-11—2016-06我院脑病针灸康复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3~73岁,平均(59.21±6.23)岁;病程5~17 h,平均(7.2±3.1)h;合并2型糖尿病22例,原发性高血压37例,冠心病12例。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40~74岁,平均(57.62±7.53)岁;病程5~15 h,平均(6.8±3.3) h;合并2型糖尿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35例,冠心病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对症治疗。注射用奥扎格雷钠(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07)8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4)10 μg,每日1次入壶;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汤内服联合针刺治疗。①化痰通络汤内服。药物组成:法半夏10 g,天麻10 g,白术10 g,茯苓20 g,天竺黄10 g,胆南星10 g,丹参20 g,当归15 g,川芎15 g,地龙10 g,醋香附10 g,柴胡10 g,白芍10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加减:气虚明显者,酌加党参10 g、太子参10 g,以益气通络;血瘀明显者,加水蛭3 g、鬼箭羽10 g,以活血化瘀;肢体麻木者,加木瓜10 g、伸筋草15 g、鸡血藤30 g,以祛风通络,养血活血;上肢偏废者,可选加桑枝20 g、桂枝10 g,以通络活血;下肢瘫软无力者,选加杜仲15 g、牛膝15 g、桑寄生20 g,以强壮筋骨。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3次温服。②针刺治疗。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6]和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7]法。首先酌情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之“强通法”,即三棱针点刺百会、四神聪放血;继以毫针针刺王乐亭“手足十二针”:双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留针30 min。配穴(酌情选用):实证四神聪放血,夹虚灸神庭;目失灵动、视物成双加臂臑;上肢不遂加条口;下肢不遂加环跳;足内翻加丘墟;手足麻木加十二井放血;舌强语謇行金津、玉液放血;吞咽困难采用益肾通窍法治疗,加舌尖、廉泉、旁廉泉、太溪、涌泉;便秘加支沟、天枢、丰隆。每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定[8]。
1.5 疗效标准 基本恢复:症状积分减少≥81%,6分以下;显著进步:症状积分减少≥56%,<81%;进步:症状积分减少≥36%,<56%;稍进步:症状积分减少≥11%,<36%;无变化:症状积分积分减少<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9]。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及BI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及BI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I评分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急性脑梗死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有血栓形成,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缺血中心区的脑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害,而缺血半暗带有侧支循环供应残存血流,局部脑组织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如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该区脑组织功能是可逆的[10]。故目前寻找有效的方法拯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热点。在这一方面,中药、针灸治疗优势突出。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以正气虚损为基础,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为本虚标实之证。王永炎教授指出,风、痰、瘀互阻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11]。脾乃后天之本,肥甘厚腻之物往往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不化,湿聚成痰,痰浊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经脉失养,清窍不利,则发为中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偏虚,风邪入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夹痰夹瘀,阻遏气机,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发为中风。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本研究化痰通络方方中法半夏、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天竺黄、胆南星祛风除湿,活血化痰;当归甘温,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合用益气和血;丹参活血祛瘀;地龙熄风止痉,通络;香附理气,调畅气机以促进气血运行。因中风后患者常伴有忧思郁怒、情绪低落、焦虑自卑等[12],以致肝郁气滞,与痰瘀互为因果,可加重病情,故加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敛阴,郁金行气解郁,石菖蒲加强豁痰开窍之力。诸药合用,以达熄风化痰、活血祛瘀、理气解郁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所含的生物碱川芎嗪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缺氧及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13];地龙含有蚓激酶,能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溶解,延长凝血时间,有溶栓、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14]。化痰通络汤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并保护动脉不受损伤[15]。
“贺氏针灸三通法”包括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其中强通法的典型方法为放血疗法,具有祛瘀滞、通经络的作用。中风急性期表现危、急、重,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理特点,必须用局部放血疗法“强通”,以祛除恶血,疏通经络,救急危症[16]。百会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主头风、中风,具有熄风化痰、醒脑开窍之功;四神聪位于督脉及膀胱经上,既可振奋阳气,又可调节精气,醒神调神。“手足十二针方”是针灸学泰斗王乐亭先生治疗高血压、中风、瘫痪的经验方,该方着眼于整体功能的调节,以扶正为主要思路,强胃健脾,阴阳并重,从而实现通经活络、调气活血之用[17]。其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穴,又是八脉交会之穴,通于阴维,以上选择4个阳经穴位,2个阴经穴位,以阴配阳,以阳配阴,达到调阴阳、理气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是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有健脾养血的作用,且益气生血,补而不滞,与曲池、合谷相配,使新生之血流动畅通而无瘀滞之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具有濡润筋脉的作用,可促进中风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治疗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梗死区血液循环,挽救大脑缺血半暗带,从而降低梗死区脑组织损伤程度,还可影响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末梢微循环[1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脑梗死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化痰通络方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1] 何春.中医综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21-12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62.
[3] 赵芸,贾伟,张义明.化痰逐瘀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75-76.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5] 高颖,马斌,刘强,等.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24):2097-2101.
[6] 程海英.贺普仁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J].北京中医药,2012,31(4):243-245.
[7] 王桂玲,程金莲,孙敬青.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31(1):23-25.
[8] 陈晓春,潘晓东.神经科查体及常用量表速查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86-92,119-121.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10] 吴江.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8-159.
[11] 王永炎,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1):9-12.
[12] 安丽萍,连丽英,史志勇.盐酸帕罗西汀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康复疗效[J].河北中医,2014,36(9):1402-1404.
[13] 徐浩,史大卓,管昌益,等.川芎嗪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376-377.
[14] 张晓晨.地龙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1,33(9):1574-1578.
[15] 曹华伟.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7):159.
[16] 王麟鹏,刘慧林,刘志顺,等.贺氏三通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5):309-312.
[17] 侯海鲲.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2):85-86.
[18] 石秦东,张军峰,张蓬勃,等.尤瑞克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7):413-416.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3.014
※ 项目来源: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
王磊(1981—),男,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脑病学。
R743.330.531;R245.312
A
1002-2619(2017)03-0374-04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