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启盈
摘 要: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够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效传播本土文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唤醒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兴趣;基于比较的视角,实现跨语域文化渗透;搭建跨文化交际平台,推动跨文化交际实践等。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全球一体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英语教学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重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高校人才英语素质结构,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义
1.推动文化与语言互相促进
文化与语言存在密切的关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实现文化有效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基本内涵,离开文化语言将失去存在的价值。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将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必将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语言的互相促进。
2.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将凸显语言载体作用,通过语言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学生由于跨文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语域的文化,有效消除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这将避免人们交流中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大大推动世界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世界的融合。
3.推动本土文化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语言交际不是单向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双向语言互动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无形中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学生通过语言的载体,将使语言输出方无形中受到本土文化的感染;同样,不同的交流对象也只有在熟练掌握二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1.凸显学生主体,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
学生是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唤醒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化为自身发展需求。
实践表明,学生跨文化交际受意识形态支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越强烈,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就越主动,反之,学生跨文化交际就缺乏主动性。这需要高校英语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将课堂交际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推动者,通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学生,用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唤醒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推动师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交际互动。
2.营造交际氛围,激发跨文化交际兴趣
外在环境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浓烈的跨文化交际氛围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跨文化语言交际,激发学习潜能。教师要积极营造课堂跨文化交际氛围,在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选择上,教师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发挥情境作用力与感染力,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提升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意识。此外,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学习,如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情景模拟等,使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者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或者模拟外语视频进行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枯燥的现状。
3.基于比较视角,实现跨语域文化渗透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离不开语用文化知识的支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中跨语域文化知识渗透,为了有效强化学生二语语用文化意识,可以基于比较的视角,突出二语语用文化比较教学。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固有语用文化惯性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英语语域的文化渗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用文化知识,避免学生语用文化缺失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化现象。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汉语语言文化惯性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在英语语用文化渗透过程中,要基于比较的视角,将英语语用文化与汉语语用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4.搭建交际平台,推动跨文化交际实践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运用,这需要高校英语教师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利用现实与虚拟两种交际平台,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首先,教师要运用现实交际平台。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中外校际学生交流与互动,推动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此外,学生社团、英语角等都是有效的交际渠道,将有助于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其次,教师要借助虚拟平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生基于网络的虚拟交际活动,教师要积极开拓虚拟交际渠道,利用QQ、微信、Line等,推动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的英语跨文化交流。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积极探索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培养具有国际社交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钟洁.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