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冀东民歌的发展现状

2017-05-02 15:15吕雅莉
艺术评鉴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吕雅莉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自编自唱的一种口口相传的小调、歌曲,因其曲调简单又通俗易懂,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冀东民歌属于民歌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冀东民歌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这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敲了警钟,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冀东民歌需要人们对其重新认识并使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本文就针对此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浅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东民歌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37-03

冀东民歌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冀东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内容,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冀东文化的内涵,也是反映着整个冀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在民歌中我们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幕幕冀东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冀东民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它的曲调优美,含着一种刚柔并济、质朴明亮的特色,随着现代对冀东文化的重视与关注,冀东民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的艺术价值更是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一、冀东民歌的历史发展现状

冀东民歌与世界上所有的民歌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因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形成并传唱的,它真实的反映着冀东地区的风俗民情,也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描述,它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很多的民歌都是口口相传的,带着其独特的口音,没有文字描述却能唱出一种“心灵的歌声”,也因此,冀东民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其能继续的被传承与保护。

(一)冀东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冀东从历史上看它是隶属燕赵大地,本身就有着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文化还是人才都是层出不穷的,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个历史底蕴如此丰厚的地区还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人民和谐的相处着,也使得各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这些文化特色融入到民歌之中,就使得冀东民歌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冀东民歌也是冀东传统音乐艺术中无法忽视的明星,是冀东地区特有的音乐产物。

民歌我们都知道是普通大众在劳动生产中通过口头形式将音乐表现出来,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在传唱的过程中被不断的提炼,逐渐的有自身风格的音乐艺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都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历史见证的“活化石”,民歌就是其中最能体现出劳动人民智慧的载体,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活跃在人民的生活生产中,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反应,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诉,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图。这也使得冀東民歌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表演风格上都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

(二)冀东民歌的特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艺术的一种,冀东民歌有着自己所独特的表现手段与表演形式,也就是如此才使得整个冀东民歌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它的这些特点是离不开冀东地区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内涵的,也是一种智慧结晶。

1.冀东民歌的种类

冀东民歌我们对其分类一般可以按照其题材进行一个大体的划分,它主要包含有:劳动号子、秧歌调、山歌、叫卖调、小调五大类,这些又会受到地域环境影响衍生出一些地域感比较强的分类,比如说劳动号子,它的流传主要是在一些码头、集市或山区一带,它可以分为搬运号子、渔民号子等,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分类,可以很直白的反应出唱号子的都是哪些劳动人民又是在什么环境下才会传唱。劳动号子在演唱形式上是比较简单的,一般都是属于集体唱的比较多,大家在进行集体劳动时为了可以互相加油鼓劲,就会统一的喊上一种号子,也因此它的传唱度就比较高,再加上它本身的歌词内容又比较直白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也使其能够被广泛的传唱。号子一般来说都是即兴创作产生,它不需要多么有内涵的内容,只需要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即可。叫卖调其实也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民歌,它一般都是出现在集市上比较多,它是在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旧时代人们为了让自己的货物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就会带着自己的货物穿街走巷的进行叫卖,属于边唱边卖,用一种比较新奇的又贴近生活的白话来宣传自己的货品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叫卖调被进行艺术加工,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只为叫卖而产生的曲子,它成为了民歌中的一个分支。

2.冀东民歌的演唱形式

冀东民歌的演唱形式并没有什么固定性,它可以是一人独唱,也可以是两人对唱或者是多人合唱,在表演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表演方式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表演场地决定的,当然也和所要唱的民歌风格有关。不过,在过去冀东民歌是不存在什么合唱的,就像劳动号子的演唱也是有一个领唱其他的就是齐唱,并不是合唱。过去的民歌演唱形式多数都是比较随性的,没有什么音乐伴奏,基本就是随性而唱,开心了就唱,不开心了也唱,这种随意性就比较强了,算是一种助兴的表演。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多元化,也使得民歌在演唱形式上发生着改变,无论是民歌的创作还是演唱内容、风格都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这也就使得很多的优秀作曲家和演唱者对民歌进行了大量的重新创作,产生了许多的优秀作品,也使得民歌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为民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冀东民歌在过去的演唱表演中是没有乐器伴奏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民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就出现了用笛子、二胡等乐器来进行伴奏,使得整个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让整个艺术表演更具有特色。

3.内容特点

冀东民歌的内容特点,简单的说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分别是:传统传唱、旧曲新词、新创作。传统传唱就是指对传统的曲调进行演唱,不过会进行一些截取来传唱而不是整曲都唱完,冀东民歌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因此在截取时也比较有针对性,民歌的内容丰富在演唱中就会比较长,段落少的也要十几段,多的就可能是几十段,因此可以从中进行筛选来进行演唱。旧曲新词是指利用民歌原有的曲调只是在内容上换上新词,在古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元明清时期,人们就喜欢在已有的词牌曲中填入新的内容,让其成为新的作品,当然这种创作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能得到传唱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艺术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利用冀东民歌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创作出更符合现代气息的民歌,这样的创作不但保留了冀东民歌的优秀元素,又使得整个民歌有了新的生机,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欣赏。民歌本身就是为了表达人民的心声的、抒发其自身的情感,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推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发生着改变,这也是历史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是民歌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创作中保留其精华,让民歌更具有艺术价值,让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二、冀东民歌传承面临的问题

冀东民歌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的传承上却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传承的发展,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生存范围狭小

通过调查研究,我們发现在整个冀东地区,民歌的传唱范围在逐步的缩小,甚者有些地方都已经没有了民歌传唱者,对于民歌的了解在年轻一代知道的很少,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民歌不但了解少,很多也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民歌的普及状况要远比现在好很多,很多的民歌都能得到很普遍的传唱率,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所喜欢的,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产生,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就逐渐失去它的光芒,被新生事物所慢慢取代,也就使得它的生存范围越来越狭窄,变得比较艰辛。

(二)老龄化严重

民歌的传承多数都是口口相传的,它们没有乐谱也没有文字记录,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口头传唱,以此来进行传承,而现在很多的民歌的演唱就只能从老一辈的口中听到,而年轻一代所知道的民歌则是少之又少,老龄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作为传统民歌演奏的老艺人也是数量极少的,而年轻一辈更是极少数,在这些传承人中,德艺双馨的老艺人一旦离世,这样的艺术就会面临着失传,这是很可怕的现象,也是让笔者比较痛心的地方。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冀东民歌的传承者们大多都是已到古稀之年,老龄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冀东民歌的传承出现青黄不接、人才匮乏、后继无力的现实问题。

(三)现代创新比较少

冀东民歌是历史沉淀下的艺术智慧结晶,它的艺术价值是无价的,被保留下来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因此冀东民歌是一个很庞大的民歌体系,它的很多民歌演唱除了一些老艺术家和演唱者了解以外,其他的就只能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有所记录了,但是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也就是说有些民歌的演唱只能在特定的场地才能听到,比如说“打夯号子”,这是只有在农村建筑的施工现场才能听得到,想要在其他地方或者媒体上听到这样的表演是很难的。对于有现代气息的冀东民歌很多是不为人知的,也就是说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给民歌新的创作,但是优秀的广为流传的却很少,所以说创新力度还有待提高。

三、冀东民歌传承保护的有效措施

面对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为了使冀东民歌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也为了使得这艺术瑰宝不因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流中,就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一)增强传承意识

冀东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长久实践所产生的艺术结晶,冀东民歌是历史的产物,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也就是如此,对于其传承就格外的重要。对于民歌的传承保护是一件大事,在当地政府就更应该得到重视,要让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与重视。意识是行动的指导者,只有从上至下都有很强的传承保护意识才能使得民歌艺术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也才能使得这种民间艺术真正的把艺术价值体现出来。新的历史时期,历史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种历史使命,只有把这种使命感融入到意识中,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明确的保护方向,也能让民歌得到最正确的传承与保护。

(二)完善传承人体系

基于传承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不使得我们的传承出现更严重的断层现象,就需要对我们的传承人体系进行完善,把传承向青少年发展,使其能够明白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让民歌传承后继有人。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的政府部门,把这些民歌传承融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在地域比较特殊的地区尤其需要,先使其感兴趣才能有动力去学习,也可以请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到这些学校中去表演,亲自为学生讲解民歌的独特魅力,让其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有专人对这些民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留下文字材料与图像材料,这也是一种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让传承者有史可学。

(三)创作与时俱进的作品

时代在发展,民歌也在发展,虽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但是我们要用科学客观的辩证思想去“去粗取精”留下精华与美好,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加优秀的作曲家与演唱者对其进行新的创作,在保留其传统精华上有新的创新,让民歌有新的发展生机,这也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做法,同时也是对冀东民歌的一种新的传承与保护,传承与保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让其在时代中焕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由此来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冀东民歌作为河北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表演还是在传播中都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音乐享受,它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后的一种收获,也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这种民歌的艺术价值也越发的明显与珍贵,更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珍贵的艺术瑰宝得以继续的发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原生态民歌生存现状及传承[J].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24-1626.

[2]李茂锐.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的发展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5,(08):157.

[3]张珺颖.冀东民歌现状调查与传承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年.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