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杰,杨 潇,羊志洪,姜 丽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洋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海洋经济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体现了哪些作用和价值不慎清晰。本文尝试对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阶段、拉动效应和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便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出台了系列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专节的形式对“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进行了专门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海洋的篇幅明显扩大,以“一章两节”的形式,分别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两个方面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海洋的表述更加完善,以“一章三节”的形式提出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分别从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权益三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考虑,并提出了“智慧海洋”“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大工程,可以说国家层面对海洋经济的顶层设计和工作安排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致。
同时,国务院陆续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5年)等一系列国家级海洋总体规划。国务院先后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两个中心”、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珠三角”、广西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2010年4月,国务院同意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五个省市开展试点。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9 51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 66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4.7%,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0.6%[1]。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其中,2003—2006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所占比例由8.8%提高到10.03%,之后2007—2014年长达8年的时间里,所占比重都呈现震荡下降的态势。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不仅对欧美发达经济体造成了重创,同时也给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剧烈冲击,全球经济向好发展趋势普遍放缓,大宗商品需求和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船舶制造业、海上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产业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践行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开放型经济格局遇到了瓶颈和挑战,我国开启了从注重外需到更加注重内需的转变,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新常态,我国海洋经济同样步入阶段性调整期[2]。
图1 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图Fig.1 Gross ocean product 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ratio in 2001-2015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反映了资源开发中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区域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其它结构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结构具有自身的动态规律性,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1.1 海洋经济呈现第三产业优势“由强到弱、再到强”的调整态势
2001—201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6.8%下降到2015年的5.1%,下降了1.7%。由此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到渔业资源限制和近海环境恶化的影响,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不断变弱。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从2001年到2010年近10年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始终低于第三产业,但是一直处于加速发展、不断追赶,所占比例不断攀升的态势,由2001年的43.6%提高到2010年47.0%,并最终在2011年超过第三产业达到47.9%,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5年下降为42.5%。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趋势跟第二产业正好相反,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02年一度超过50%,之后逐年震荡下降,2011年所占比例最低仅有47.0%,之后又开始逐年攀升,2015年再次超过50%,达到52.4%。
表1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Tab.1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the marine economy
3.1.2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逐步演变为“三二一”
2001—2015年,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同样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01年所占比例高达14%,2015年下降到9.1%,下降了4.9%。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6年,表现特征是第二产业占优势并且优势不断扩大,并于2006年达到顶峰,所占比例高达47.6%,比第三产业高出5.8%;第二阶段是2007—2012年,表现特征是第二产业依然占优势但优势不断缩小,并于2012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均为45.3%;第三阶段是2013—2015年,表现特征是第三产业占据优势并且优势不断扩大,并于2015年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高出第二产业9.3%。
表2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Tab.2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在演变调整,但是步伐并不一致,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2006年便达到峰值,而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拐点出现在2011年,滞后了5年。
西蒙·库兹涅茨、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等知名学者对世界上多数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同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到了成熟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
根据上述理论,从2009年开始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比重已经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尤其在2015年首次超过了50%。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成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反观海洋经济,虽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降到10%以下,而且第三产业始终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不能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发达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缺少“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最大比重”的中期阶段,这可能是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差异,第二产业统计范围较小而第三产业统计范围较大所导致,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程和国民经济发展相比较短,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所致。总之,仅仅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数据判断我国海洋经济进入发达阶段欠妥。未来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可能会再次提高,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再次超越第三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是指三次产业贡献率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乘积,而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是指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占海洋生产总值增量的比例。根据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2—2015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进而计算出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结果见表3。
表3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Tab.3 The promotion of the marine economy by three marine industries
由表3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最小,只在2002、2006和2009年达到1%,其余年份都在1%以下,拉动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仅仅依赖海洋渔业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压力不容忽视。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非常明显,而且,不同阶段二、三产业拉动效果有所不同。2004—2007年第二产业拉动效应落后于第三产业,2008—2011年第二产业拉动效应优于第三产业,2012—2015年第二产业又落后于第三产业,呈现出4年一个周期的特点。
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拉动效应数据见表4。与海洋经济第一产业相比,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拉动效应普遍更低。从第二、三产业各自拉动效应来看,并没有出现像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三产业拉动效应交替上升的局面,而是在2002—2013年10多年的时间里第二产业的拉动效应始终高于第三产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相吻合。2014年两者持平,2015年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开始超过工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能。
表4 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Tab.4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y three industries
远高于国民经济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大批沿海地区社会人员就业,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为2 107.6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9%,2015年增加到3 58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上升了1.7%,年均增长率为0.7%。而全国就业人员数量由2001年的72 79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7 451万人,年均增长率仅为0.02%。
分地区来看,广东、山东两个省份海洋经济吸纳就业人员数量最多,分别占到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24.0%、15.2%。分产业来看,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最多,2014年,三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587.2、132.0和85.7万人,占11个主要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9.8%、13.4%和8.7%。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缓解了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为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吸纳弹性来反映,就业吸纳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5]。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用函数表达如下:
式中:L为就业人数;Y为产出水平;α为就业吸纳弹性系数;A为常数。这里用涉海就业人数代替就业人数,海洋生产总值代替产出水平,那么α就是海洋经济就业吸纳弹性系数[6]。
对式(1) 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的数据,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可以计算出海洋经济就业吸纳弹性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看出,t统计量较高,表示就业吸纳弹性系数能够说明问题;可决系数R2=0.94,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优度很高;F统计量非常大,表明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显著;D.W.值也在合理区间,表明投入要素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7]。
同理,根据200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国民经济就业吸纳弹性系数,结果如下:
由计算结果可知,海洋经济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为0.33,即海洋生产总值每增长1%,涉海就业人数就会增长0.33%。而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就业人数仅增长0.03%,远远低于海洋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我国海洋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可见一斑。
6.1.1“多项式”预测模型
通过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散点图(图2)可以看出,海洋生产总值大体呈现稳步增加趋势,而且越来越陡峭,说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初步确定选用“多项式”预测模型进行预测[8],预测模型为:
图2 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多项式预测模型Fig.2 The polynomial prediction model of gross ocean product in 2001-2015
该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996 4,说明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由此可以预测2016—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表5)。
表5 2010—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预测结果Tab.5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in 2010-2015
但是,“多项式”预测模型最大的缺点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考虑到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我国国民经济也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中低速发展已经成为常态,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中低速发展也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通过该模型预测的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2 956.7亿元,高于《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发布的70 507亿元的数据,因此有必要对“多项式”预测模型进行适当修订。
6.1.2“线性”预测模型
选用其他模型过程中发现,“线性”预测模型拟合优度同样较好,预测模型如下:
通过该模型预测的2016—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见表6。根据《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统计数据验证可知,该模型预测结果比实际值小。
图3 2001—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线性”预测模型Fig.3 The linear prediction model of gross ocean product in 2001-2015
表6 2010—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预测结果Tab.6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in 2010-2015
因此,本文采用“多项式”预测模型和“线性”预测模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预测结果。根据上述两个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即可得到预测结果(表7),202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超过9万亿。
表7 2010—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预测结果Tab.7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in 2010-2015
2001—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0.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震荡攀升”态势。但是,海洋产业结构演变滞后于国民经济,海洋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另外,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经济,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明显高于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2001-2016.
[2]何广顺.中国海洋经济已进入阶段性调整期[J].海洋经济,2012(2):1-6.
[3]庄清娥.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构想[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21-25.
[4]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016.
[5]欧阳旭.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研究[J].现代经济讨论,2006(10):38-41.
[6]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刘思峰.预测方法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