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但对于年轻的新班主任来说,如何把握好家校关系以利于班级管理,极富挑战性。
【关键词】班主任;家校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5-0009-02
【作者简介】冯婉露,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侨香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00)教师,一级教师,福田区优秀班主任。
2012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入职之初即担任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家校关系的重要性没能及时引起我的重视。
刚接手新班时,为了尽快熟悉班主任工作,我将重心放到学生管理和班级日常工作上,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设和管理班级。随着对学生了解的增多,我发现因为自己对家校关系的忽视,不仅没能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没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小A打架事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家校合作的态度。
小A是一名后进生,虽然有些自卑,但非常有礼貌,课余时间喜欢打篮球,并多次代表班级出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在学习上追赶大家。进入初二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校服变短,发型变时髦,学校规定禁止携带手机,他竟偷偷带手机在课堂上QQ聊天……这些现象相继出现时,我采用的方式是及时找他谈话,告知学校规定,令其整改。因为师生感情基础比较牢固,这些事他都答应得很爽快,很快杜绝了这些行为,我也就没有和他家长沟通。直到有一天在校外,发现他和几个看上去流里流气的孩子在一起勾肩搭背,我就交友问题和小A还有他的父母做了一次沟通,但在交谈过程中,我觉察到他的父母尽管客气,但不太相信我对小A交友情况的担忧。这件事之后,小A消停了一段时间,同他的父母,我也未再进一步进行沟通,之后便出现了打架事件。
这次打架事件的导火索是班内两个男生之间发生口角,事后小A找到其中一个男生,煽动他进行报复,随后主动纠集了一帮校外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在放学回家路上把另一个男生打了一顿。在调查中,小A坚持称自己只是路过,并进行了劝解,受到唆使的同班男生也和小A统一口径。事件因涉及其他年级学生和外校人员,学校非常重视,经综合调查,最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根据校规校纪,小A作为组织者,要受到记过处分。但在调查过程中,小A的父母始终不相信儿子是组织者,也不相信学校的调查结果。在得知小A即将面临记过处分时,更是冲入德育校长办公室理论,并指责我作为班主任对小A有偏见。当时我的情绪非常激动,回想起自己对小A付出的点点滴滴,觉得很委屈。德育校长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用激将法让小A把手机当场交给父母,直到看到小A组织打架的聊天记录,他们才相信事实,并向我道歉。
这件事后,我开始认真反思小A父母不配合的原因,我发现疏离的家校关系,容易造成相互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源正是由于缺乏沟通,尤其是有效沟通,而年轻班主任们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普遍会面临这个问题。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这种教育的“苍白无力”体现在,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分离,使得教师和家长忽视了目标利益共同体的身份而相互归责,引发矛盾,最终贻误了教育孩子的宝贵时机。
解决好家校关系难题是对每一位年轻班主任的挑战,而致胜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自信心。不少年轻班主任刚从学校毕业,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家长,内心总会缺少底气,担心被质疑,班级管理工作容易陷入被动境地,无法主导。这种心理预设带来行为上的逃避,让自己陷入孤军奋战且不被理解的境地。所以,树立信心,明确自己和家长有着共同的目的,是建立家校合作的第一步。这件事之后,我放下心理包袱,跟踪小A的状态并及时跟他父母联系。一段时间以后,小A的状态改善了许多,学习习惯也有了明显好转。他的父母也放下偏见,理解了我的用心。由于经常交流,我和他们渐渐成了朋友,一直到小A毕业后,我们之间还会时常联系。这次主动尝试的成功让我确立了建立和谐家校关系的目标,带着这个目标,我迎来了第二届学生。
对于第二届学生,我在开学之初便主动了解了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缓解小升初适应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焦虑,我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发信息告诉家长。随着家校联系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开学后不久,小H的家长率先对语文教学提出意见,希望语文老师改进,他并未同我或语文老师就小H的问题直接沟通,而是在家长群中通过发牢骚的方式来表达,还带动了几个家长一起,一时之间班级群中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内容不是如何配合教师一起教育孩子,而是如何改变学校规定,改变教师教学。
这次我没有急躁,经过了解,小H和父亲一起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刚回国不久,父亲对小H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视,但又很担心小H学不好,自身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比较强,对国内教育环境也并不熟悉和了解,因而没有采用合适合理的方式。在同他的接触中,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对他抱有偏见,一定要耐心。之后他每一次在班级群中提出质疑时,我都会非常耐心地在群中回复。对诸如学校作息时间、班级座位安排等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类问题,我会借此机会在群中告知所有家长,说明这些安排的用意,以及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小H个人存在的问题,我会在群中回复完他父亲之后,打一个电话,详细地进行了解和沟通。对小H和其他孩子的进步,我也会及时在家长群中进行公开表扬。渐渐地,小H的父亲越来越少在群中发牢骚了。
之后,学校组织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这些活动需要家长们在服装、道具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一次很好地进行家校合作的机会。我在班级里先对孩子们进行了动员,当天在家长群里发布了寻求支持的信息,很多家长自告奋勇,这次我惊喜地发现,小H的父亲也在其中,主动承担摄影工作。运动会开幕式在家长们的热心参与下组织得非常成功,运动会结束后,我在家长群里对参与服务的家长逐一进行感谢和表扬,小H的父亲非常开心,主动要求承包以后所有集体活动的摄影工作,而此时小H回国后的适应调整也越来越顺利。
这些主动建立关系的尝试让我换了一个角度重新看待“家校危机”。首先,“危机”的出现一方面鞭策班主任反思,改变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促使班主任们在主动化解危机的同时,改善同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危机”为“契机”。在此过程中,除了平时沟通的积累,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如新生报到、重大活动前和每次考试后,都是班主任同家长并肩作战的关键时刻。其次,分析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用心制订措施,向家长提出贴合孩子实际的合理建议,这也是打开家长心防的关键。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班主任也就不难理解家长的急切心情。最后,当理念出现冲突时,班主任不能盲目迎合,而要坚守教育规律,这也是家校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了原则,才会有基于尊重的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