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推进 摇曳生姿

2017-04-29 00:44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7年1期
关键词:两条线抒情散文红莲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文中表达中心的材料就是珍珠,而串起珍珠的就是金缕银线。这“金缕”“银线”,恰恰构成了优秀散文的两条线:一条线索是叙事线或“写景线”,还有一条感受线,或者是情感线索,贯穿其中。写作思路就是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的。

这两条线相互交织,齐头并进,共同完成散文主旨的表达。

下面结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加以阐释。

叙事散文:叙事线+感受线

先请看魏巍的《我的老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作者一共选取了7个典型事例,这7个事例构成了一条叙事线——

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带我们观察蜜蜂 →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

此外,还有一条情感脉络,即感受线——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叙事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在事件的叙述之后,紧接着便是富有哲理的抒情,直接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热爱、崇敬和感激之情。浓厚的感情贯穿全文,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使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再看看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編版初中语文七上)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叙事线索,我们不妨将很长的原文“剪辑”如下——

(1)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7)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

(8)伙伴们一个挨一个地向着一条岩壁上突出来的小山道爬去。

(9)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前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10)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13)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15)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16)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

(19)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22)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

这样,我们就清晰地看到:

时间: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地点: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包括“我”的好朋友杰利)

冒险:……

脱险:……

和叙事线对应起伏的还有一条心理变化线——

渴望→犹豫不决→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恐惧、疲乏→有了点信心→自信心更强了→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可贵的是,作家一边叙事,一边写感受。两线或交叉或交织,和盘托出文章的主旨。

写人记事散文的两条线,并存、交织——

叙事线交代: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采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来生动地表现。

散文的写事是为了表现。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写事不是目的,写人也不是目的,表现主体感受才是目的。叙事的顺序及详略处置,应按照表现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安排应遵循情感逻辑。

叙事线和感受线,有机贯串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主旨鲜明、条理清晰、文脉贯通。

抒情散文:“景物线”+“情感线”

现在,我们读冰心的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至情散文诗《荷叶母亲》(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将课文4至7段做适当删减和调整,以红莲为主,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响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以上“浓缩”的文字,显然有两条线,一条是“景物线”,一条是“情感线”。

“景物线”,即景语:对雨中红莲的描写——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开满的红莲亭亭 →繁密的雨点,打得红莲左右欹斜→荷叶慢慢的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联想

“情感线”,即情语:对“我”的描写——

“我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 “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景物线”(景语)与情感线(情语)的交织,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在两条线的齐头并进中,完成了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大凡好的写景抒情散文,都应该有两条线的。

“景物线”,即景语,描写要传神。

如何做到传神?

写景有序,状物井然。

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第二段对百草园美景的描写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五觉并用,描绘具体

调动“五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立体化地展示景物特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朱自清《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上)中的“春风图”为例:

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三个角度突出春风的和煦与芳馨,将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运用修辞,写活景物

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我们还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秀美。

一个原则:所撷取的景物,一定是为了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就涉及到另一个线——“情感线”,即情语。

情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灵魂。写景散文不单单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不是目的,抒发情感才是目的。写景之后,必要的抒情议论是散文“风景”的点缀。有了抒情议论,文章就有了“筋骨”。

两条线交织、并行、推进,写景抒情散文就盈盈地摇曳着馨香而清澈的生命。

猜你喜欢
两条线抒情散文红莲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决定中国光伏发展的两条线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收支两条线”生与死
曾被寄予厚望的“收支两条线”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需完善
蔡红莲家庭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