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的优点相处

2017-04-29 13:40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修德缺点优点

杨朝明

有这样一则故事:弟弟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提到他一位最好的朋友有多酷、多风趣。后来,大家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的朋友原来是坐在轮椅上的。回来的路上,大家问弟弟为什么从来没提过轮椅的事情。弟弟淡淡地说:“因为无关紧要啊。”这个故事很简单,其中的道理却很不简单。是呀,与别人的优点相处,这也是个人修行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我想到了孔子的许多话,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毋友不如己者”等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纯澈的眼睛。故事显然是有感于孩童的天性,他们的世界比大人更加纯净和简单,难怪老子向人们发问“能婴儿乎”,老子希望人们“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位弟弟欣赏的是朋友酷与幽默的优点,而其他真的无关紧要。是的,当我们能“和别人的优点相处”的时候,我们就具备了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能力。

人们当然都有优点和缺点,人与人交往也不可避免,既然如此,与人相处时,如何相处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善于和别人的优点相处,必然心胸广阔;老是和别人的缺点相处,往往心里阴暗。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也决定了相处模式就是什么样的。与他人的优点相处,既要有发现他人优点的境界,更要有学习他人长处的能力。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满眼都是对方的缺点和毛病,又怎么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呢?

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注意迁善改过,才能完善自身,提高德性,这正是孔子儒家的修身之道。孔子学无常师,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几个人当中,他们的德行一定有我可以师法学习的,选择好的地方学习,那些不好的地方,如果我有就加以改正。前人已经指出,孔子的话与子产一致,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择善而从,基本前提是要善于用“善”的眼睛观察世界,有“择善”的眼光,有“见善”的能力。请注意不要误解,这里不是说不去明辨是非。人的修养尤其如此,看到“善性”与“善端”,才有可能去放大善性,才能“明德向善”,进而“明善诚身”“见善不怠”。在《论语》,有两处记载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无”通“毋”,就是别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说不要与缺乏仁德的人为友。这就说,人要积极向上,知荣辱,明是非,理解正知正能,追求仁德修养。

人生有不同的境界,人与人之间有时格局差别很大。人只有“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有崇高的追求,才能成为“中人以上”的“大人”,成为可以“喻于義”的“君子”。人有了这样的追求,才会从善如流,才能有追求“善”的紧迫感。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之学乃“修德之学”,这里所说“德”“学”“徙义”“改过”是孔子个人所忧虑之事,也是所有“学者”所应忧虑的事。《朱子语类》说得好:“修德是本,为要修德,故讲学、徙义、改过即修德之目。”有了修德迁善的紧迫性,才会觉得看到善的行为就像赶不上似的,才会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人有了向上的动力,才会有上进的力量、“改过”的勇气。在孔子那里,人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之分,人们在做君子、成圣贤的道路上,要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旦学会“择贤以托其身”,就意味着能够摆脱平庸。清朝康熙皇帝《庭训格言》说:“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因此,要有“改过”的勇气,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要如明代学者袁了凡所说,人之见过,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我国古代,人的培养就是最大限度地靠近善。例如作为男子成人礼的冠礼,就是希望年轻人“与善”,在人生关键时期与“善”结交,与“善”结缘,从而远离不善,越来越善。古代培养太子,其办法则是选取天下端士、有道术的人作为辅翼,与之一起居处出入,让他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难怪国君或大臣向孔子“问政”,孔子都回答说“正也”,为政者“正”,就能以自己的正引导天下的正。

总之,与他人的优点相处,不失为完善自身光明内心的好方法。按照这种想法处世,会觉得很轻松很快乐。与他人的相处难免会磕磕撞撞,但不要总看到别人的不足或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与别人的优点相处,真的是一种能力和境界,是一种大智慧。

(编辑/常晔)

猜你喜欢
修德缺点优点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修德箴言
《如此优点》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跟踪导练(五)2
缺点背后的阳光
挨打有因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