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里的“俗生活”

2017-04-29 00:44郭瑞炜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邹忌肉食古诗文

郭瑞炜

古诗文是中小学生要好好学习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精气神固有的基因。我们所学的课本从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诗文经典中精选若干,我觉得不仅应“读读、背背、讲讲、练练”,更可借此了解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对,就是要好好读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字里行间寻找古人日常生活的“印痕”。

从古人吃肉说起

记得十三四年前,我曾得上海辞书出版社《袖珍文学鉴赏辞典》一套十一本。其中《袖珍古文鉴赏辞典》开篇是讲先秦文学,第一篇是《左传》中的《曹刿论战》。文中写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怎么回事?古人,不可以随时有肉吃?吃肉的都是当官的或有钱的?这,在春秋;《孟子·梁惠王上》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啊?!一般百姓到七八十岁才能吃上肉。这,在战国。

同为战国时的《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其“大招”和“招魂”篇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盛的菜单,有: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菜单中牛肉是排第一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牲以获得肉食,但不同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

古代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牛为何在肉食排名中靠前?首先是与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农耕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正如《礼记》所说,就算是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轻易杀牛。早在注重休养生息的汉代,牛就已被立法保护,“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当然,社会在飞速发展。

到了宋代,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宦海生涯中,虽吃羊吃到腻味,“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时,仍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深深吸引。他写信给弟弟说:“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作为罪官他已不能吃羊肉了,弄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的。

由此得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汉人以牛羊肉为“高大上”的肉类,吃牛吃羊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这习惯直到今天仍影响着肉类市场的物价。

说说邹忌及其他

还记得那套《袖珍古文鉴赏辞典》第二篇是《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得文章起笔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我开始对这个镜子很感兴趣,一是小时候,我寄居舅舅家,家门口的胡同正对我们县文化馆,我常跑去看那里的一些文物展,早早就看过各种各样的古人用的铜镜。(插句话:前两年在太原一家私人博物馆晋韵楼用餐时,我亲眼见到法国带回、慈禧用过的一面奇特的穿衣镜。才知,古人喜欢照镜子是有原因、可以理解的)再者,我觉得这开头是说这个叫邹忌的颜值很高,穿得很光鲜、漂亮。尽管下文讲邹忌善用比喻,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但我仍觉得“这邹忌好像是模特出身,好打扮”。直到我有机会读了另一篇《邹忌说琴谏齐王》,才改了感觉。请看——

只见一位身材修长、相貌堂堂的男子腋下夹了把琴,匆匆进了大厅。他恭敬地向齐(威)王行了礼,然后自我介绍说,他叫邹忌。

邹忌看着齐威王,慢吞吞地说:“我是个琴师,弹琴是我的本行,现在我抚琴不弹,大王您不高兴了吧?大王您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应该以国事为重,如今大王不理国事,与琴师抚琴不弹有什么兩样?我不弹琴,大王不高兴,大王抚着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不弹一曲,恐怕齐国的老百姓也不高兴吧?”

一席话,说得齐威王满面羞愧。

齐威王诚恳地对邹忌说:“我明白了,请先生帮我一起弹奏齐国这张大琴吧。”

大家要认识邹忌这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心怀国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谋士,我看还需读读这篇《邹忌说琴谏齐王》。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总容易跑偏。对,是导航出了问题。

细读语文新课本

2016年秋,全国初中、小学起始年级一律启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了。就古诗文的量而言,是大大增加了,值得大家都来看看。

我这里还是定位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说说其中的“俗生活”,看看这字里行间记述了古人怎样的日常生活,他们那时有什么样的喜好、活动、举止等等。

诸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我就想:古人怎么“嗨”呢?唱什么歌?那时的流行歌曲是什么?他们会载歌载舞吗?那时有广场舞吗?有没有KTV?他们到底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或悲伤呢?我想知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古人那时出行肯定没今天的你我方便,那时最高级别的享受就是坐船出行了。可是,遇到逆流、大风、大雨、恶劣天气怎么办?有急事想尽快回到家,有什么办法?小时候的我曾觉得骑上高头大马是多么威风,也曾与一群小伙伴把猪当马骑,结果摔得鼻青眼肿,起来就对那猪拳打脚踢。可现在的我却不这样想了,但却更加好奇——古人出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衣服、铺盖随身带?那不成了搬家了?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里涉及到饮食问题。古人吃什么?怎么吃?都说我们中国是美食的国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餐饮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记得古人的许多文章都提到酒。很久很久以前,教师教学行为被规范之前,我真的有多次“酒后上课”,现在想想很惭愧,很对不起那时的学生。不过,我很自信——就是在古代,我也是一条好汉!因为咱酒量不错。对,各种行酒令,俺老郭还是略知一二的。十多年前的一次电视直播的行酒令擂台赛,俺还得了冠军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对了,古人没电,照明如何解决?点火把?哪来那么多蜡烛?夜间的读书、劳作、行路,又是如何应对?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囊萤夜读等等,是真的吗?唉,问题一堆,答案全无。

你再看古人的“聚会”——“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好像与咱们今天的“聚聚”不一样。他们是否一定要胡吃海喝?饭后是否去K歌、吼几声?我怎么觉得古人的“聚”和当下生活中的“聚”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一个精神、一个物质。是这样的吗?

请你体味“称谓”——“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人说话,真的不像今天的人们,什么敬称、谦称,一套一套的。你觉得很烦还是很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耐心品品“农事”——“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依其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选自蒲松龄《狼》)麦秸垛,一个很大很高的麦秸垛,你见过吗?为什么这样的景象今天的我们见不到了?请你多想想!

……

因为,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猜你喜欢
邹忌肉食古诗文
邹忌劝齐王纳谏
肉食恐龙的食物
肉食人物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邹忌比美
恐龙系列植食?肉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肉食恐龙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