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敏老师是语文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在日前我社承办的中国少儿报刊协会七届3次常务理事会议期间,小编有幸采访了这位语文报刊、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并代表我们广大少年读者与蔡总就“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场非常有意义且愉快的问答。
大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
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大语文”这个词。我们的新课标体现了“大语文”,我们面临的考试正不断靠近“大语文”,各种“大语文”教育实验也如雨后春笋……它与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成长息息相关。那么,你知道到底什么是“大语文”吗?
“大语文”,“大语文教育”的简称,用蔡总的话来概括,就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蔡总说,语文学习,仅仅靠课本上学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我们每天说话、思考问题,都离不开语言,都要用到母语,而这都和语文有关。从其他学科来说,文史哲不分家,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需要用概念和定义等来表达。举个例子,北京物理考试仅阅读量就有六千字,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不能快速提取和整合信息,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阅读,又怎么能考到好成绩呢?
所以,大语文教育不仅仅重视课本上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提倡让语文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它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更在于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文化自信: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说到大语文,蔡总重点谈及了越來越被重视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语言文化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学好语文,而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于这一点,蔡总提醒道:不是去死记硬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是一个慢慢渗透、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学习诗词,不能光会念会背,还要理解其中的典故,要仔细体味其中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学习古文,不仅要领会字词的含义,更要领会它所传达的思想,将其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就是要深切地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面对考试:得阅读者得语文
蔡总非常高兴地说,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语文课程也必将伴随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而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现在有句话很火,叫“得语文者得中考、高考”,什么意思呢?一者,就像前面说的,随着“大语文”观的普及,人们深深体会到语文学得好不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二者,随着语文试卷命题越来越重视语文素养的考查,相对于其他答案十分确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独木桥”上高手之间的“过招”,最能拉开差距的学科,非语文莫属。
既然“得语文者得中考、高考”,那么回到同学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大语文教育背景下,如何学好语文呢?蔡总的回答是:多读多写多思考。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要说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只能是大量的阅读,“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是基础,读得多了,你才能写,视野宽了,你才会思考,才会由多读多写,发展为会读、会写、会说、会想、会练、会考。
遗憾的是,过去,包括现在,很多同学的语文学习被局限在课本上,本该属于阅读的时间,被大量的练习占用,加上其他各科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就导致很多同学语文基础知识学得不错,但是语文能力被圈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么,在极其有限的、被挤出来的阅读时间里,蔡总建议大家,读经典的精彩片段,读名家名篇,重点是要细品、多思。
编后:虽说“得语文者得中考、高考”,但语文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做题,更不会止于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场考试。正如蔡总所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应该是情智双修的一门课,学好它,我们受益终生。令小编自豪的是,作为一本语文学习类期刊,《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从创刊之日起便确定了一条与“大语文教育”相契合的编辑思路。我们希望帮助同学们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地应付考试;我们力求把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编进杂志里,熔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炉。在引导少年读者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少博人将一直努力,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