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华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许传华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坚持需求导向,致力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分类培养,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通过整合政府、金融企业、研究机构、境内外高校等多元主体资源,不断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多元需求目标,努力实现“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
湖北经济学院的金融教育始于1948年,是中南地区开办金融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院校之一,并始终坚持依托金融行业办学,形成了一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一直以来,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近年来致力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分类培养,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人才多样性需求。2003年国际金融试验班成立,开始培养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2010年底,“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获批省级英才计划,拔尖创新型应用金融人才的培养开始实践;2012年底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学院”,开始组建了“农银长江班”,着力培养强化应用型金融人才。自此,利用政府、企业、高端智库、境外高校等多元主体资源,满足家长和学生多元需求,针对拔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落地。(见下图)
2012年3月,金融学专业申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立项。申报伊始,我们设计并尝试从师资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综合推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效果。2013年5月,金融学院入选湖北省首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试点学院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了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果。
地方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要求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地方财经高校的协同育人主体要多元化,协同育人需要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乃至国际合作。
(一)全方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龙头,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为重心,以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高校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为平台,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系列校级国际化课程为基础,以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为重点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基地、精品课程、英才计划“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
(二)丰富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
以金融投资实验室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属于国家级实验中心,“金融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的获批,成为了学校第一个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汉口银行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评为了“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三)形式多样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过了20项。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湖北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多项。迄今,已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保险研究》、《投资研究》等全国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公开出版了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30余部。
(四)高度重视教学研究项目
在教学研究方面,组建团队、整合资源,申报并立项了一系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代表性项目包括《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国际金融实验班系列改革的拓展与深化》、《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金融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点综合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围绕教学研究,出版了《金融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和《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两部研究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教研论文。
(五)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明显
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其中5份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领导签批。参与编制了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承接了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委托课题研究,极大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力库”和“人才库”的作用。
(六)学院治理结构比较完善
作为省级试点学院,不断发挥教授委员会对学院重大事项的咨询,学术事务的评议和教学事务的指导,按照试点学院理事会章程,沟通学院、行业和社会之间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促进金融人才培养。
在教学实践方面,一方面,形成了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机制。利用政府、企业、高端智库、境外高校等各类主体,打造“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合作”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通过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校政“六个合作”、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校企“六个共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校所“六个联合”,做实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另一方面,积极面向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诉求,设计了分层培养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金融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试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农银长江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与金融部门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
这里以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为例。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校共建,形成了“六个共同”,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主干课程,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共建优质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共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二)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
这里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为例。通过校所共建,产生了“六个联合”,即联合建设科研平台,联合组建教科团队,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开展课题攻关,联合提供社会服务,联合进行学术交流,着力推动金融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
(三)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
这里以武汉市金融工作局为例。通过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共建“武汉区域金融发展研究院”,加强了“六个合作”,即合作组建教科团队,合作完成重大课题,合作进行决策咨询和政策调研,合作开展政策与规划研究,合作打造课程和教材,合作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探索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推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与有关高等院校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
主要包括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共同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积极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高办学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方面:注重探索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校政行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
通过“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依托试点学院改革,形成了一批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成果,包括实践了各层学生的动态选拔和流转机制、尝试“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学管理改革、实施了分层特色的全面导师制,建立“宽全多选”的实验课程体系、完善多位一体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设“文武双全”的金融师资团队
一方面,注重“文”的加强: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师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一方面,注重“武” 的提升:依托行业打造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同时,积极探索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实现“文武双全”稳步推进:健全人才招聘机制、改进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灵活的教师培养机制。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上,重视把道德操守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推动“扬优扶新”的金融教材建设
鼓励学科带头人带领专业的教师团队优先完成已有重点教材和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视频共享课程的建设和完善;联合业界导师与实务部门逐步完成具有特色课程教材、双语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和完善;根据学校特色,促进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统筹金融学其他教材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建设高质量教材的科学体系。
(四)探索“推陈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管理层面,努力营造适合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实践管理上,以试点再推广的思路推进;采取措施做实课程组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加大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投入,深挖网络课程的应用价值。
(五)深化“内外兼修”的金融实践教学
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不足,实践教学过程规范性不够,实验室软硬件水平有待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维护不够,校外实习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加强金融实验室功能多样化研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多种多样的实践考试,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实践“以人为本”的金融教学管理
建立以人本理念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管理制度,关键是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有效促进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求知和探索,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健全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主讲教师制度、教材选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教学规范制度、考核制度、第二课堂相关制度等。
(七)建立“六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机制
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巩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成效、规范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升学工队伍建设质量六大方面重点展开工作,努力优化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工作的内涵建设和精细管理,切实提升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度。
(一)实践了分层培养的选拔和流转机制
颁布了《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学生流转办法》,打通了各层学生的流转通道;公布了《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特色班级激励积分计算办法》,将学生流转与学生创新成果相结合,避免简单的“分数定流转”,推动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从遴选阶段延伸到流转阶段。目前,国际金融试验班和普通金融班在高考录取时建班;拔尖创新班在新生进校后选拔,经过笔试和面试环节,依据笔试成绩,参考高考成绩进行总排名,最终组建班级;农银长江班也在新生进校后选拔,由学生自愿报名,经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面试合格,组建班级。
(二)实施了分层特色的全面导师制
国际金融试验班、拔尖创新班、农银长江班成立伊始分别实施了导师制、双导师制和业界导师制。在总结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颁布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办法》,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导师制,为大二、大三、大四每名学生配备了本科生导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建立了“宽全多选”的分层实验课程体系
目前,“宽口径、全覆盖、多层次、可选择”的实验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宽口径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打造破除了专业壁垒,体现了“大金融”的要求;全覆盖是指实验课程基本覆盖金融行业各类机构,基本配套院内通开专业主干课程;多层次是指不同专业分层教学,已经形成了“龙头专业(金融学)+传统专业(保险学、投资学)+新办专业(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可选择是指尊重学生的实验课程选课权,各专业均实施“4必修+7选修”的实验课程体系。
(四)探索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从选课、授课、考核等教学重要环节,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颁布了《学生科研与学科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重点基地、早进团队。开设“名师进课堂”、“业界专家进课堂”,每年邀请名师、实务专家走进本科生课堂。第四,实施制度创新。出台《本科生助教制度实施办法》和《本科生科研助手办法》,本科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工作全面铺开。
2016年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6002),项目参与者:刘宁、李毅、叶翠红、李正旺、陈义国、戴静、童藤。
许传华(1967-),男,湖北仙桃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教学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