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蓉
(湖北大学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湖北大学为例
严蓉
(湖北大学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湖北大学为例剖析了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现状,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站在学校和学生自身角度,提出了缓解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困难的积极对策。
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宏观经济出现结构性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其中,作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文科生,相对于工科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1]湖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历史上以文科见长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文科生就业难现象亦客观存在。如何提升占全国高校大半壁江山的地方大学的文科生的就业率,改变高校文科生就业较为困难的现状,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北大学为例,就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引起学界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文科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大学文科设置的专业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外语、新闻、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湖北大学共有18个学科性学院,其中文科学院11个,文科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文科学院学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近三年,湖北大学文科学院学生就业率(就业率计算公式为:截止到该年8月31日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签订协议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如表1所示。
从表 1中可知,近三年文科学院学生就业率平均在91.22%,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92.39%,与本校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就业率95.03%约差四个百分点。除就业率外,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质量,作为以文科见长的省部共建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大学文科生就业质量如何,可分析其特点以窥全豹。
一是签订协议就业率低。就业率的主体指标是签订协议就业率,但该指标近年一直走低,湖北大学文科学院学生平均签订协议就业率约50%。有些学院因其专业特殊性,如艺术学院,2016届共有毕业生280人,分布在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3专业,其中签订协议就业率只有68人,不到25%。法学、行政管理专业等签订协议就业率也不到30%。大多数学生要么继续求学深造,要么开具就业证明或自谋职业。
表1:湖北大学文科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二是文科生就业去向分散。文科生除了到中初教育任教外,基本没有相对集中的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和行业,其就业去向零星分散在各行各业。以文学院为例,2015届共有毕业生212人,分布在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等3个专业。其中,80人升学出国,68人到中小学任教,其他45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分布在56个不同的单位,且单位行业性质不仅涉及文化体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而且还涵盖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金融业。
三是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根据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数据来源《湖北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 2015》),我校会计学、日语、英语等应用文科的毕业生,其工作岗位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分别达到了97%、94%和92%,但历史学等基础文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仅有44%。历史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等基础文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领域及岗位有行政管理、销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新闻媒体、网络策划、管培生及储备干部等,这些岗位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相关度不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般不外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大因素。地方高校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亦从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社会原因
一是国家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延续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本世纪以来实现了量上的跨越式发展,十余年时间,招生规模扩大了近7倍,其中文科生招生幅度扩大尤为明显。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扩招相对而言不受实验室、教学设备等的限制,只要有教材,有教师和基本硬件教学条件,文科专业就可以开班上课,而且大多实行大班教学,扩招成本较低。虽然这几年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扩招基本停滞或者涨幅很小,但政策的延续性影响仍未褪去,尤其是对就业的影响。
二是经济“新常态”下文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主导“经济新常态”发展方向,也引领“就业新常态”的最新走向。“新常态”下文科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会越来越多。其次是创新驱动战略对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亦必然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三是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需求旺盛,“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使新增就业岗位存在不确定性,势必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源、钢铁、传统制造业等就业需求会减少,导致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也会为大学生带来新的岗位机会,再一方面是部分中小企业片面的发展观影响了我国文科生的就业,企业文化的缺失也使得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如此,整个市场对文科生的需求不大,2015年,湖北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450场,提供岗位22195个,但对文科生的需求只有7353个,占比仅约33.13%。
(二)学校原因
一是文科专业普遍应用性不强,与经济社会的直接联系不够紧密。用人单位作为招聘主体,实用主义和效率优先理念决定其用人战略,理论知识丰富而短时期欠缺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在激烈竞争中显然不占明显优势。与此对应,用人单位内部适合文科专业学生的岗位一般流动性差,而普遍性适应的政府机关选聘机制又异常激烈,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毕业生们的求职选择。
二是学校一定程度上对文科专业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评判大学是否一流的标准大多是大师数量、科研经费多少、高水平论文数、ESI学科排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指标项目,即使是大师数量,也多为理工科的专家院士,更不论科研经费及其他等多为理工科占主导地位的指标了。因而学校自然围着“指挥棒”转,大多极端重视理工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科专业的发展,也会让文科教师和学生觉得自己所授、所学专业不受重视,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影响整体文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生原因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就业主体,在就业工作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关键要素。
一是学生择业观念。文科生一方面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大类文科要求的多种不同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专业可替代性强,职业信心不足,职业目标不明确。同时,不少学文科的学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择业时倾向于就业环境好、福利待遇好的大型国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在就业地区来看,偏向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或家乡,较少考虑欠发达地区。
二是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调查,高质量就业的文科学生,基本都有相似点:首先是品行良好,主体人格完备,有兴趣爱好并通过兴趣爱好促进就业目标达成;其次是学生骨干并有多种阅历,养成了一定水平的综合能力;再次是有多种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经历,积累了较强的社会经验与职业素养;第四则是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创新能力,辅之以相关作品与实践成果,知识面、实践能力突出。这些共性特点,表明综合素养高的学生,更能促进其自身充分的高质量就业。
三是学生性别差异。文科生性别处于劣势,文科专业基本上以女生为主体,特别是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女生与男生比例均超过8∶2。随着国家二胎政策放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更偏爱男性,女性在职场上的隐性歧视难以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科生就业困难程度。
面对新形势,高校及文科生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对人才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文科生就业困难状况,切实解决就业困难的内在关键问题。
(一)改革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文科教育应紧扣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对文科生的教育培养,要十分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如注重文科生文理知识的交融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注入实践精神,将有助于突破文科生的就业瓶颈,拓宽就业空间,增强就业竞争力。[3]尽可能地提供在校实践岗位,鼓励文科生参加就业见习,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与社会相整合,更好地被用人单位接纳。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既促进学生就业,又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保护学生作为独立主体的独有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尝试外围知识的综合运用,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促使学生敢想敢干敢创新。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兴趣,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从而提升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开拓学生思维,养成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就业指导,构建科学指导体系
为促进地方文科生更好地就业,要求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就业指导讲座、企业HR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进入职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提高学生专业认识。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得越多,其职业方向就越明确。职业方向越明确,人生发展路径就越清晰,“就业力”就越强。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就业问题由被动变主动。要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合理定位职业目标。引导文科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逐步淡化专业概念,摒弃学管理就是从事社会地位高、体面、管理类型工作的心理误区,挖掘自身潜力,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争取更多就业机会,理性就业。
参开文献:
[1]李豫黔.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构筑文科专业壁垒的价值[J].教学研究,2010,(3).
[2]宁洁萍.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7).[3]王国军.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20).
2015年度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1512)
严蓉(1977-),女,湖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