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强,邹三明
(1.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卫生院,湖北 孝感 432500;2.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 孝感 432500)
腹膜后腔镜下手术治疗骶髂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
程顺强1,邹三明2*
(1.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卫生院,湖北 孝感 432500;2.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骨科,湖北 孝感 432500)
目的 分析腹膜后腔镜下手术在治疗骶髂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62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术式和腹膜后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甲组和乙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是4例和2例,不良反应率为12.9%和6.4%,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少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应用腹膜后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能有效减少不良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腹膜后腔镜下手术;骶髂关节感染;临床效果
骶髂关节感染并不常见,其中化脓性骶髂关节感染比较常见,占据全身关节感染的2%左右。骶髂关节结核发生几率比较高,由于感染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膜后腔镜下手术形式的应用优势比较明显,能有效减少相关炎症,因此在治疗阶段要对术式特征进行分析,合理进行治疗。为了分析腹膜后腔镜下手术在治疗骶髂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62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术式和腹膜后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62例骶髂关节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1例患者。甲组中男和女分别20例和11例,年龄在20~46岁,平均年龄(30.2±2.8)岁。乙组中男和女分别是19例和12例,年龄在21~48岁,平均年龄(32.6±4.8)岁。两组患者年龄在年龄和性别等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给予常规术式进行治疗,按照治疗要点进行落实。乙组应用腹膜后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详细如下。
首先选择腹腔镜系统,患者保持健侧斜卧位姿势,主治医生面对患者,在髂棘上一横指
横行切开1.5 cm,进行钝性分离,对肌肉组织、腰背筋膜至腹膜后间隙,将其放在自制气囊中,注气500~600 mL,保留3m in左右。将其作切入点,置入单孔腹腔镜通道,注入CO2气体,将压力维持在13~15 mmHg,置入腔镜,在监视下进行钝性分离。
在镜下辨认腰大肌、沿着髂腰肌表面剥离腹膜,采用钛夹进行固定,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确认。最后采用腹腔镜将囊肿清除,采用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清洗[1]。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和乙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是4例和2例,不良反应率为12.9%和6.4%,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少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症状比较(n)
骶髂关节感染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2]。
我国腹腔镜技术取得突出的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能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优势突出。在具体治疗阶段需要做好肌肉剥离、止血和病灶清除等工作。该技术形式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因此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掌握,根据特征变化确定术式。该手术形式对患者自身无明显创伤,切口皮肤比较小,不需要进行离断操作,另外该手术形式安全性比较高,可行性高。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腹腔镜术式的具体变化,按照病灶清除术要求进行落实。此外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其掌握治疗特征,增加接受治疗的信心,提升后续治疗优势,避免出现其他炎症[3]。
甲组和乙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是4例和2例,不良反应率为12.9%和6.4%,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少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骶髂关节感染患者应用腹膜后腔镜下手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腹膜后腔镜下手术在治疗骶髂关节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1] 唐 勇,叶记超,高梁斌,沈慧勇.治疗骶髂关节感染[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03(01):287-288.
[2] 陈 莉,宁 泽,何 健.妊娠晚期感染性骶髂关节炎误诊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8(12):132-133.
[3] 王炎焱,张江林,黄 烽,朱 剑.4例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化脓性骶髂关节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3,01(03):24-26.
本文编辑:李 豆
R684.3
B
ISSN.2095-8242.2017.05.862.01
邹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