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贵
摘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教师应充分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促进发展;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14-01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项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落实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开展的,不过它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其内容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学习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需完成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形式下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有必要做出改革。
下面從几个方面,联系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1.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主线,以交流探究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新课程导引的新课堂,其本质特征在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的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法则本身比较枯燥,如果只是单调地说教,机械地传授,必定使知识变得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恰当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符合本节课要求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数学课上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是学生由自主进入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飞跃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在教过轴对称图形、对称轴这些概念后,教师可让学生小组合作折一折,看一看,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非对称图形?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的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通过互动过程学到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思想与方法,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感受和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会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中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一节,首先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着手,让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公式,而后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或教具,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作为再创造的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它们形状基本一样,上下两底面平行,高垂直于底面。引导学生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也是底面积乘以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数学家,这正是知识的迁移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起始。接着教师可以提出:"大家的猜想对吗,怎样去检验呢?"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利用实验教材动脑动手进行小组合作试验。学生在割、拼、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不但验证了自己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又发现了圆柱的体积也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这一发现是智慧和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产物,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新灵感和耀眼火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胆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再创造的乐趣,理解了数学化归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快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