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宁都第五中学,江西赣州,342818)
摘 要:教育是国家强盛根本之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文化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教育,更为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培养平台。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今后语文课堂的审美个性化教育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 审美教育 个性化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审美也呈现一种参差不齐的现状。而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我国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在遭遇滑坡,传统的曲艺如京剧、戏曲、琴棋书画、诗歌小说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早已失去了主流地位,随之替代的是游戏狂热爱好者、追星一族等;当前有很大数量的青少年群体对美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丑、怪、奇”甚至成为了他们心中标新立异的美,这也导致了他们“追求奇异,行为夸张”等现象的产生。据媒体报道,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逐步攀升的现象,“青少年抢劫、打架、轻生”的事件也在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做出不断的调整与变化,通过对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的策略分析
(1)强化审美感知:a.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戏剧、绘画、琴艺等,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提供的审美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赋予审美感知过程中以强烈的情感色彩;b.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入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调动心理感知、情感理解等心理层面上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在学习语文技巧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2)讲究语言艺术,培养审美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直入人心的语言传递书本知识、情感,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感悟和感受,可以有力的将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课文想要表达的主思想以及课文折射出来的真善美思想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铭刻在学生心中。
(3)不局限于书本,创造性的进行审美教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对书本知识的使用度,不能过分局限于课本教学,还应在课本未提及的知识领域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教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增加阅读积累量,通过阅读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4)开展文艺活动,在学习完某篇课文后,可以通过开展文艺活动将课本知识换种方式进行演绎,比如鼓励学生合作导演戏剧进行表演,朗诵诗歌等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5)增加生活感悟,关注大自然的美和人类的和谐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略自然风光之美,拓宽学生视野,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生存环境,让美与我们的生活和谐相处,深化学生美感,增加学生生活感悟,,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方向。
三、结论
审美,即人们对事物进行美丑评判和选择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審美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21世纪最缺乏的人才,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学中大力贯彻审美教育,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其养成健康的审美方向,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从而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茜.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实践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
[2]陈建敏.语文概念教学之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郭长华.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历:柯红生,男,汉族,江西宁都人,本科,一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宁都第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