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 实验
教师不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这句话对于今天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如何行之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过去的教学实践和现在的学习体会,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结合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濃厚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利用简单有趣的实验,力求做到:“新、奇、趣”,让学生触境生疑,以疑生趣,激活化学课堂。
如在食品添加剂的学习情境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平时喜欢吃的食品上做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对添加剂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再如讲胶体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的墨水会写不出字来?”。又如,在讲解乙醇的性质时,可用“酒为什么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当学生切实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非常有用,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会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放映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影视作品。只要教师肯动脑筋,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必然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是当今教学的一个亮点,。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时,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 。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和水平,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我评价能力,从而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使自身的潜能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开发、发展和完善。
新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和学生生活背景,为学生提供表达、质疑、讨论和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活动,通过“生帮生、生教生”生生互动的形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采用探索式教学,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总之,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能力展示的舞台 。
三、搞好体验式教学,转变实验教学方式
化学知识有其特殊性,有无形的概念、理论和计算,有有形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及其实验,学习的难点和分化点多,还有抽象概念、理论和难度计算。教师要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法,用实验、图画、媒体、实物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加深学生的体验。搞好体验式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方式。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我们知道生动形象、剧烈奇幻的实验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空杯生牛奶、 烧不焦手帕、滴水点灯等实验都能够紧扣学生心弦,比单纯的讲解知识、平铺直叙更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在讲解钠的性质时,金属钠与水的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深刻体会了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状、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一系列现象,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教师可顺势启发学生观察到的这些现象与钠的性质有何关连。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化学实验不仅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讨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对实验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改进课本小实验,让学生参与。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材上采用的是学生们从未见过的、较为抽象的铜锌原电池装置,且由于锌片的纯度难以保证,演示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科普资料,制作一个水果电池(可以几个人合作)。课上首先组织了水果电池汇报展示活动,几个学生代表演示了自制的水果电池,并汇报了制作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充满新奇的自主探究中开始认识原电池,通过合作探究逐步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氯碱工业原理及其应用简介时,可以演示和解释 “家庭消毒器”的使用,这种“只要加入水和食盐并通电就能制得消毒液”的神奇装置,唤起了大家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其工作原理,此时教师顺利而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了对电解原理的自主学习中。
高中新教材的“新内容、新形式、新理念”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经常向优秀者汲取经验,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就一定能使我们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