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阔+赵月
(沈阳市辽中区六间房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沈阳,110200)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重要需求。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作者从品德与社会创新教育的本质入手,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是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那么,品德与社会课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创新教育意识
现代基础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理念、思维和教育手段创新,而教育要创新,教师是关键。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和创新思想来引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各种能力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加强政治和教育理论学习,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现代教育理念。
1.超越常规的藩篱,实现从“应试教育”思想到“创新教育”思想的转变。创新教育尊重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把学生从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新教育强调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及行为习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知识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非常敏锐、必须审慎、必须理性地研究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摒弃以“应试”为目的,围绕“应试”来组织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志于道,游于艺——从死盯“升学目标”这一理念切实变到重视“创新目标”理念上来。“创新”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反映,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统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担负着向学生“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担负着向学生“传道”的重任,即除了教会学生做人、生活、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在“升学目标”的指挥下,只重“智育”“升学”的倾向。把重“升学”的单一目标转移到“既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多元化目标上来。
3.道可道,非常道——实现从“应试教育方法”到“创新教育方法”的转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巩固训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潜能,忽视了实践的功能作用。在创新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树立讲民主、讲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学观,构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自主探索,留给学生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创新能力才可能拥有成长的土壤。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善于开发和利用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便于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欲望,培养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从各个方面来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当然,在课堂上要学生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其实往往只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对此应该采取积极的评价,只要这个“发现”相对于中学生已知的领域,是经过他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
三、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涵博大精深,兴趣是热爱品德与社会课的本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是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感兴趣的外在表现,也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发现问题不是简单地把学习内容肢解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够自问自答的简单对话,而是发现那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学习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材理论性、系统性、案例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思”“品”二字上下功夫,依托课堂载体,重视探究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真正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體验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或“帮助”,而不只是“传授”或“教导”。要让学生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拟好的现成课案或结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点到为止,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性的、创新性的现代思品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把握本质,眼界开阔地认识新生事物,提高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水平。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在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科的内涵得以充分显现,让学生的学习理念得到张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梁金玲.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