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需要深耕T型用户
文/龚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在两鲜这个案例中,我首先最为关注新用户的拉新成本问题。随着国内极大流量平台高度垄断导致的拉新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用户面临选择越来越多,不仅是生鲜电商,所有电商想要吸引用户并且保持长期黏度也愈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区分不同的用户。
我将用户分成L型用户和T型用户两类。L型用户就是在商家的强激励之下,产生一次或两次的购买行为,一旦商家的激励消失或减弱,便再也无法唤醒这类用户,没有持续的购买行为。从电商模式里,如果我们用获取用户的投产比衡量,L型用户在本质上没有价值,投产比为负。
另一种是T型用户,他们不仅能够在同一品类上产生持续不断的复购,还能在延展品类上产生购买行为。对于生鲜电商而言,T型用户的比例决定了其最终的生命力。如果一家生鲜电商的主要用户构成为L型用户,那也意味着其模式是依靠不断补贴、拉新,最后流失。
FreshDirect作为两鲜的对标对象,在T型用户上做了非常艰难的努力,在2008年停止拉新用户,用两年时间深耕培育老用户的购买行为。2010年时,它的85%的订单来自4500个老用户。这个案例也能够解释生鲜电商为何首先需要地区的高度聚焦——“湿货”与“干货”品类相比,无论国内外都还未出现大的垄断企业,正是因为“湿货”性质决定了企业无法依靠规模经济取胜,同时地域性十分明显。
另外,观察一个国外经典的生鲜失败案例Webvan,那会就发现它属于加法思维,创业时高举高打,主张全品类、全人群。然而,生鲜电商中的“生”和“鲜”意味着首先在品类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目标人群而言亦是如此。两鲜从起步时便是减法思维,以精益创业的模式首先进行产品-市场适配测试(Product-Market Fit),再决定产品端需要怎样的SKU,市场端面向什么地区、什么人群。如果一开始不做聚焦,就会如同解数学方程一般,太多参数就等于无解或无数解。两鲜正是以这样的思维不断测试,产品端在过滤掉3000个SKU之后,留下1400个SKU;市场端,区域上首先非常明确,聚焦上海;在人群上,定位“让一部分人先吃好”。
再好的模式,在生鲜领域的挑战都非常之大,两鲜接下来的挑战更多在于测试的速度——能否更快地得出一些关键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的快速迭代。
总结起来,像传统电商模型那样在全国布仓、建立网络,对生鲜电商而言困难极大。两鲜这种探索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单个区域深度开发T型用户,如果能够在单个城市深度挖掘用户,完全有可能支撑起一个大的公司,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