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对于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强化美育意义重大。针对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体化”教育,促进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公共课 “一体化”模式
【Abstract】College music education common cour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usic quality and strengthen aesthetic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defect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common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lege music education common course.
【Keyword】college students; music education public course; “integ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19-02
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作为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具备音乐素质、提高美育修养,意义重大。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美育高度重视,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提出要“以能力为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后文简称标准(2011 年版)[1](P155),不仅仅对于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素质,都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如何把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开展好、实施好,从大的方面说,能够提升未来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队伍中的人才群体的整体素质;从小的方面说,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课程目前的缺陷
大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1](P157)目前,由于教育理念的陈旧,存在着诸多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兴趣程度,也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美育的培养和获得。
(一)教学过程局限于课堂
在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中,教学过程局限在课堂之中,课前没有音乐知识或音乐素材的预先准备和前置性的介绍。在上课前,学生对于即将上的音乐课的知识事先并不了解;在课堂中,音乐教师在规定上课时间之内完成音乐教育公共课任务,对于大学生的音乐学习难免有仓促之感,对于教师的教学又是急急忙忙地遂行教学任务,往往疏忽于草率;在课后,没有教学的延伸,大学生上完音乐公共课后,对于音乐知识的遗忘现象相当严重,没有复习和回顾,没有进一步地强化知识点,造成教学效果甚微。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在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中,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基本上是“我讲你听”、照本宣科,书本上的内容占据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课外的乐理知识介绍、音乐素材提供、音乐作品欣赏以及音乐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比较稀少或者简单单薄。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丰富的辅助性教学内容,对于音乐教育公共课这种着眼点基于音乐素养和内涵的教育来说,所起到的真正的成效是应该质疑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教学规律的。
(三)教学环境局限于学校
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环境小则局限于课堂,大则局限于校园,与校园以外音乐的素质教育缺乏链接。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外,对于其他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个开阔的、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有的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公共课的兴趣就会降低,尤其是某些乐理知识欠缺、歌唱技巧不佳的大学生,仅仅在课堂、校园环境下,他们逐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音乐能力的自卑感,对于学习音乐知识产生疏离感甚至排斥心理,難以产生对于音乐美感和文化知识的愉悦心理和学习动机。
二、“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一体化”课程,主要是针对所阐述的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的缺陷而提出的“一体化”模式的理念,主要指大学音乐教育公共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一体化”。
(一)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教学过程“一体化”是指在整个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课前前置性介绍、课堂针对性教学、课后延伸性拓展。在上课前,音乐老师要对于即将上的音乐课的有关知识点做出事先安排,例如音乐作品背景介绍、知识点的难点与疑点的预备知识等,这种前置性的介绍可以使得学生心中有数,做到预先了解,并且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点抑或不甚了解的知识点做出事先准备;在上课时,课堂教学是重头戏,教师对于知识点完成教学后,要有针对性的学生事先要求提问或者深入学习的知识做出专门的解答和教学;在课后,教师要布置延伸式的知识拓展,例如作品欣赏心得、音乐知识扩展学习等。
(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指教材与课外音乐学习素材的一体化。大学音乐教育公共课,不是仅仅依托一本音乐教材就能达使得大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达成音乐教学目的的。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公共课的完成、音乐素养的提高,既需要乐理知识和技巧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同样需要音乐的文化背景与乐感的熏陶行程,既需要“专”,更需要“博”,要实现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和谐。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就是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的结合,互相反馈、互相印证、互相强化,形成良性的“正循环”。
(三)教学环境的一体化
教学环境对于音乐教育公共课有效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如果教学环境仅仅局限于校园,对于校园以外的音乐发展趋势、音乐理念创新一无所知,则大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对于音乐的深入理解以及广泛的涉猎就会造成障碍和阻隔。因此教学环境一体化在于把课堂的“小篱笆”拆掉、把校园的“大篱笆”也拆掉,把音乐传统与音乐创新结合起来、把校园音乐教学与校外音樂活动结合起来,打开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眼界,增强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和敏锐感知程度。
三、“一体化”课程在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中的实施
一体化在大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需要我们创新音乐教学的思维、创新音乐教学的理念、丰富音乐教学的模式、拓展音乐教学的环境。
(一)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重要分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闭合循环的。第一环节,课前前置,对于所要进行的教学知识点进行仔细研究,并尽可能简明化的列出教学提纲、教学概念列表、教学知识点清单、教学作品背景介绍,指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填写自己认为感兴趣的知识点与大学生感到疑惑的知识点,在课前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教师要预先批阅。这样,学生和教师都做到对于学习和教授的知识明了清晰。第二环节,课堂教学,针对前置性的准备与学生预习报告的问题,教师有目的性的教学,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完成规定一般教学任务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做出具体的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形成“教学共同体”,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三环节,课后延伸,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布置拓展性任务,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对于课堂教学做到“温故而知新”,并给出较多的泛化的音乐作品与音乐素材,供给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其二,对下次课堂教学再次做出前置性准备,把两次课堂教学相互衔接结合,形成闭合式循环,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并良性运作,就形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二)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
“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的教学内容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P38)在教学内容上,一体化又有三种模式。其一,教材内容与课外学习内容一体化,把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音乐作品、演奏技巧等与课外的学习实践内容结合起来,课外资料、课外欣赏、课外实践的内容都可以积极地选择、实行。其二,音乐知识与其他文化知识一体化,学习音乐如果单纯依靠乐理知识,只讲演奏技巧,难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和音乐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音乐发展史知识、音乐大师的介绍等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是必须的。这些教材内容以外的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于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的。这种教学内容的“专”与“博”相结合,是大学生学习音乐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的真正“关键所在”。其三,知识性教学内容与实践性教学内容一体化,学习知识是为了实践服务的,除了书本的知识,实践中的操作、演奏、咏唱内容是真正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得音乐知识落脚于实际的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音乐演唱和表演的技巧技能的基础,因此,必须既要传受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知识,必须加大让大学生动手表演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汇报表演、自编自导等形式促进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的结合,这样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增强大学生的兴趣。
(三)实现教学环境“一体化”融合
教学环境一体化主要指:第一,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一体化,在校内环境中,大学生获得了音乐教育公共课的“初始化”的教育,但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真正使得大学生音乐视野扩展的大环境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的眼界打开的更大,给大学生一个广阔的音乐天地,因此,积极介绍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创新发展趋势、鼓励他们进行有益的音乐活动(例如召开音乐演奏会、音乐比赛、音乐作品欣赏解析报告、参加或者欣赏音乐节的表演等)、指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会音乐活动等方式,都是可取的。第二,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一体化,现在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拥有数量最大、拥有率最高的群体,也是对于虚拟环境音乐学习和欣赏兴趣率最高的、使用最广泛的社会群体。音乐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虚拟教学,使得大学生音乐学习从现实的维度的学习发展到现实的维度的学习、虚拟维度的学习一体化结合的方向发展,例如虚拟媒体的音乐网站、手机的音乐传媒APP,“在音乐鉴赏教材中嵌入相关作品的音频、视频”,[3](P125)对于加强音乐教育公共课的效果、扩展大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增强大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都是有利而且高效的工具。
大学生音乐教育公共课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和教学中的实践,为音乐教学在高校中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随着不断完善和发展、深化,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越来越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娟.高师初等音乐教育公共课<音乐教学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师专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55.
[2]候慧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一体化的设想[J].乐器学堂,2015(6),38.
[3]葛春先.高校音乐鉴赏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思路[J].科技与出版,2015(8),124.
作者简介:
孙一杰(1969年10月—),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学历:大学本科,济宁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