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2017-04-26 12:42郭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课题课程标准

郭莉

【摘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既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成长,也可以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每科课程标准都提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创新培养”呢?在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我尝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实践,最终有自己浅显的想法:以学科教学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生成课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价值的科学探究,达到预期的探究目的。

【关键词】地理学科 地理教学 渗透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86-01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开展改革实践——实施素质教育,但有时还承载着应试教育的重负,改革谈何容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这种现象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既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成长,也可以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选择课题研究时困惑重重,选题的目标性不强,或者不知道如何用学科知识开展研究等困惑。如果把我们的目光转向学科创新和学科研究性学习上,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参与科学性研讨,这样课题选择的机会就会很多。

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所学的学科知识,最终目标都是为学生将来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服务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新课程改革中的每科课程标准也都提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创新培养”呢?这是我们老师在长期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如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在地理教学中实验,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浅显论述:

一、吃透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可探究的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着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章教学内容的同时,为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提出相关问题,生成具有一定特点的活动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符合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提出的生成性特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在知识结构中明显突出学科性很强,只有通过探究活动才能体现出学科的整合,而整合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具有一定主题的研究活动,利用科学的探究方法,问题和主题研究才有科学价值。我们学习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这章节的知识看起来距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但结合生活实际,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运动在任何一个大区域内产生的地理现象都不尽相同,自古至今都存在我们生活中,怎样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和解释这些地理现象,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实践探究?这就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了。从而还会生成一些小题,如,本地区一天中不同时段影子长短的变化,一年中不同季节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否与地球的运动有关?问题:本地区“影子的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是什么关系呢?地球的运动怎样影响了地球上影子的变化?每个地区的影子变化都一样吗?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梳理,让学生讨论形成实践探究的主题。再如,学了《聚落》一课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和形状,以及建州材料与聚落所在环境的关系。范围由大到小,小到联系自己家乡聚落的实情,追溯本地区聚落发展的状况,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探究聚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课题。

二、设计活动主题,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汇总提升——形成主题——实地考察——样本收集——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由此看来,首先要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在思考、发现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没有发现的眼光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是将问题进行汇总,把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提升,生成课题探究的主题;然后,开展科学调查或考察实践等系列活动,收集一定的数据和资料,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科学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对比,以便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生成的课题设计成具有可探究的主题,以便指导实践,这是关键的一步。课题的设计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具有科学选题依据。任何一个课题的产生都会有科学的选题依据,设计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否则不具有科学性的课题是没有研究价值的;2.具有地域特点。为了体现学科知识都是为我们将来很好工作生活服务,那么就要突出地域性特点,也就是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去衡量课题的价值,是否体现地域特点;3.具有可操作性特点;4.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结构,框架构建,可以将一个课题生成有探究价值的多个小课题,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5.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要有理论知识作支撑,要用科学方法去实践,不符合年龄的课题研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体验性、考察性实践活动,对比研究性试验等等研究比较适合。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活动的意图

在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须。

1.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兼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求同存异。

2.在实践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即:初步达到规划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工具性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性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析”、“学会探究”等。

3.学科能力在活动中的体现。通过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能达到学科知识与活动内容的整合。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教”:从知识的角度看,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方法的角度去分析,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老师是“授鱼”者,而不只是“传授”者。“学”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知识,实践创新,鼓励学生批判性学习,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学科知识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理论基础,不能忽视。拓展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达到创新的目的。让创新贯穿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这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也是我们老师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修订版。

[2]《STEM项目學生研究手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9出版。

[3]《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科普教育出版社,韦钰译,2016.3出版。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课题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