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成丞
摘要:“特色小镇”战略是近年来浙江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有着很强的需求,但是目前浙江高职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还无法达到这一战略的需求。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满足“特色小镇”战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特色小镇”战略的内涵,分析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对当下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战略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
“特色小镇”战略是由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1月提出的,旨在凸显地方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外语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因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战略对于外语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作为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高职院校,自然必须承担起培养外语人才的责任。
在“特色小镇”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不同小镇各具特色,对所需外语人才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能够服务特色小镇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高职院校势必要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杜瑞清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2]
随着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过去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单一型外语人才模式指的是类似于“外语与语言学”和“外语与翻译”的“外语+一门与外语相关专业”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单一型外语人才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岗位上的专业知识,如新闻、外贸等,无法快速融入实际工作。所以,如何实现地方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两者这件的高效对接已经成为高职外语教育首要研究的课题。要实现以上的对接,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作为一个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过硬的外语基本技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是扎实的某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具备了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才能结合其它专业知识高效地服务于岗位中去。
2.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中,除了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外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习俗以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在对外交流中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
3.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中解决实际的某一问题。
二、“特色小镇”战略下,绍兴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经济活动日愈活跃,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这些都对国民语言水平和相关企业的多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4]
绍兴位于长三角经济带东南部,毗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和东南重要港口宁波,位置得天独厚。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是绍兴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同时,纺织、机械和酿造共同构成了三大工业支柱,中国柯桥轻纺城和绍兴黄酒享誉中外。
随着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特色小镇”发展战略,绍兴地区的一大批特色小镇入围了创建名单,它们分别是越城黄酒小镇、柯桥兰亭书法小镇、柯桥酷玩小镇、上虞e游小镇、上虞杭州湾花田小镇、诸暨袜艺小镇、诸暨环保小镇、嵊州领尚小镇和新昌智能装备小镇。在这9个特色小镇中,柯桥兰亭书法小镇、柯桥酷玩小镇和上虞杭州湾花田小镇主要涉及旅游业,越城黄酒小镇、上虞e游小镇、诸暨袜艺小镇和嵊州领尚小镇主要涉及轻工业,而诸暨环保小镇和新昌智能装备小镇涉及了重工业。
不同的产业对外语人才有着各自的需求。为了开拓绍兴的旅游市场,有必要培养一大批既掌握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发展轻工业,除了轻工业制造本身,还可以挖掘其文化内涵,如绍兴黄酒博物馆的建立,因此可以从黄酒传统文化和外语听说能力两方面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而就重工业来说,则应分别侧重于专业和外语听说写能力(市场营销方向)结合与专业和外语阅读能力(技术操作方向)结合两个方向进行相应的培养。
绍兴的产业升级转型,特别是重要的三大产业-旅游、轻纺和酿造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走“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道路,再加上最新的“特色小镇”战略,绍兴与国外的文化经济交流会越来越密切,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为绍兴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高職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高职外语长期以来没有办出高职特色,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外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本科外语教学的压缩版,在专业、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均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5]这种缺乏独立的服务领域且未能体现出不可替代性的办学模式,导致了高职外语的存在受到质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时下不少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目的只停留在考证考级层面,无法体现高职外语的职业性这一特色。
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任课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和专业课两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是由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构成。但是教授公共外语的教师大部分是外语本科或外语硕士研究生毕业,对专业课的熟悉度不高;而专业外语常常是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教授,专业课教师虽然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外语知识的不足有时不能达到专业外语课的要求。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3.过度强调语言知识,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外语能力的时候,教师过分注重外语语言本身的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句法语法,但遇到外语交流的时候往往变成“哑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跨文化能力的缺乏,这种能力的缺乏会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口交际,甚至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4.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下,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课做笔记,偶尔穿插师生之间的问答环节。当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将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教师认为,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生源外语基础普遍较薄弱,并不适合运用对语言基础要求较高的交际性教学方法。但是本人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翻译语法模式,交际性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相对欠缺的高职学生。
四、优化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形成高职外语特色。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体系中,公共外语走向实用化,专业外语走向实践化。具体来说,公共外语应该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专业外语则需要将实践性融入课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对外语的需求,然后把外语课堂作为一个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让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最必要的准备。
2.建设一支“双师型”结构的外语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点,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高职外语教育质量。对于公共外语,可以将教师分为若干个教学小组,各个小组侧重某一专业大类,如经济类、机械类、建筑工程类等,对侧重的专业大类的专业基本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在公共外语课堂中穿插一些专业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共外语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专业外语,专业教师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到有关院校研习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从而做到在专业外语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外语运用的游刃有余。
3.增加中西文化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才能够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公共外语除了在公共外语课堂上穿插中外文化知识以外,为了达到丰富学生中外文化常识的目的,有必要推出一些中外文化拓展系列的外语选修课程,例如“英美报刊阅读”、“英语电影赏析”、“欧美名胜与文化”等等。除此以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外语演讲、口语、话剧表演、外国文化比赛,或举办外教、外企讲座,甚至可以与国外高校合作,进行中外联合办学,开展暑期夏令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基础域外文化,浸入式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能力。
4.改革教學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从“实用交际性”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取多样化得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潜力。具体来说,可以把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微课等引入外语课堂,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外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分类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学习的成就感。
五、结语
在“特色小镇”这一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显得越来越迫切,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改革外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和与外语相关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培养适合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3):10-13.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02);34-37.
[3]李伯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98-201.
[4]贺宏志,陈鹏.语言产业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陈霞.高职外语发展SWOT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