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秋林
摘要:面对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的中职生,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本文对赏识教育的作用和误区作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字:赏识教育中职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而中职生普遍基础薄弱,对自我肯定度低,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抱怨学生生源太差,基础差,情绪管控能力差,动不动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所以积极在教师群体中传播赏识教育的好处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应用的同时也要避免赏识教育中的误区。
一、赏识教育的依据
赏识教育指的是对受教育群体进行适当的赞美与鼓励,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发展自身的积极性。
中职生进校前考试成绩经常排名靠后,在不断的失败体验中,渐渐失去成就动机,整个人感到无助,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受到挫折后产生听天由命的状态。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由“皮格马利翁效应”转化。心理学家雅各布森和罗森塔尔进行的试验表明,对班里某一组学生给于极高的期望与鼓励,该组的学员比不被鼓励的学员成绩更好。所以适当的赞美与鼓励会对中职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言具有培养、激励、破坏等强大的力量,教师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师应注意学生平时细小的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果没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主动去帮助他创造闪光点。通过发现,欣赏,关爱学生,让学生由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如:学生A从小学开始,每门功课都很差,教师总是批评他,回到家甚至受到父亲的毒打,导致他厌学情绪严重。到了中职学校,依然在上课时提不起精神,以上课睡觉来打发课堂。但是我发现该生在日语课中偶尔会看假名图,于是鼓励他试着去记忆,并相信他一定记得下来。最后A同学背下了假名,听写也找到了成就感,慢慢开始听日语课,最后日语成绩成了全班前十。
(二)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
从外部世界中,中国的大部分人不容易得到赞美,更何况学生。而且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一般以批评教育为主。若相对权威的人在公共场合反复打压孩子,比如在亲戚朋友中反复强调家里孩子笨,那孩子会不断告诉自己是个笨孩子,最后往身上贴上标签,变得胆小怯懦。这种打压教育方式在中职学生的父母中尤为严重。所以很少得到肯定的中职生,若得到教师的欣赏与鼓励,指出他哪里做得好,学生会希望继续做好,并且愿意做得更好。
如:学生B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也喜欢与老师抢话引得学生哄笑。而爱扰乱课堂的学生一般来说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最后我鼓励他当课代表,刚开始遭到拒绝。后来在我的坚持下他开始了课代表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时给与他鼓励与赞赏。最后该生在课堂上慢慢安静下来,不扰乱课堂纪律了。
三、赏识教育的误区
(一)过度赞美,用最高级式的赞美
过度的赞美容易影响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致使内在动机弱化,而依赖于外部的评价。学生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去讨好别人,观察别人的反应来确定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对自己进行反省。尤其是在课堂,教师不能一味大张旗鼓地赞扬。平时要避免用“你真棒”、“你真厉害”、“堪称完美”、“没人比你更好”这类句子。
(二)对人格品性的定性赞美。
不要用定性的评价来表达赞美,比如“你是很聪明的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你是诚实的孩子”、“你是一个天使”等这类句子。他们不仅对学生无益,而且会扭曲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因为他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不是那样的。所以尽可能将赞美做到详细,具体到事情。
如学生C作业写的很工整,老师对他的作业表示看着很舒服。赞扬学生D回答问题逻辑清晰明了,而不是“你很棒”。赞美学生E笔记的写的很工整,赞美学生F桌子收拾整理的干净整洁等。这种具体描述性的句子会让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得出结论,事后对自己默默重申,孩子这种在内心重复积极的陈述,会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的看法。
(三)敷衍式的赞美
应避免“我早就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继续努力”等敷衍式的赞美。教师应带有热情,真诚,以尊重为核心表达出赞美。
(四)触及或者否定他的过去
“没想到你可以及格。”、“原来你没有那么差。”等这类句子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应该尽量避免。老师对于调皮的学生,差等生应更加理解、宽容、耐心。
(五)剥夺对方的成就感
应避免如“我为你感到骄傲”、“有你这样的学生,我觉的很光彩。”等这类句子。应该让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
(六)外在賞识为主
外貌、智力等不可抗拒因素不必值得大肆赞美,否则学生会对正确的评价体系产生误解,导致过度注重外貌,或者对自己自暴自弃。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仅有被尊重的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多给予学生适当的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海姆·G·吉诺特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2]简·尼尔森著.正面管教[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3]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涩谷昌三著.每天懂一点潜伏心理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