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教育方式方法自然要顺应变化。当前,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成为有责任的公民,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正在深入进行当中,笔者就目前逐步进入深水区的学校课程改革,从“课改”的含义、目的、核心要素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更是对“课改”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堂建设“三步走”的建议,很值得相关人员思考、借鉴。
关键词:课改—改课—改学—改法
一、“課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教育是育人,关系着民族的兴盛与衰败。教育必须返璞归真,切实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素质教育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二、“课改”的核心要素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当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立足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纷纷出台改革方案。新的课程改革尤其强调使学生成为有责任的公民,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三、“课改”的含义
课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课程改革”;另一个含义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在国家,学校的责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课改的完整路线图是:课改—改课—课改。第一个课改是指国家层面通过重新修订课程标准,然后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编写教材,解决的是教师“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改课是指通过课堂改革来解决课堂上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第二个课改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国家教材的校本化实施,另一方面是学校在国家编写的教材之外能提供多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一句话概括就是,学校层面发挥其课程管理职能,让一切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进程
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人把课改进程大致划分为三代,第一代课改,调整课堂结构。变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精教、以教促学”。第二代课改,重塑教学关系。以“高效课堂”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新模式为代表,生进师退,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重建教学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教中心”向“学中心”、由“师为本”向“生为本”转型。第三代课改,改变教学意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关注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思想及对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认知,从而有效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核心问题。
五、“课改”必须“改课”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改的是模式,革的是观念。其实,教育也好,课改也罢,原本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以往的整个教育是漏斗形的,人们在实践中把教育窄化成了教学,把教学窄化成了考试,把考试窄化成了分数。而改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改课把课堂教学逐步放大成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汲取比知识本身更丰富的营养,从而让整个教育形成一个倒立的漏斗。
六、“改课—改学—改法”,新课堂建设“三步走”
1.从“改课”到“改学”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三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更加深入人心;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新课堂焕发出一派新气象,呈现出一派新生态;从课堂结构的调整、课堂关系的重塑、课堂流程的再造,到学习平台的建立、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文化的创生,一个新的课堂秩序正在形成。
2.展望未来:从“改学”到“改法”。教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教,一面是学。所谓“改法”,一方面要改教师“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学生“学”的方法。
导法改革:传承与创新学生高效的“学”,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导”。好教师能够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让学生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让学生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导”的水平,决定着学生“学”的高度。
学法改革:普遍与个性。学法改革的第一要务,是找到学习的误区。学法改革的步骤是,先普及“通法”,再创生“个性化学法”。
课改的重点是改课,改课的重点是改学,改学的重点是改法。沿着“改课—改学—改法”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能将新课堂建设引向新的领域,推向新的高度。
新课堂的价值取向———好课堂是学生做主的课,是关注学生参与度、关注流程科学化、关注课堂生成性的课。
七、“课改”之路,任重道远
课堂的本意、课堂的方式、课堂的目的、课堂的走向、课堂的主旨、课堂的状态、课堂的价值、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学生素质强则国民强。如果到今天大多数人还认为课堂只为考试,考试只为升学,升学只为评价,评价只为功利,功利只为个人,个人才是人生的意义,则中华腾飞休矣,民族振兴休矣,中国未来休矣!
我们只有“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心态、心灵去研究教学,才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改”才能持续走下去,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我们期待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还给学生自由、快乐、幸福。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作者简介
尹树怀,男,(1967.9-),大学本科,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