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中的主、亚化冲突

2017-04-26 17:39成卓华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亚文化犯罪

【摘要】严景耀先生的《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书,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犯罪实况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社会变迁。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走访大量的罪犯,记录了案件事实,分析其中的共性问题,生动再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状态。这种分析视角的优势在于,对于犯罪行为不是被动的打压和批判,而是主动的深入到每个犯罪个案当中,将其整理综合,总结出这些犯罪背后呈现出的社会问题,以社会的观点来研究形成犯罪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注重犯罪结果。这种分析方法发挥了法社会学自身的长处,书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十分明确,唯一略有欠缺的是对这些珍贵一手资料并未展开进一步的社会变迁成因分析,只是对每一类的犯罪问题进行了概要的总结。尽管如此,此书对于后人在研究犯罪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仍然发挥了启示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犯罪和文化问题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社会控制;主、亚文化

一、社会文化对犯罪问题的影响

全书中,“犯罪与文化”、“犯罪者的文化”为该著述的重要主题。严景耀先生指出:“所谓文化,就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生活在某一集体内所必具的能力以及区别其他集体的特性在内的整体”。以这一概念为起点,他认为,同样的犯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或者在“相同的”文化中,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学者殷海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将文化的特征分为四种,即规范特征、艺术特征、认知特征和器用特征。他认为:“一个文化系统中,对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规定其应当或不应当,善或恶等等预规或应迫,就是规范特征。伦理和道德是规范特征的总汇。宗教有很强烈的规范层面。该种特征常透过社会控制、传统力量、奖励、惩罚、批评等等展布出来。与文化的其他特征相比,规范特征常为主宰特征。不同的文化之最核心的差别乃规范特征的不同。”由此看来,犯罪问题承载出的社会现实,是基于受到了文化规范性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的引领之下,致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会随其变化。

首先,社会成员的大量流动。书中提到了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人脱离的农村的家庭控制关系来到了城市当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再那么紧密,互不关心的冷漠生活让他们缺乏了安全感,导致许多犯罪的原因主要由于缺乏生活来源以及他人的帮助和信任。如果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便会导致极端犯罪的产生。

其次,新型法律的大量出台。在社会变革期间,政府改朝换代,经济制度发生转变,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接踵而至,统治阶级出台一系列维护当朝社会秩序的法律,较大数量积累的结果会导致原对原有法律秩序的颠覆。

第三,社会成员对于法律信息获取的不到位。从书中的案件,再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典型案例,其中许多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罪犯和受害人对于现行法律的无知所导致的,在他们的意识当中,许多行为是不受法律约束的,然而在行为结果发生之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效果,使得必须法律运用强制力来实现它的控制效果,最终导致了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

上述这些社会现象是在文化传统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因此使得人们并未适应这样突变的生活,这种不协调的现状是导致社会变革时期犯罪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以文化为手段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加强,这也符合了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总趋势。然而,法律是依赖强力来保障实施的,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强力的作用,因此,“如果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具有强力的全部力量,那么它也具有依赖强力的一切弱点。”社会控制论的理论点在于,个人與社会的联系可以组织其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行为,当这种联系变得薄弱时,他们便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文化往往通过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诱导进而发挥它的规范作用,作为一种较为综合的社会控制手段,维护着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精神秩序,其中包含着法律、道德等诸多元素。社会文化是在一系列社会控制的过程中将其影响效果展现出来的。我们知道,现今的社会控制手段应当是以法律为主,其他手段为辅的一个控制体系的集合。法律既然对于强力存在依赖,这就决定了它并不能够从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在行为动机上进行调控。严景耀先生此书的又一启示在于,不仅让我们明晰犯罪现象同社会关系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还明确了犯罪问题是对文化的一个侧面体现。通过对犯罪现象及其代表的社会状态因素的调查分析,所获得的有关社会变迁现实的结论,反映了在社会变革期间人们的行为、心理活动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在书中描述的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似乎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并且能够看出社会控制手段所主要针对的群体基本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犯罪的许多诱因都是归于没有生活来源。对于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障碍,使得社会变革时期的人们缺少了方向感,迷失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社会控制是能够从内心情感和精神层面发挥作用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法律的强制力威慑下的行为指导更加具有影响力。

三、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文化形态交融混杂,多元文化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现象产生。美国学者索尔斯坦·塞林系统地提出了文化冲突理论,他认为,作为文明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社会中必然存在文化冲突,它是不同社会价值、利益、规范和文化准则的冲突。文化冲突容易造成个人行为规范的矛盾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文化冲突是发生犯罪的原因之一。放眼中国的时代环境,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使得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渐模糊化,不同群体之间融合和交叉的结果不但导致了新的边缘化群体出现,更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产生不稳定的状态,存在感和归属感的减弱更易导致利益群体间的冲突和对立。文化冲突可以给予内外多重因素而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多种类型。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主要涉及到的是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亚文化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也在不断地维系着自身的存在,并非所有的亚文化影响下的群体都会导致犯罪,但至少这些边缘化价值观会影响着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自身产生某种对抗观念,不再重视道德控制,不再遵从法律规定,从而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

我们应当重视这类亚文化,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拥有亚文化价值观的人们可能只是某个个体,也可能是某一群体,也可能身处于主文化圈内但并不被他人所察觉。在考察犯罪所显示出的社会问题时,还需要尽可能的关注犯罪的前置现象,运用其他社会控制手段辅助法律手段来预防犯罪,尽量缩小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的目的并非要使亚文化绝迹,而是在维持社会控制力量保持恒定的同时,求同存异,使多元文化能够在相互作用之下和谐共生,促进社会整体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景耀. 《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3.

[2]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M]. 上海三联书店, 2002:59.

[3] 张旭, 单勇. 《论犯罪与文化的关系——以文化的规范性为视角》[J]. 法学研究, 2008(1).

[4] [美]罗斯科·庞德.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 沈宗灵, 译. 楼邦彦, 校. 商务印书馆, 2010:11-12.

[5] 单勇, 侯银萍. 《犯罪的文化冲突论——基于中国转型社会的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8(2).

【作者简介】

成卓华(1985—),满族,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亚文化犯罪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把脉“腐败亚文化”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