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理论视角下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

2017-04-26 18:27周丽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3期

周丽芳

【摘 要】顺应中小学德育由道德教化向生活德育转变的趋势,本文介绍了星海小学的德育工作创新路径及成效,详细分析学校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三立”德育模式,阐明学校通过创设浸润式的德育情境、完善立体式的德育架构、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和实施叙事式的德育课堂,对本校的德育理论、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课程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统整,以星海元素建设适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校园生活情境,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生活德育;三立模式;星海精神

一、新德育模式:从道德教化到生活德育

关于儿童道德启蒙,目前至少存在四种影响广泛的模式——道德教化模式、理性主义模式、榜样模式和情感模式。受传统道义主义伦理学的影响,道德教化模式对中小学德育观影响最为广泛,其主要观点在于: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用道德来教化学生;理性主义模式注重启迪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根据“最大幸福原则”来引导学生用理性判断和分析自己的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道德判断力;榜样模式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最为常见,主要通过树立道德高尚的人物榜样或评选优秀学生的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上三种德育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1)它们带有一定的灌输性质,使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2)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有限,不足以對更多道德观念作出自己的判断;(3)榜样的标准是统一的,忽略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要;(4)道德教化、榜样形象和学生的某些“负面”品性呈现对抗性,不利于教育的实施;(5)榜样和道德教条远离学生,容易导致小学生对榜样的感知沦为脸谱化的、僵化的,而非生动、具体、亲近的。

近年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和课程改革理论的影响,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在中小学德育领域崭露头角,这种德育观被称为“情感主义德育观”,强调从人的情绪、情感、动机等方面分析学生的道德的行为,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本能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说,儿童之所以产生关爱、帮助他人等积极的道德行为,主要因为人本身就具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需要,人性本来就存在同情、理解、爱、信任等情绪感受。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内心的正向情感,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到被信任、关爱、激励,进而使学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应。

受此启发,中小学德育领域出现了由道德教化向生活德育转变的趋势,早于2004年3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强调:“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所以,小学阶段更加强调通过叙事、对话的方式实施德育工作,使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的德育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情感发展,生活德育理论呼之欲出。

二、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理论的育人价值取向

1. 生活德育的内涵界定

生活德育理论是一种基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新型德育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情感需求的组成部分,人普遍具有被信任、关怀、尊重、激励等需求,因而儿童处于生活情境中就会在情感浸润下自然地产生诚信、关爱、理解、宽容等品质。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不可将成年人的经验和道德教条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与他人相处的积极情感。简言之,生活德育理论倡导让学生的道德发展蕴涵于生活之中,让德育“无处不在”。

2. 生活德育的育人主张

生活德育主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通过情感关怀唤起学生的正向情感,德育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是一种集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德育理论。生活德育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修正,它有明确的育人主张:首先,教育过程是基于情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道德教条;其次,教育情境是生活化、具象化的,教育方式是在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激起情感,能够运用学生可具体感知德育内容,而非使用一些宽泛、宏大、高尚的题材;最后,教育效果是学生可理解、接受、执行的,符合学生情感能力,避免提出使学生感觉困难、勉强的道德要求。

3. 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生活德育理论的具体内涵,小学阶段的德育创新实践可采用如下策略:第一,根据德育目标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知,激发其积极情感。因此,学校需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便能受到情感上的熏陶;第二,生活参与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要路径。传统德育模式侧重于将成人的经验、规则、道德戒律前置于课堂,而生活德育更强调让学生“参与生活”、在道德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进而自发地生成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品质;第三,生活叙事是贯彻生活德育的主要形态。传统的德育形态主要是说教型、理性型、榜样型,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和经验,而生活德育基于学生的体验,教师通过叙事而非说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星海经验:源于生活德育理论的实践创新

星海小学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德育元素,星海小学亦因此得名。根据生活德育理论,学校对本校的德育理论、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统整,构建出涵盖“立人”、“立德”、“立文”三个方面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的德育体系。

1. 创设浸润式的德育情境

结合生活情境构建理论和学校的冼星海资源,学校综合开发与“星海”相关的元素,建成一个贴近儿童生活、重视生活体验的“星海校园”,汇成一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

生活化德育情境的创设包含视觉上的环境美化和听觉上的韵律熏陶,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感染学生。一方面,学校从视觉方面营造注入星海元素的生活情境。在原有星海文化的基础上添加“星海韵律”艺术雕像——以一个大提琴为背景,几名少女手持小提琴沉醉在悠扬的琴韵中;在镇泰楼的架空层建设“星海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小舞台,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下积极主动地展示才能;此外,学校将“星海娃”的形象设计成深受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使道德榜样在学校德育表达中不是脸谱化的、高大的,而是生动的、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另一方面,利用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构建乐声悠扬的生活情境。“唱星海歌曲”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活动,星海少儿合唱队的参赛保留曲目是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或《只怕不抵抗》,《黄河水合唱节选》、《太行山上》、《云水瑶》等也是学生耳熟能详、随口唱来的歌曲。每周三中午,星海广播站开播《星海歌曲传唱》节目,传唱的内容设计为“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首歌”,让学生不仅能开口演唱,还能理解歌曲、赏析歌曲。此外,学校善于构建以“唱星海”活动为核心的文化生活情境,通过举办“放飞梦想,我歌我唱”少儿歌唱大赛,以海选歌手、团体决赛、个人选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营造真实而快乐、童趣满满的校园生活氛围,达到“以歌育人”的目的。

2. 完善立体式的德育架构

实现生活德育理论视角下德育模式创新,关键在于确立德育主题、完善德育架构,使学校的德育活动与育人目标相符,让德育活动避免产生基于经验和情感而导致内容散乱的问题。

星海小学将育人目标作了具象化的表达,即“做星海那样的人、像星海那样做人、像星海那样学习”,这一表达平实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学校将其进行深层凝练,概括为“三立”德育模式——“立人:像星海那样思想自由、精神坚忍、意志顽强、成就辉煌”;“立德:像星海那样不计得失、吃苦耐劳、爱恨分明、责任至重”;以及“立文:像星海那样求知求真、爱好广博、勤学苦练、善于创造”,以培养“有趣、有爱、有志、有为的星海学子”为德育目标。可见,学校的育人理念体系贯穿了星海的人格品质和相关文化元素,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传播、发扬星海精神,使星海精神走近学生、进驻心灵,使传承星海精神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

生活德育强调学生的生活参与,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德育活动并获得真实体验,学校设计了阶梯式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音乐感情出发,避免让学生认为星海精神远离实际生活,以学生爱参与、爱感受、爱玩的角度来组织实施各项专题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星海精神。

在音乐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鉴赏星海作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表达德育内容,分层次地启发不同年级的学生了解星海、感受星海、尊敬星海,让学生在鲜活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有梯度地领略星海作品的魅力,使星海文化进驻学生心灵,而非仅仅直接陈述星海的事迹和成就。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注重启迪学生由简入深地感悟星海精神。学校以实现星海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为德育实践要领,开发独具特色的《走近星海》、《寻找星海的足迹》等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寻找星海的足迹》、《星海与我》、《弘扬星海精神》、《寻找星海文化》、《走进星海》、《传承星海精神,争做星海娃》等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探访星海故居、专访老人、采访星海研究专家及参观星海纪念馆,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活体验。另外,通过校园广播和黑板报宣传、组织故事会、选唱星海作品等活动,启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获得道德感知,对星海精神产生真实、直接的情感,继而上升至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4. 实施叙事式的德育课堂

生活德育呈现的教育形态是叙事性的,星海小学尤为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形成了“问题导学·五品课堂”基本模型,在课堂上呈现“活力、智趣、思辨、灵动、实效”五种核心品质。学校认为,有效的德育课堂要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1)教师要有思想,生活化的德育课堂要以思想引领学生,在叙事式的教学过程中如润物无声般感染学生;(2)教师要有感情,运用真挚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互动,在情感上影响学生、改变学生;(3)教师要有个性,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4)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轻松、快乐、幸福,深受学生喜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5)教学要效果良好,有效达成预想的德育目标。学校倡导对话式、游戏式、实践式、体验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的潜能。可见,叙事式的教学使德育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自然真切的对话替代了高大的、悬置的说教。

综上所述,星海小学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三立”创新模式实现了从说教德育转变为叙事德育,从灌输要求转变为对话自觉,从大道理转变为小细节,从强制接受转变为感悟践行,以星海元素创设了适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校园生活情境。

四、弘德善艺:基于“三立”德育模式的实施成效

生活德育理论为星海小学的“三立”德育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校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开辟了行之有效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创新路径。“三立”德育模式的实施,既让本土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挖掘和利用,也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真正达到“弘德善艺”的理想效果,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实现了新的飞跃。

1. 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与高效运用

星海精神是极其宝贵的本土文化遗产,“三立”德育模式充分发掘星海精神的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贴近学生的课程、活动实施生活化的德育,创造性地整合和开发以星海元素为文化载体的德育资源,形成富有人文内涵、具有鲜明个性的星海特色文化。

2. 实现学生多元需求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星海小学在2006年由六所农村小学合并而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在德育工作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以习惯养成和自信心培养为重点。经过长期积累与实践,“三立”德育模式為学生搭建了生活化的成长平台,务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展现才华。沐浴星海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萌发、行为习惯得以改善、艺术素养得以提升,焕发出新时代星海学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德育的必由之路。星海小学通过营造贴近生活的德育情境,在学生、教师、星海元素之间架起自觉对话的桥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其感悟并理解真实、具象的星海精神,从而自主改变价值、态度和行为,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可见,源自星海经验的“三立”德育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这正是生活德育理论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

[3]韦世艺.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5).

[4]徐向阳.涵育生命的实践智慧——对小学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