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兴会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这门课程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以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这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首要前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创新,例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步骤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加以注意,本文主要对当前的改革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并且提出一定的见解,希望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 社会教学 改革 见解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6-01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教师急需要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并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才能,所以需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科目原本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以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如果不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其中,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标的改革正是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
1.要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发展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首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肯定的是,思想品德教学在整体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局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品德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大多是兼职进行教育的,所以在时间以及精力上没有保障,进而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需要为学生带来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带来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区分的主要依据。但是这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因为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在课堂上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新課标中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尤其是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但是要掌握一个度的原则。
2.实现师生民主需要循序渐进
虽然教学改革强调了课堂教学应该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朝着的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这样很容易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实际的经验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讲解与活动是需要同时进行的。有些学生在上课时违反纪律,教师也不过多的干预,所以学生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得到养成,课堂上的纪律也就因此得不到保证。
另外,很多教师依然不能转变其角色,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并不能实现“双向交流”的效果。在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言语相对匮乏,除了是不是、好不好等与学生日常交流的必要语言模式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觉得师生之间经常进行了交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可言。
在新课标中,同时也强调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因为只有得到相互的尊重,才能实现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应该进行重点的培养,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精神,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加以转变,也能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话的问题。
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要想形成一种民主的关系,就应该注重进行合作式学习。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都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的旗号,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然是要改革的,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过去经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应该得到及时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革的效果,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程,就必须要拥有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心,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卷[C].2015
[2]金正哲.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3]蒋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析[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