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江
摘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区域很狭窄,缺乏数学语言,而数学思维活动对语言表达又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说,在课堂上多听多说,是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 逻辑思维数学“说话”是说数理、说关系、说想法、说过程等,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把内心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既学习基本知识,又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训练数学“说话”,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看说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
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直观的观察,与说话结合,使学生过渡得轻松,看实物说。如教学长、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的认识时,就通过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实物,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看实验,演示说。如教学等底、等高的圆注、圆锥体积关系时,就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后说:“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中倒,倒了几次才能把圆柱装满?这也就是说如果把圆柱中沙子往圆锥中倒,要倒几次才能倒完?这说明了什么?”看线段图说题意。在应用题解答训练中,常通过看线段图(如分数应用题),说清题中数量关系,发挥线段图辅助解题作用。
二、读说结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发地读书自学的习惯尚未形成,看书自学的能力相对较低。要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读书学习的情境中去,就得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把“说”结合到“读”中,是诱发学生读欲望的强大外动力。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请同学们先看书然后回答几个问题,看看哪些同学读得好,会思考,回答得最正确”等,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自发读书,以读促思,以读促说。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训练说话能力,特别是看书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中,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提出:“在98%后面加上单位‘千克行不行”的问题,在教师逐步引导,学生逐渐解决难题中,学生对“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联系”有了清楚的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区别、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逐步学会用“百分数只表示……分数既表示……又表示……”的规范性语言表达。
三、听说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个性都很张扬,但是他们的数学语言区域还是很狭窄的,他们太缺乏数学语言了。而数学思维活动对语言表达又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说,在课堂上多听多说,是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说是以听为起点。首先,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明了。因此,在设计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描述语、小结语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要求。因为,学生有极强的“向师性”。比如,在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题思路分析时,教师“由此可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思路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路一样,也是先从问题中找出什么,然后用‘比较量÷标准量求出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新旧相联,明确“也是先找出比较量和标准量,然后用比较量÷标准量的方法求”,这样,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能用清晰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其次,发挥优等生作用,以激励语言激发中等生及差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教师与优生对话”的局面,让课堂在畅所欲言中热闹起来。如在分析复合应用题中,就利用优生较规范的思路分析语言模式:“知道……和……可以求出……”“要求出……必须知道……”“因為……所以……”帮助其他同学在听优生的叙述中理清数量间联系,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把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式子。在好胜心的驱动下,其他学生总会跃跃欲试,而正是在这种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得以加强,思维逻辑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此外,在教学中,笔者还注重动说结合,让学生在操作中,把操作与语言结合,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训练思维的连贯性。如我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通过学生动手摆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明确所摆出的各种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都是24立方厘米,从而就十分顺利地理解“一个物体就是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注重议说结合,让学生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数学“说话”,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同时他也担负着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