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7-04-26 21:26彭飞刘智慧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方体主体小学生

彭飞+刘智慧

摘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数学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以创新。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设计的原则与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知识的机会,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数学备课细节

科学备课,是高效教学的前提。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积极改革备课思想与行为,用全新的备课模式为学生服务,确定最符合学生需求与数学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小学数学备课环节,大多数教师将教材视为备课的对象,只顾着分析课本内容,确定课堂活动的开展顺序,而没有关注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授课模式的更新。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今天,教师要在备课环节积极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前,教师要全面分析课本内容,通过课本内容分析了解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的深度,确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在分析课本内容的过程中,找到向小学生讲解全新数学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与探究的方式去获取新知识。像在导入环节,为了集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成功引入新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6+4=10,4+6=10”这两个算式,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自主探究出数学理论。同样,在乘法交换律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5×3=15”和“3×5=15”这两个算式,以抢答的方式总结乘法交换律。以学生为主体备课,通过教学方法的确定,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切实参与其中,有益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建立数学课堂主人翁意识。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实数学教学内容

充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只以数学课本的知识点为教学内容,会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也会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主动考虑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感受与学习情感,积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整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比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教师不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数学教学内容。像在渗透可能性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晚上会出月亮、时间不能倒流、爸爸比妈妈大、明天出太阳、后天会下雨”等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小学生做出判断,哪些事情是确定的,哪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借助生活化资源拓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减小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引入可能性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大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性。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与收集教学资源,能够让数学课堂教学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最能突出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方式。数学学科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并实施实践活动,让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感的加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理解需求,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久而久之,会产生消极的数学学习情绪。用实践活动去解决教学难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动手开发与验证数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其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比如,在讲解《长方体》知识时,为了让小学生了解长方体的性质,掌握长方体的棱数、面数等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制作长方体。长方体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简单,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剪刀、胶棒、自己喜欢的彩色纸即可。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观察长方体,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长方体的性质,并尝试想象长方体的展开图。之后,让小学生拿起铅笔,在纸上画长方体展开图的草稿,反复尝试与想象,确定无误后,动手制作长方体。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需要时刻利用长方体相关数学知识去验证个人实践行为的正确性,还会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知识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课堂中给小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小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价值。小学数学课本内容中有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结合教学需求有选择地实施,平衡好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的比例。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数学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接受全新的数学教育观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用创新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十分重要。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小学生,会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快乐教学法实施教学。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小学生主动成为课堂学习主人。比如,在讲解《方向与位置》知识时,学生要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更要能够利用四个方向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让小学生快乐学习,寓教于乐。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操场上开启一场方向与位置大赛。教师让学生排成一排,依次说出像“食堂在操场的东北方向”这样的描述,说出即向前一步走,在5次表达后,看谁走得步数最多。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给小学生明确的任务说明与规定的时间,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让课堂时间得以高效利用。比如,在讲解《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并总结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与方法,按步骤计算一道分数运算题。这样的任务具有指向性与可行性,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获取数学知识,能够赋予小学生使命感与成就感。

五、小结

综上所述,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内接受新知识,构建结构合理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实现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目标。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数学教育实践中,是让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得以改革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杜艳玲.操作 欣赏 创作——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铺一铺》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2).

[2]何延涛.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學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6,(94).

[3]黄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大世界,2016,(09).

[4]宋亚超.见微知著,打造“微课”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浅析[J].数学大世界,2016,(10).

猜你喜欢
长方体主体小学生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拆拼长方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