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务林
截至2016 年,这里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65 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2 万多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4%,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27%。
西藏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一级高原台地,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这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全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为我国第二大省份。
西藏东部是横断山高山峡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纵贯南北,众多的大河大川构成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险峻地形。南部有年轻、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向东全长2400余公里。西部有亚洲最干旱的内陆荒漠区和古冰川。北部分布着广袤的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干旱草原,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西藏的气候自东南向西北由暖热湿润向寒冷干旱呈递次过渡,自然生态由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到荒漠呈带状更迭。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为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环境条件。西藏大地上既有高耸的冰山雪峰,也有绿草如茵的草原,更有浩瀚的原始森林和成群结队的飞禽走兽,在西藏东南部还有着完整而壮观的从“热带”到“寒带”的自然景观。
西藏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遗产主要包括茂密的原始森林、未开发的草原、无人区的荒漠、具有高原高寒特色的大面积湿地和种类繁多、储量高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其中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西藏森林面积、蓄积量均位于我国各省份之首,森林类型较多、功能齐全,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西藏的森林按气候和垂直分布从北向南或由高向低有高山灌丛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森林至热带季雨林。
西藏是中国植物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约有高等植物6400多种(近年研究报道7738种,其中维管植物651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2700多种、西藏特有种12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多种。
已知西藏地区有脊椎动物842种(2015年),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46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82种,共128种,约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1/3以上。
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截至2016年,西藏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65个(其中自治区级以上23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2万多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4%,约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27%。
西藏人口稀少,分布相对集中,尚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天然野生动物园和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目前,西藏地区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外的自然保护区在西藏均有分布。自然保护区虽然面积都相对较大,但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居民。即使是有居民生活的保护区,人口密度也极小,生产、开发基本上没有影响到原始的自然景观,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少有的特色。
现有保护区保护了西藏地区绝大部分濒危和珍贵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类型,也包含了许多自然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之最。如世界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最高的大湖自然保护区——色林错和纳木错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了解西藏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可了解西藏的生物地理状况。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南部,面积9168平方公里。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们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考察后发现,这里有世界上最长、最深、雄踞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部分全长约142公里,海拔由1100米上升到7782米(南迦巴瓦峰),河槽深深嵌入基岩,河床宽度仅为百米左右,沿江分布有4个高达30-40米的大瀑布群,湍急的江流卷裹巨石撞击着石岸和河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浪花飞溅,像一条翻滚咆哮的白色蛟龙奔向东南方。雅鲁藏布大峡谷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56.3公里,深3000多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落差悬殊的峡谷区,是印度洋暖湿气流沿江北上的水汽通道,成为南北生物相互迁徙的天然走廊,为各种动植物区系成分提供了一个云集一处的天然场所。大峡谷地区还是亚洲地区一些生物种的密集中心或分化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带的梯度变化十分明显。在水平距离几十公里内,可以看到类似从中国海南岛到北极的全部自然景观,从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到低矮伏地的冰缘植被。这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堪称中国生物类型的天然博物馆,被生物学家们誉为“中国生物资源的种子库”,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共发现有高等植物3768种、苔藓植物512种、大型真菌686种、锈菌209种、哺乳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类动物25种、两栖类动物19种、昆虫2000余种。这里还不乏该地区特有种类,如被印度人奉为“圣猴”的长尾叶猴,珍贵的孟加拉虎,大毒虫眼镜王蛇,披着各种亮丽多彩漂亮羽毛的犀鸟、太阳鸟、虹雉类,以及活化石昆虫墨脱缺翅虫等。这里的濒危物种赤斑羚被称为最漂亮的山羊;高山巨兽扭角羚(不丹羚牛)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标志性大型珍兽,被称为“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活化石”;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特有珍稀鱼類平唇蓥、墨脱华鲮、平鳍裸吻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满山遍野的特有珍贵植物有墨脱兰、墨脱楠、海南粗榧、喜马拉雅红豆杉、穗花杉、墨脱冷杉、墨脱红景天、野牡丹、西藏牡竹、苹果榕、墨脱杜鹃等。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西南部,面积为33810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世界第七高峰卓奥友峰等世界上最壮观的极高山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半干旱高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包括冰雪、冰川、冰缘地貌类型的极高山地貌和分布于其中的野生动植物。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珠峰保护区有从亚热带到北极的独特自然景观、特殊的植被类型、古冰川遗址、现代冰川、珍稀野生动植物和藏族宗教文化遗产。
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中心地带,基底海拔1433米,境内有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38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在北纬28°的珠穆朗玛峰附近,雪山山峰林立,冰川广布,受风吹日晒消融,又形成许多冰塔林和冰洞。
珠峰保护区地跨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两大自然地理区域,又处在几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交错地带,保护区内兼有多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珍稀濒危生物,使得这里的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种类十分丰富。长尾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均为喜马拉雅山地区特有种。喜马拉雅塔尔羊形态上较接近于山羊类,体重约80-100公斤,被毛长,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仅在该地区有分布的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保护区内的喜马拉雅塔尔羊数量已发展到500只以上。引人注目的珍稀、濒危物种雪豹,系中亚地区特有种,尽管其分布范围比较广泛,见于青藏高原和中亚高山地区,但其最集中的产地为珠峰保护区。在珠峰南坡绿色的林海中,活跃着小熊猫、喜马拉雅麝、黑熊和尼泊尔王国的国鸟棕尾虹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珠峰保护区特有的珍稀树木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和喜马拉雅红豆杉,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它们的针叶均长于同属植物2倍,在庭园绿化、观赏树木中也独具风骚。喜马拉雅红豆杉的木材被誉为木材中的“硬汉”,常使刀斧卷刃、钢锯断齿,是优良的特种用材料,该种植物已被国际上列为濒危灭绝的物种。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北部,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西藏野驴等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青藏高原核心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藏语“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由于地势高耸——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特殊,人迹罕至,羌塘被人们称之为“无人区”。迄今这里基本保存着较原始的自然面貌,保存有世界上最珍稀的野生动物群落和独特的动物区系。这里的珍贵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绝大部分为该地区所特有。中外学者认为这里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几块未开发区域之一,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亚于南部非洲大陆。
羌塘众多湖滨平原的水草丰盛,是高原珍兽的主要栖息地。辽阔的高原是有蹄类动物尽情奔跑、求偶、嬉戏的乐园。为数不多的山峰、山谷为大型珍兽提供了较好的藏身、避敌、避风之地。
保护区内有哺乳动物28种、鸟类100余种、两栖类1种、鱼类15种、爬行类3种、昆虫340余种、节肢动物20多种。其中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兽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雪豹、藏原羚、盘羊、岩羊、猞猁、兔狲、棕熊、荒漠猫、藏狐、黑颈鹤、藏雪鸡、红隼、白尾海雕等30种。2016年羌塘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超过15万只,野牦牛超过7000头,西藏野驴有4万头以上,是世界上这些濒危野生动物分布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
西藏纳木错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中北部,面积10998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赖以生存的高原珍贵野生动植物。大地貌属于雪山、高原荒漠草原、湖泊、沼泽湿地地区。
西藏湖泊星罗棋布,被称为仅次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第二大湖泊群,全区境内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达600多个。其中纳木错保护区内的大湖纳木错,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泊,面积达1940平方公里,最深处水深为33米。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藏语“纳木错”是“天湖”的意思,可谓离天最近的大湖。
纳木错(湖)是冰川退缩留下的遗迹,境内的山体、大型断陷洼地、湖滨平原、环湖沙砾堤、低山丘陵、残存的湖沼池塘等,是研究现代冰川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
纳木错保护区地带性植被由高寒草甸向高寒草原过渡。植物区系简单,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39科146属350多种。高山嵩草草甸是该区域的代表性植被类型,分布在海拔5200米以下的山坡上和几乎直抵湖岸的冲积扇上。海拔5200米以上的山坡是高山冰缘稀疏植被。
保护区有脊椎动物149种,包括兽类24种、鸟类106种、两栖类2种、鱼类15种。常见的高原特殊种类有褐背拟地鸦、渡鸦、角百灵及各种鸻、鹬等。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类虽然不多,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动物区系独特,具有极强的高原典型性和代表性,濒危珍稀的物种比重大。高原上的地鸦、雪雀等常栖居鼠兔的弃穴,亦可见鸟兔同穴的现象。纳木错湖内的高原特有鱼类资源种类有纳木错裸鲤、异尾高原鳅、拉萨裸裂尻鱼、高原裸鲤、横口裂腹鱼、裂腹鱼等,由于禁止捕捞,资源储量很高。
纳木错的朗多、期多、莨多等3个小岛,位于湖中央,由于湖面风大浪急,极难行船,故人迹罕至。加之湖内鱼类资源极为丰富,并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物。因此,这3个小岛成为著名的鸟岛。栖息在岛上的鸟类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白眼潜鸭、红脚鹬、白腰草鹬、矶鹬、乌脚滨鹬、普通鸬鹚、岩鸽等。特别是朗多、期多两个岛上鸟巢密密麻麻,空中飞鸟遮天蔽日。
纳木错保护区还有历史悠久的溶洞、寺庙和古迹,是藏民长久以来朝拜的圣地。
西藏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中北部,面積18936平方公里。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中部偏东北的嘉黎县,面积895.41平方公里。这两个保护区均是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
黑颈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类中唯一栖息于3500-5000米之间的高原种类,并特产于青藏高原。全世界黑颈鹤约有10000只,90%以上栖息于我国,冬季在我国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高原地区越冬,夏季主要迁徙至西藏北部和东部,以及青海、新疆、四川、甘肃等省份的高原湖泊湿地区繁殖育雏。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黑颈鹤越冬与繁殖地均集中于西藏自治区。
黑颈鹤在西藏的主要繁殖地是藏北羌塘高原南部的湖泊湿地,其中每年约有千余对黑颈鹤夏季在色林错保护区级周边地区繁殖。对黑颈鹤与其繁殖栖息地的保护,同时也保护了生活于该生态系统的许多水禽,特别是与之生活习性相似的候鸟,如斑头雁、赤麻鸭等,还保护了生活于湖泊湿地中的高原水生动物如鳅科的高原鳅类和鲤科的纳木错裸鲤、热裸鲤尻鱼等鱼类。
麦地卡湿地是藏北地区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是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多种高原特有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繁殖地,有丰富的高原鱼类,也是多种高原鱼类的采食场、产卵场、育幼场。每年三四月份,成百上千的黑颈鹤来到麦地卡湿地保护区沼泽地,寻找较安全的四周有水的嵩草草垛或大嵩草堆处筑巢,不久便开始产卵、育雏,当年九十月份气候变冷时集群离开,顺河谷向南飞到拉萨河下游越冬。
色林错保护区众多湖泊中分布着10多个小岛,由于鲜有人类的干扰,因而成为许多候鸟重要的繁殖场所,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鸟岛分布群。其中错鄂湖的鸟岛最为著名,该岛面积仅9000平方米,但这弹丸之地竟栖息着上万只渔鸥、斑头雁,还发现有少量中华秋沙鸭、鸬鹚、赤麻鸭等。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距拉萨市区仅有几十公里,面积为6143.5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以及赤麻鸭、斑头雁等珍稀水禽及其越冬栖息地生态环境(包括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内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以及其与年楚河交汇处河滨湿地、拉萨河中下游河边沼泽、羊卓雍错及湖岸湿地)。
黑颈鹤每年10月由藏北高原湿地区等地向南迁到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谷地越冬,至翌年4月-5月再飞到藏北繁殖。这里是世界上鹤类数量最多的地区,每年近万只黑颈鹤和几十万只斑头雁、赤麻鸭等珍贵水禽到保护区度过它们愉快的冬季。黑颈鹤经常在农田平行排成“一”字,相互间隔3-5米逐渐向前推进觅食。夜晚在海拔4000米以下较避风的山脚下集群过夜。斑头雁上千只成群在冬麦田或收割后的青稞地里休息、觅食。赤麻鸭数百只成群布满河边水面游戏。
保护区是黑颈鹤等湿地水鸟的越冬地。但是,在保护区的羊卓雍错湖区夏季有少量黑颈鹤繁殖,有大量的斑头雁、棕头鸥在几个鸟岛上繁殖。
保护区内,除黑颈鹤外,还生存着大量的鸥类、鸭类、鹬类、骨顶鸡等近60余种水鸟。对黑颈鹤与其栖息地的保护,同时也保护了生活于该生态系统的众多水禽,特别是与之生活习性相似的候鸟。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如圆柏、香柏、山莨菪、雪莲花、兜背兰、掌叶大黄、马尿泡、合头菊等。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西南部,面积1731平方公里。玛旁雍错湖面海拔4587米,湖水面积约413.52平方公里,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途径补给——玛旁雍错周边雪山冈仁波齐和纳木那尼峰周围发育的冰川是水源补给地。
湿地保护区四面向外为西藏西部著名的四水之源:东面是马泉河,北面是狮泉河,西面是象泉河,南面是孔雀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4种神物命名的这4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玛旁雍错为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是西藏淡水储量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湖泊之一,蓄水量约200亿立方米。玛旁雍错周边还有草本沼泽、草甸沼泽以及河流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类型之全、功能之完善,在全球高寒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玛旁雍错湿地周围植物资源丰富,植被有沼泽植被、水生植被、高寒灌丛、高山草原(草甸)等植被类型,湿地植物种类达300种。小果滨藜属、藏荠属、藏豆属和颈果草属为该地区高原特有属。
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100余种,其中:鱼类7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2种、鸟类67种、哺乳类25种。保护区内有较多高原生态系统特有野生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高原裸裂尻鱼、朱氏裸鲤、西藏沙蜥、长嘴百灵、白腰雪雀、褐翅雪雀、棕颈雪雀、棕背雪雀等。其中,高原裸裂尻鱼等种类仅分布在玛旁雍错及周边地区。昆虫类的普兰蚤跳甲模式标本采自普兰朗玛拉巴海拔5400米处,这是迄今叶甲科分布最高的海拔记录。
西藏班公错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西北端,面积为563平方公里。主要地貌是高原湖盆、草原、草甸、灌木、沼泽地。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班公错(湖)为主体的高原高寒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依赖这些湿地生存的珍贵野生动植物。
班公错从我国境内向西延至中印边境线,湖面长l00公里左右,总面积604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面积4l3平方公里。班公错南北平均宽约4公里,全湖周长285公里,湖面海拔高程424l米,平均水深20米左右,最深41.3米,东淡西咸,淡水储量46.57亿立方米。
班公错湿地保护区内的植被有落叶阔叶灌丛、荒漠、荒漠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等类型。湿地植物资源较丰富,种类多达260多种。班公错还有世界上分布最高的芦苇群落,有模式标本产地就在班公错的班公柳群落。班公柳是保护区内的特有珍贵植物,天然分布在班公错沿岸的湖边、山沟或河滩地,具耐干旱、耐贫瘠和耐低温等特点。目前除天然分布外,当地还广泛开展人工造林,班公柳灌丛高2-5米,覆盖度30%-40%。
班公错湿地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120多种,其中水鸟类达一半以上。班公錯拥有举世闻名的鸟岛和鸟岛群,每年有数十万只水鸟到班公错岛屿栖息繁殖,岛上鸟蛋成堆、鸟巢遍布,鸟类铺天盖地、声闻数里,甚为壮观。
班公错也是高原特有鱼类全唇裂腹鱼、高原裸裂尻鱼班公错亚种等高原鱼类的原产地。
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面积为1014平方公里。保护区基底海拔约1500米左右,山顶海拔超过6000米。这里山高林密,层峦叠嶂。在巍巍群峰银装之下,莽莽林海万木争荣,花开四季,果结周年。在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这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成为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察隅自然保护区内,没有一户村民居住,全部为原始林区。常见的高等植物有13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达300多种;药用植物贝母、三七、灵芝等达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亚热带珍稀植物长蕊木兰、楠木、假人参、水青树等近20种。
丰富的食源、茂密的原始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是珍稀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使这里云集了南来北往的动物种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虎、雪豹、熊猴、扭角羚、斑羚、林麝、金猫、红腹角雉、棕尾虹雉、血雉等3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扭角羚是察隅保护区的重要珍兽之一,体重约200-450公斤,体长达2米。扭角羚在动物分类中位于牛和羊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世界上探险家们最羡慕的目标。据近年统计,保护区内扭角羚已超过1000头,孟加拉虎在此安家,其他珍稀动物数量成倍增加。
西藏工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面积达21558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藏东南工布地区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从亚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山地常绿针叶林、中山常绿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高山冰缘植被等,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少有的具完整垂直生态系统类型的山地。
保护区拥有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内有国家和西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有维管束植物101科417属1106种。有50余种特产于西藏或青藏高原的种类,如胡黄莲、西藏龙胆、巨柏、西藏荨麻、多刺绿绒蒿、黄牡丹、林芝云杉、林芝冷杉以及多種高山紫堇、杜鹃等。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20余种,如世界仅产于该地的巨柏和大花黄牡丹以及星叶草、桃儿七、八角莲、胡黄莲、假人参、水青树、领春木、西藏延龄草等。
保护区内集雪山、湖泊、河流、森林等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工布藏族、珞巴族和门巴族的人文历史遗产也得到充分保护。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东南端,面积为1853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滇金丝猴和分布于这里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滇金丝猴是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动物,目前世界上仅有1000余只,自然分布仅限于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不足40公里的云南德钦和西藏芒康(盐井)两县非常狭窄的区域。芒康保护区建立以来,滇金丝猴被偷猎的现象基本消失。1987年保护区内有600只左右滇金丝猴,现已超过700只。
芒康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东端、澜沧江东,基底海拔为2800米左右。其中滇金丝猴主要活动区的原始森林区面积约880余平方公里。这里山高谷深,谷底为典型的山地热带干热河谷区,山腰为山地温带原始森林地段,山上部为高山寒带草甸区。保护区内伴随滇金丝猴活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马来熊、小熊猫、猕猴、雪豹、麝、雉鹑、虹雉类、角雉类、白马鸡等4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