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阶段划分

2017-04-26 08:24冯庭栋
当代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周期律腐败问题公职人员

冯庭栋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阶段划分

冯庭栋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阐述了腐败周期律的存在性,并根据腐败程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阶段划分。引进形象收益、形象损失等变量进行了多阶段博弈分析,设计出了多阶段博弈图,得出了监管者是否进行监管的条件以及监管的合理范围,建立了监管者的监管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使腐败长期处于低谷的可能性,为反腐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腐败周期律;阶段划分;博弈分析;反腐

一、相关研究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反腐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职人员腐败逐步收敛,公正廉洁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但反腐会不会走历史的老路,重新进入历史循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为今后反腐工作持续进行提供理论支持。

关于公职人员腐败之前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卜宪群[6]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与反腐政策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应该以史为鉴,合理治理腐败问题。薛耀文[3]对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进行了剖析,得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一般演化模式。LeiningerW[5]等人对腐败中的寻租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设计出了博弈模型,得出一些影响寻租行为的因素,为政府治理寻租提供了建议意见。

黄炎培曾经提出“窑洞对”,历朝历代都没有逃过执政周期律,伴随着执政周期律也会出现腐败周期变化的问题,这其中是监管者与公职人员相互博弈的结果。一些学者也做了监管者与公职人员(被监管者)博弈的相关研究。甄烨、薛耀文[7]引入惩罚力度、查处成本、查处效率、贴现率等变量,对政府是否采取电子政务分别进行了单阶段和重复博弈定量分析,为政府治理寻租提供了政策建议。叶红心、张朋柱[2]从博弈论和心理学出发,构建了基于历史信息和成员特征的意愿度迭代模型,把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过程根据意愿度进行了阶段划分。侯光明[1]从理论上对多阶段多因素多目标特征的非合作博弈建立了单阶段、多阶段模型,进行了机制式的表述,扩展了管理博弈问题的研究深度以及研究范围。吴江[3]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方法,建立了公职人员腐败与监督方反腐败行为选择机理的演化博弈模型,并用Matlab对模型进行了仿真。

目前对腐败问题的研究,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割裂了腐败这一问题的整体存在性,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还是思想教育的角度,大都是对腐败的某一领域进行的探索研究。腐败问题博弈研究考虑的影响因素单一,对腐败问题多阶段研究比较少。对此,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和公职人员心理活动横向两个维度,对腐败周期律存在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腐败问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引进形象收益、形象损失和腐败程度等变量对公职人员腐败问题进行了多阶段多因素博弈分析,希望能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二、腐败周期律的存在性

1、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分析

图1 反腐活动的时间序列图

(1)新中国成立之前

秦建立之初对官吏管理和控制很严格,经过商鞅变法,李斯重“法”的变革之后,吏治较清明,各级官员基本能做到勤于值守,秦始皇后期和秦二世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吏治迅速走向腐败。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倡俭抑奢,经过了一个短暂的世风清正、天下安宁的“文景之治”时期,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汉武帝后期公卿列侯、皇亲国戚、富商大贾“争于奢侈,无限度”,西汉中期奢侈腐化的局面日益严重,虽然中期有汉元帝听取贡禹的建议,戒奢节俭,汉成帝要求隶校尉对腐败之风严加督查,但整个社会都蔓延着奢靡腐化之风,收效甚微。西汉的这种奢靡之风,一直延续到东汉灵帝献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魏、蜀两国的前期,北魏的中期,西魏——北周以及陈朝的初期,政治比较清明,惩治腐败也较为严厉,其中北魏孝文帝班禄酬廉策的改革最严厉最全面;其他朝代则姑息纵容腐败现象者居多。

隋唐时期设置御史台对官员进行监察,唐太宗虚心纳谏严治腐败官员,贞观以来风气为之一变,武则天扩大了御史台编制和权任,但唐玄宗后期吏治有所下降,安史之乱之后贪污腐败之风开始兴起。

宋太祖宋太宗设置了较为系统的监察体系,中央监察体系逐渐完善,建立了“台谏合一”体制,经历了由崇尚严刑酷法到注重制度建设。真宗、仁宗的遁默之风,监察体系荒废,吏治开始恶化。中期有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对腐败问题进行了变革。北宋后期及南宋时期党争、腐败极其严重,吏治进一步恶化。

明初期朱元璋严治腐败问题、重罚,并且制定了《醒贪简要录》,设置东厂西厂等机构专门监视各级官员。然而,后期宦官专权,吏治逐渐恶化,导致明朝的灭亡。

清朝中期雍正嘉庆对腐败问题进行了严治,不再是单一的重罚,建立了奖惩机制,赏罚分明。纵观历史,从时间序列看,腐败始终处于循环反复中,腐败周期律是事实存在的。

(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也进行了几次反腐活动,建国初期中央发布了《关于理性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进行了反腐活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原天津地委前后两任书记刘青山、张子善就是这一时期查处的腐败案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盗用飞机场建筑款,灾区赈灾款;挪用干部家属救济款,河工款;克扣民工救济款及银行贷款总计1554954万元。勾结奸商,倒卖钢材,致使国有资产亏损14亿元。他们经不住金钱与美色的诱惑,利用职权、相互勾结,过着极度腐化的生活,其中刘挥霍1.8亿元,张挥霍1.9亿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转型期,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即“廉政七件事”,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各级纪检机关共查处党内各类违纪案件874690件。提出“反腐三工作(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及相关资料统计,全国各级检察机关1979—1982年查处贪污贿赂等各类腐败案件98225件,1983—1987年增至15.5万件,1988—1992年增至214318件,1993—1997增至387352件,18年里查出的腐败案件平均每年以22%的速度增长。

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中央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腐活动。2003年中央颁布《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设立专门巡视机构,颁布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党纪和法律条例,以德养廉,以制养廉,进行了打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得知1998—2002年全国共查处渎职、贪污腐败各类腐败案件207103件,比前五年下降46.5%,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公职人员12830人。2003—2007年查处各类腐败案件199696件209487人,比前五年下降13.2%,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公职人员13929人(局级930人,省部级35人)。2008—2012年查处各类腐败案件165787件218639人,比五年前下降16.9%,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公职人员13173人(局级950人,省部级30人)。2003年大案、要案的比例分别为46.8%和6.3%,2007年分别上升为58.3%和6.6%,说明这一时期腐败的案件数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腐败的程度并没有下降,大案、要案,高级别的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成克杰、胡长清、陈良宇、慕绥远、刘志军等都是这一时期查处的典型案例。

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猖獗的腐败行为,中共中央派出多轮巡视组进行严打。中纪委组织专门巡视组对各个省份进行巡视,截止2016年1月份底,全国共查处164位“老虎”,全国各省均有“老虎”被查,巡视工作包括政府,军队,国企,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中央还出台了“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进行监管,表1是2015年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数据统计。

表1 2015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数据统计

从历史的角度看,腐败活动呈现周期变化。对腐败监管力度大,腐败处于低谷,对腐败监管力度小,腐败慢慢滋生逐渐达到高峰。监管者与公职人员的博弈处于“有腐败想法”的阶段循环,如何从“有腐败想法”到“没有腐败想法”,再到“主动配合”,即主动进行反腐。这需要监管者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主动反腐的有效机制。

2、官员心理活动过程的横向剖析

从历史角度我们已经知道腐败周期律的存在,进一步从博弈循环过程分析公职人员的心理活动,公职人员对于腐败的心理一直停留在“有想法的阶段”,监管力度越大,公职人员越倾向于收敛;监管力度越小,公职人员越倾向于腐败,开始蠢蠢欲动,进而变的肆无忌惮。始终没有跳出对腐败“有想法”的心理,如何才能使公职人员的心理活动进入“不想”,进而到达主动配合的阶段,从而实现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都说明腐败周期律这一问题是事实存在的。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腐败问题周而复始的发生。所以有必要对腐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为更好的治理腐败提供理论支持。

三、博弈的阶段划分

从行为学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公职人员也不例外,公职人员关于腐败方面的行为对社会也会产生影响。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如何引导其向有利于社会的方面转变,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2 有腐败想法公职人员心理活动过程

图3 博弈循环过程

1、腐败倾向度

公职人员i的战略空间si,最优战略Si,期望收益为P(si),E为公职人员的基准收益(正常的工资薪金收入),则:

Si=maxP(si)

作为“理性经济人”,其中公职人员的战略选择都不会低于公职人员的基准收益E。记为公职人员i选择腐败的战略空间,公职人员i选择腐败战略的收益满足P(S记公职人员i选择不腐败的战略为,公职人员i选择不腐败战略的收益满足P公职人员在腐败与不腐败状态之间的战略中进行选择,所以倾向的程度称为公职人员的腐败倾向度,即为的程度为公职人员的不腐败倾向度1-b。

2、腐败程度

称腐败倾向度与不腐败倾向度之差为腐败程度。即公职人员采取腐败战略与不腐败战略的内在动力的合力。记为:

根据(1)式可以得到(-1,a,0,b,1),-1<a<0,0<b<1,五个值。1代表腐败处于肆无忌惮阶段,b代表谨慎防备阶段,0代表蠢蠢欲动阶段,a代表观望不作为阶段,-1代表主动配合反腐阶段,根据这一标准把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划分为五个阶段。按公职人员的风险偏好可以划分为绝对风险偏好、风险偏好、风险中立、风险规避、绝对风险回避五个程度。在每一次博弈后,实际收益与基准收益(正常的工资收益)的偏差通过影响该成员的心理行为来调整倾向度,影响其下一次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公职人员的腐败程度。各成员带着各自的腐败程度和基准收益在群体中活动,形成群体的腐败程度。

[1]侯光明、李存金:管理非合作博弈机制式表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2]叶红心、张鹏翥:基于成员特征和历史信息的群体合作动态演化模型及中美关系仿真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

[3]吴江、易刚强: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公职人员腐败及监督方反腐败的行为选择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4]卜宪群: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M].鹭江出版社,2015.

[5]LeiningerW、YangC:Dynamicrent-senkinggame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4(7).

[6]HehekampB、LeiningerW、PossajennikovA:Evolutionary equilibriumintullockcontenstsspiteandoverdissipation[J]. Eo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4(20).

[7]薛耀文、高翔: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形成过程分析[J].犯罪研究,2012(3).

[8]薛耀文、张鹏翥:博弈者认知模式与合作意愿度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8).

(责任编辑:周瑞华)

猜你喜欢
周期律腐败问题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进修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吗?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
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新形势下企业应坚持不懈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打破作风建设周期律的深层思考
贺国强: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十个方面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