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莉++陈保平+何小青
摘 要: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师生关系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性,提出了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和保障措施,并以水污染控制板块为例,设计了教学主线和教学项目。
关键词: 一课多师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环境工程学是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其经拆分后的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其他污染控制等内容,课程内容量大,理论教学为6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教学为22学时,目前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但教学仍采用“一门课、一学期、一位专业老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一定师资的情况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指由多名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1],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所谓“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课程知识板块,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确定具体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不同的老师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技术人员,这是一种具有探究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1.“一课多师”项目化模式教学的必要性
1.1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
在传统“一课一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实践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应用能力作用不大。“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在知识和实践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信任、配合及共同进步,这是培育和发展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是推动教学团队成长的需要。
1.2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
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既保障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2]。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量大,集合了设计、实验和实习等各方面。仅一个老师很难完成全面的教学,需要老师分工合作,需要项目化或模块化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课程。
1.3打造新型教师和师生间关系的需要
“一课多师”新教学模式创造了沟通、分享、协作与支持的条件,不仅会增强教学效果,而且会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更会增进专业教师和企事业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共同交流和学习,使教师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的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多样、新奇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这正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所缺乏的。
1.4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需要
“一课多师”课程团队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互相听课、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可以定期让专业教师轮流到产学研合作基地定岗实习,还可以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校讲座。这样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便于构建成熟的课程实践和应用体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2.“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2.1组织授课老师
专业老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性强,但应用和技能性较弱,校外专家实践性很强,理论稍有不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老师在知识和实践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由一位老师总负责,结合各位老师的专业背景和专长,主要负责理论教学部分。校外老师可以是校外环保方面的专家,如相关企业污染控制人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科院设计人员、监测站监测、分析师等,结合其专业领域,主要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在开课之前进行集体讨论、制订方案、备课等,还要确定本门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师授课周次分配,以及同校外专家的沟通、联系和反馈。
2.2设置课程实践教学主线
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教学授课内容,内容主要集中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三大板块,每一版块再细分小版块,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处理工艺为基础,形成教学专题或主线,再以项目化教学方式过渡到工程实例和具体应用上。在原有实践教学项目的基础上,由各位专业教师共同讨论三大板块的实践教学项目,对教学项目进行改进,确定最终项目名称。以水污染控制版块为例,其教学设计如下图所示。
2.3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和教学形式
在设计好项目基础上,多位老师分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包括案例教学、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可以由一位主讲或课程负责教师进行某理论版块教学,而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则由其他教师协助完成。这样既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长处,又可以让老师们有更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互动,更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水污染控制篇为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见下表所示:
2.4教学效果的反馈
讲解的效果、学生和掌握情况、实践课的参与性等方面都需要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反馈应该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作业、课堂讨论、实习报告、课程设计、学生谈话和考试,及时收集信息,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反馈到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实践,主动完成各教学项目任务;而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把控教学质量,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5课程的考核
“一课多师”课程不应再局限于“卷面+平时”的考核模式,而应将课程实践成绩纳入考核,形成“卷面+平时+实践”的新考核模式,并且适当增加实践成绩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
3.教学实施的保障条件
3.1教学团的建设
根据教师成员在年龄、专业、职称、专长等方面进行组合优化,利用知识层次、专业背景、理论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互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施“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和版块,进行合理分工,使成员在团队发展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间关系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每位教师对知识理解的侧重点不同,难免会造成整个课程衔接上的不连贯,为避免独立地就自己所负责的章节进行讲授,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尤显重要。
3.2教师自身能力提升
此教学模式,教师要编写个性化实践教学教案,有较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对于目前理论知识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压力较大。另外,由于一门课程一个学期有多名教师进行教学,因此评教会针对每位教师进行,教师间难免会有一定的评比和竞争,这对老师的心理有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是教师提升的动力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3.3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或实践教学;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搭建合作、沟通、互助的平台。依据专业需求在不同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把企业的污染控制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4管理和考核机制
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是“一课一师”,课程的学时固定,教学评价仅针对授课老师一人,这种规范化的管理较大地束缚老师多样化实践教学的进行,这是“一课多师”项目化教学最难克服的地方,如学时、上课地点、教学评价等,这些均不能固定,和学校的管理有冲突。协调好规范化管理和灵活性教学之间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需要教学组织单位和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务实沟通和协调解决。
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与探索,虽然课程目前在项目化教学方面已经实践,“一课多师”模式在部分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尝试,但后面的全面实践还要更多的努力,以克服诸多压力,如校企合作、教师转型、教学管理等方面。但是随着目前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专业的调整和优化,课程的建设会有更多创新和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旭,文中,王彥海,等.基于“企业课堂”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97-99.
[2]黄富革.浅谈职业教育中的校企“一课双师”教学[J].高教论坛,2013(1):117-119.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XM23),池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22),池州学院质量标准建设项目(2013XZLB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