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25 23:15张文诺梁东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

张文诺+梁东云

摘 要: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迫切需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是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切入点。商洛学院以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为切入点,切实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迈出了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根植地方 应用型人才 培养质量

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迫切需要;转型的实质是让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让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地方高校要想实现成功转型,必须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这是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步。笔者以商洛学院为例,就地方高校提高應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以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为切入点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要有一个切入点,找准抓手,才能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商洛学院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商洛学院正处在全面建成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决定性阶段,推动内涵发展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就更为紧迫。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商洛学院已经具备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条件,商洛学院要想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是更好服务商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商洛学院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也是教育部在商洛市布局的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服务商洛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商洛市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主题,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三大战略和“项目、城镇、开放、科技”四大带动,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依托大西安、建设大商洛、打造大品牌,着力打造商洛经济升级版。这一切都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国家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只有积极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才能主动对接商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强有力地服务商洛经济社会发展。

(三)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当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人才的社会需求认识还不清晰,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培养,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开展“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就是要通过进政府、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我们很多教师来自学术型院校,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锻炼,实践指导能力相对薄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需要。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就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社会,熟悉企业行业、生产一线流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既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又能提升个人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可以说,学校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是通过提升广大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与重要抓手。

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实施的途径

“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服务社会不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驱动的过程,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可以开阔师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进一步促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我校决定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为了顺利开展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我校制定了清晰的途径,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是我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与重要举措,是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行动计划”的扎实开展,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任正副组长的“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各院部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负责“活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对“行动计划”进行分类指导,保障“行动计划”科学、有序的实施。

(二)依托政府搭建合作平台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好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要深入巩固与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单位的合作,要将战略合作协议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要积极主动对外联系,在与丹凤县人民政府、商州区人民政府、商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划局、气象局合作的基础上,积极筹建科教联盟、校地联盟、校企联盟,为广大教师根植地方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

(三)充分利用校友等人脉关系

建校四十年来,我校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遍布于商洛各行各业,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们要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友公共关系资源, 为广大教师根植地方创造条件、搭建桥梁。同时还要借助校友资源宣传学校建设和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为广大教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机会。

(四)鼓励开展团队合作

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在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开展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以课题组、教学团队、课程组为单位组成的团队,还可以根据需要跨院系跨专业组成团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优势,形成团队合力,从而在“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中能够更好更快地出成绩、见实效。

(五)做好服务、管理和考核

教务处、干部人事处、科技处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通力合作,做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服务工作,要及时协调解决好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与考核办法,定期不定期对實施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要把“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作为各单位、各学院及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促进了我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扩大与成长。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实施,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对区域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暑期根植地方集中行动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切实将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及教学研究成果与服务基层、根植地方相结合,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尝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进新技术助推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教师主动服务地方教育发展,走进乡村学校、特色中学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教育模式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分析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质量需求,构建专业群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并运用专业知识帮企业解决,使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二)推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吸收产业、行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加大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比例,各专业学生自主参与的动手(动口)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40%,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以上。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积极探索“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四六开。

(三)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促进了我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绩明显。近几年以来,我校毕业生的考研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升入“211”“985”高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多个考研宿舍(该宿舍的全体学生全部考上研究生)。我校学生共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31项,共有10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5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2016年我校上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项,获得省级立项66项,其中有32项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目前我校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增至68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科教育内涵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迫切要求。”人才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形势更为迫切,如果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要落空。经过几年的探索,商洛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找准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才能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A],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和教育研究.2014(2):66.

[3]李元元.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

作者简介:张文诺,博士,商洛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