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亲团
摘 要: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有些概念模糊不清,在认识上常常混淆以至于是非颠倒,在行为上出现不应有的偏差和问题,正确辨析这些概念,做清醒的教育者,对学校工作无疑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概念 辨析
1.主导和主体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究其来源,它是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模式上形成的“教师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设计教学法”模式上形成的“学生中心论”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主导—主体”说兼容了两者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何为主导?何为主体?按照辞海的解释:“主导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主体是事物的主要部分”。据此“教师主导”指教师是主要的并且引导学生向着自己预期方向发展的角色。“学生主体”是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部分”,“主导”、“主体”概念中都有“主要”这个词,有人又提出“双主体”之说,这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其实,这里说的“主导”和“主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教师为主导指教师的作用,学生为主体指学生的地位。“主导”是对立范畴的一个作用概念,是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主导”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含义为主动、积极的启发、引导、指导,主导的相对概念是被导。“主体”是一个相对数量的概念,这里的“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换句话讲,在教师教的方面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导;在学生学的方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主导还是主体都是相对宏观的概念,并非静止的、单一的、片面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主导与被导、主体与客体各自独立、相互有别又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教学双边活动,况且这种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或者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兼有主导与被导、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但并不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时都是主导或主体,一般主体的地位是通过主导作用表现出来的,客体的地位是通过被导作用表现出来的。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相互交錯、相互制约、和谐共济的。我们强调“教”并不意味着轻视“学”;强调“学”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教”。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这个落脚点只能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上,“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
2.学历与学力
“学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学历是过去曾受教育的经历,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学力”是经历学习,接受教育通过考核所达到的程度及水平。其实,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学历并不等同于学力,学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是短期的,也可能含有水分或虚假的成分,但其学力则是终生的,通过学力增加知识,提高能力,且学力很难弄虚作假。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确实令人振奋,但并不是有了学历就有了学力,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那种把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是有失偏颇的。一些地方在教师学历达标之后,又向教师提出学历再“升级”的要求,迫使有的教师为其学历而四处奔波,有的教师学历虽然高了,但教学业务能力及教学业绩却不甚显著或者还有可能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要成为“学力”的主人,不要成为“学历”的奴隶。我们要兼顾学历与学力,光有学历不行,没有学力更不行。或者说,我们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重在“学力”,重在工作的责任心,重在事业心,重在工作业绩,重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3.职称与称职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职称乃职务的名称,亦即任职资格的简称”。比如现在中小学教师中分别有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大学教师中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职称是根据本人所从事职业的学术水平、贡献大小等条件进行评议再呈报有关部门审批而获得的荣誉称号。而“称职”则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的职务”。职称与称职,虽是颠倒了两个字的次序,但意思却差别很大。“职称”是名,是个形式,“称职”是实,是内容。职称的高低与人们的“名”与“利”是紧密相连的,而称职与否则是难以评判的。一般而言,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职称,已有一定职称的教师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识、才能和贡献,才能具有相应的职称。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高级职称指标的限制及实际操作中的弹性处理,使得部分优秀的教师长期晋升不了相应的职称,极大地挫伤了这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某些教师职称晋升之后,名利双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笔者认为,职称是重要的,关键是要称职,只有“称职”的人才配具有相应的职称。若中小学评职称与大学一样,看学历、看论文、看刊物、看课题,即使评上了高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也不能说明该教师就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称职的中小学教师。在此建议,一是尽快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定与聘任相分离的用人制度;二是建立新的更加合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4.教育与教学
“教育”源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就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来说,教育是目的,教学是手段;教育是整体,教学是部分;教育是灵魂,是落脚点,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提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全面健康深入地发展,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畸形状态,并由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是个大命题,贵在立德树人,贵在教书育人,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我们不能把学校为应付各类考试而进行的“满堂灌、拼命练”,教师像是输出机,学生像是接收器式的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这是残缺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目的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的发展还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与本分。
5.教案与学案
教案是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步骤、方法等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学案则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而编写的一种学生使用的学习文书。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案是给学生用的,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前者是教师唱主角,以教为主,后者是学生唱主角,以学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案式教学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由此深得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崇和重视,但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未必使双方感到满意。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案式教学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实行起来有点“摸着石头过河”,使人心存疑虑。二是各校因师资、生源差异甚大,教师编写的学案良莠不齐,尽管不少教师很尽心、尽力,而一些在学生使用时则敷衍了事、不够认真,让人感到无奈和痛心。对此,笔者认为学案式教学应该倡导,但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随学生年龄、年级、学科、实施阶段等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区别与变更,切勿一刀切、一窝蜂、一阵风,办学最怕瞎折腾、搞运动。真诚希望教师同仁都能以主人翁的意识,攻坚克难,使学案式教学理论、实践及模式臻于成熟,以受惠于学生,也成长自己。
6.职业与事业
职业与事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事业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对此,有人说得更明白,今天做了,明天还得去做,这是职业。而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去做,这是事业。职业与事业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由此引起人们对待工作的心态有了较大的差异。作为教师,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觉得满心欢喜、充满期待、乐此不疲,还是甚感乏味、感到厌倦、不得已而为之呢?如果你觉得是享受、有乐趣、有成就感,就可称为事业。相反,如果觉得工作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与途径,就只能称之为职业。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我祝福你,你会事业有成。如果你从事的职业不是你的事业,我劝你心气平和,踏实做事,职业称职。如果你从事的工作与期望相去甚远,无奈熬日子混时光,我劝你另谋它位,免得既误自己又害别人。目前的现实是,找份工作容易,谋一份職业难,干一番事业更难。愿同仁们把职业作为事业,珍惜时光,出彩自己,造福后人。
参考文献:
[1]杨中华.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主体说[J].教育研究,1991(12).
[2]周国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异议[J].职教论坛,1998(1).
[3]周长春.职称与称职[J].教学与管理,2006(5).
[4]星云大师.学历与学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7.
[5]姜怀顺.毫厘之间——由几个概念引发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4(3).
[6]赵加琛.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探[EB/OL].http://www.unjs.com/fanwenwang/jiaoan/20110303103131_582829.html.
[7]王俊杰.把职业当事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