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Zhang ying
古风瓷韵乾隆时期宫廷仿古瓷
□张 莹 Zhang ying
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①”,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②”。由此可知,仿古瓷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其中,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仿古瓷的特定追求。
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就古陶瓷而言,两宋时期仿古之风萌芽,如当时南方的龙泉窑曾刻意仿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北方的磁州窑仿“定窑”的白瓷等,所制器物均造诣颇高。另外,两宋时由于宫廷中大部分的祭器改为瓷器,致使官窑瓷器中出现了一些仿商周青铜礼器和玉器造型的瓷器,如穿带瓶、琮式瓶、三足尊等,促进了仿古器的发展。
明代,儒家正统文化重新高涨,文学上的“复古”运动,使文人雅士间,兴起了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与赏鉴之风,推动了工艺美术品领域中的仿古倾向,无论在品种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丰富而深入的程度,仿古瓷进入成熟期。青花仿古是明代仿古瓷的主体,主要仿器物,如正德仿宣德款青花缠枝莲小罐、嘉靖仿宣德款青花鱼莲花式洗、万历仿永乐青花压手杯等等。另外,仿宋代名窑也成为明代仿古瓷的主要表现形式。此类制品主要集中在宣德和成化两朝,以仿制宋代汝窑、哥窑和官窑的器物为主。仿制宋代名窑瓷器,主要是追求其瓷釉那种恬淡静谧的境界,其审美倾向正反映出对士大夫精神的向往,而这恰恰与明宣宗、宪宗两位皇帝的精神趣味合拍。正是这二帝的力倡,推动了官窑瓷器中仿宋代名窑瓷器的出现。
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制瓷史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清代仿古瓷于康熙时开始烧制,以单色釉为主,如以霁红为代表的红釉、以仿定釉为代表的白釉等等,开启了清代仿古瓷的新格局。雍正时期仿古瓷品种增多,如仿汝釉、仿官釉、仿玉釉、仿木釉等等,为乾隆仿古瓷的烧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仿古瓷发展至乾隆时,更是盛极一时,仿宋釉、青花、颜色釉等等,均达到了鼎盛。
朱琰在其《陶说》中说:“有陶以来,于兹极盛!此无他,人心优裕,人力宽闲,地产物华,应运而起,有必然矣。”③此段话反映出乾隆时期瓷器发展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工艺水平发达,为乾隆仿古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承袭康雍时期的稳定局面。思想文化领域,集传统文化之大成,人才辈出。废除了“匠籍”制度,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艺匠、窑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实行“官搭民烧”的运行机制,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促进了制瓷业的整体繁荣与发展。此时的景德镇,汇聚了一代能工巧匠,形成所谓“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
乾隆帝对制瓷业的影响与支持。也是乾隆朝仿古瓷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当时上流社会崇尚风雅的习俗十分盛行。为了迎合上意,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由唐英和老格等专门主持、试制和创制新样供奉,以烧造奇技精巧的器物,取媚于皇上。
乾隆帝嗜古。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清朝统治者将自己塑造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整个华夏文化传统的代表者。而慕古情怀,正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一个基因。乾隆时期,文人阶层兴起的以文字训诂为核心,全面清理古代文献与文化的考据学风潮,为仿古器的制作提供动力。受此学士思潮的影响,乾隆帝曾亲自撰写《五瑞五器说》、《圭瑁说》等考证文章,并下旨编撰《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等著录内府所藏古代铜器的著作。由此可知,乾隆朝的仿古器不单单是对古器物表面上形似的模拟,而是在深刻理解古器物基础上的一种复现。
图1 清乾隆款 仿官釉六方贯耳瓶
图2 清乾隆款 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
图3 清乾隆款 仿汝釉三足洗
康熙、雍正朝仿古瓷的发展,为乾隆朝仿古瓷达到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十九年(1680年),御器厂大规模的产瓷活动开始。此时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大器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康熙仿古器以自身特色为前提,著名的郎窑不仅烧制了如同永宣时期的宝石红釉,而且仿宣德青花、成化斗彩也相当成功。雍正一朝13年,瓷业的发展较康熙时期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作的《陶成纪事碑》,对当时的仿古瓷生产情况进行了详述:“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仿白定釉,止仿粉定一种,其土定未仿;均釉,仿内发旧器,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螺肝马肺五种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由此可见,雍正时仿古瓷的发展、以及制作技术的高超,很多都已是“仿古暗合,与真无二”。
清代仿古瓷生产的兴盛,与当时的督陶官密不可分。康熙时的臧应选、郎廷极,雍乾时的年希尧、唐英,对仿古瓷的生产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湘湖器,仿于唐窑,本宋之湘湖市窑……洪器,仿于唐窑,本明之洪武厂器。永乐器,仿于唐窑。宣德器,仿于年窑。成化器,仿于年窑。正德器,仿于唐窑。嘉靖器,仿于唐窑。隆、万器,仿于唐窑。欧器,亦仿于唐窑,即明宜兴欧氏窑。厂器,仿于唐窑,即广之阳江瓷。”④此文献清楚地记载了各仿古器的出处,也体现了督陶官对于仿古瓷的重要性。对乾隆仿古瓷烧造影响最大的督陶官,莫过于唐英,其于雍正六年(1728年)奉旨督陶江右,至乾隆二十一年去世,一直督理景德镇窑务,把雍正时已有的造型、纹饰光扬于乾隆时期,并大力摹古和革新品种,可谓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制瓷业。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汇集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仿古瓷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宣窑花青有耳盖碗(不要耳)、五彩暗八仙挠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样烧造)……青花白地直口观音瓶(照此样脖子放粗嘴些、要撇口)……大官釉高四足茶壶(四足再放高些)、洋彩百禄双耳尊(去耳)……汝釉五寸碟……白定葵瓣暗花小碟、成窑青花八吉祥靶碗、嘉窑青菊寿大碗……哥釉八方茶碗、大观釉撇口大碗、炉钧釉双管花瓶、冬青拱花汉尊、白定起线橄榄瓶……龙泉拱花太白尊,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出唐英”,可见仿古瓷的烧造种类之多、具体要求之详尽。
图4 清 仿定釉八棱水盂
图5 清乾隆款 窑变石榴尊
乾隆朝正式把窑和釉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概念,“窑”特指当时的旧器,“釉”则指所有的后仿品。仿古瓷可谓包罗万象,既有仿“窑”、又有摹“釉”。综合乾隆朝的仿古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宋釉仿古,仿宋代五大名窑及前朝名窑产品;青花仿古,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等;斗彩仿古,仿明代成化斗彩;仿生瓷与象生瓷,仿古铜器、仿漆器、仿动植物等。
1.釉色仿古
乾隆皇帝是个自命风雅的帝王,他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尤喜赏古鉴古,釉色仿古是乾隆仿古瓷的主要门类。官、哥、汝、定、钧,均有仿制,且有所创新。
图6 仿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梅瓶
宋代官窑瓷器的釉饰以天青色为主,并有粉白、月白、油灰等色调,开大纹片。其器物口、足处往往露胎,显出胎体的褐色或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在清代文献中被称为“铁骨大观”。《清宫档案》中有许多乾隆帝下旨命督陶官唐英烧造仿官釉瓷的记载。
乾隆时的仿官釉,亦以天青色为主,部分釉饰泛灰。开片较为复杂,或开大片“金丝”纹,或开无色细碎纹,或开少而断续的纹片,或不开片,一些器物转折处因釉薄而露出胎色,色调为黑色或淡红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款仿官釉六方贯耳瓶(图1),是乾隆仿官釉的经典之作。瓶撇口,束颈,斜肩折向腹部,圈足较深,足底外撇,胎体较厚重。瓶呈六方形,颈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大开片。底足施深紫色釉,中央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此贯耳瓶造型端庄朴实,釉面纹线隐现不清,与宋釉纹线颇为近似。只是釉面较为莹亮,与宋釉沉静的特色有所不同。
宋代哥窑主要有粉青、米黄、灰绿、米白等色,釉饰无光,开片细碎片纹,呈黄色和黑色,称“金丝铁线”,也有“紫口铁足”现象。乾隆仿哥釉与雍正类似,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色调,釉面多如宋釉一样无光。开片细碎,但感觉不如宋釉自然。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理多略显僵直,底书乾隆年款。
图7 清 仿成化斗彩灵芝云纹杯图7 清 仿成化斗彩灵芝云纹杯
图8 清乾隆款 古铜彩螭纹方瓶
图9 清乾隆款 仿漆菊瓣盘
清乾隆款仿哥釉八卦纹琮式瓶(图2),瓶圆口,短颈,折肩,深腹,圈足外撇。瓶身通体施灰青釉,釉色丰润,表面满布细碎开片纹。瓶壁四面饰凸雕的八卦纹,汇聚天地之气。足底施深褐色釉,类似铁足,瓶底亦为仿官釉,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琮式瓶,始出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型并加以变化而成。此瓶釉饰富于光泽,缺少宋釉无光而具油腻感的特色,片纹较为僵直,曲线变化较少。
清代前期的仿汝釉瓷器以雍正和乾隆时为多。宋代汝窑釉饰为天蓝色,釉质莹润,但光泽不强,釉泡较大,釉层薄而莹润,釉面开片较细密,称“蟹爪纹”。纹路上,主要有鱼子纹、大纹片或无纹片。从《清官宫档案》的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其时常将内府旧藏汝窑实物,或制样发至珠山御窑厂,让唐英临摹。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皇帝曾赋诗赞当时仿汝器物:“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
乾隆时仿汝釉,以天青色带兰为主,或偏灰一点,或偏淡一点,釉色介于青、蓝之间,呈现乳浊状,釉面有细碎的纹片。釉面虽见有一些桔皮棕眼,但莹亮如新,片纹较少,纹路较生硬。乾隆款仿汝釉三足洗(图3),呈葵花式,广口外卷,口外沿施浅色酱釉,直壁,近底部内折为平底。洗底承以三足,足底露胎呈黑灰色,底面另有多处支烧点。洗通体仿宋汝釉,釉色青灰,青中闪绿,其色淡雅;洗内布满开片,底部中央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而著称,其釉色清纯宁静。景德镇仿汝窑始自明宣德时期,但传世品极少。督陶官唐英大量仿制,《清宫造办处活清雍正、乾隆皇帝酷爱汝窑器,曾授意计档》中记载着景德镇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时,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瓷制笔洗以宋代较为流行,当时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有烧制。此件乾隆朝仿汝釉笔洗,其釉色为仿宋汝窑,造型独特,别具一格,但相对开片较少,纹理略显生硬。
清代前期的仿定釉器物虽也摹仿宋代定窑瓷胎体较软的特色,但却出现胎体虽软却不坚质的现象。在釉饰上,清代前期的仿釉,在色调和光润程度上与宋釉相近,但没有宋釉的垂釉和芒口现象。此外,与宋器上的植物与飞禽不同,乾隆朝仿定釉多为吉祥寓意的纹饰;且纹饰较拘谨,有精心雕琢的痕迹,而宋代纹饰规矩中透露着自然潇洒。
清仿定釉八棱水盂(图4),呈八棱形,造型如尊、敛口、垂腹,底部为八角式圈足,足底露胎。器里外均为米白釉,釉面有淡黄色大开片,胎体白中泛黄,并浅刻有暗花灵芝、蝙蝠、兰草纹饰;盂底部亦施米白色釉,无款识。此件器物做工小巧,造型别致,虽非精美官窑大器,但因其独具胎姿釉色,亦使人刮目相看。清代白釉瓷,主要是仿古瓷系,仿定窑白瓷、仿永乐甜白瓷和德化窑白瓷,早期白釉瓷釉色温润、洁白,嘉庆朝开始,制瓷水平日趋低下,釉面不平,有时出现波浪釉现象,釉色因含铁量过高而泛青。
图10 清 仿木釉碗
图11 清 仿玛瑙釉双连笔筒
图12 清 单人抱柱香插
清代前期的仿钧窑瓷器,仿器物制品不多,而仿釉饰制品则相对普通。值得一提的是:仿釉饰工艺将仿钧釉演化成独具特色的品种——窑变釉。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对仿钧釉有如下记载:“仿内发旧器,梅桂紫、海棠红、茄花紫、梅粉青、螺肝马肺五种;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乾隆朝的仿钧釉的品种,在雍正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窑变釉,雍正时仿宋钧窑繁衍出来的一个新的品种,乾隆时期,早期釉面尚能保持雍正时“火焰青”特点,随后渐次变为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点和条纹,不及雍正时釉面流动多变。如清乾隆款窑变石榴尊(图5),口沿外折,呈六瓣花形,瓶腹呈瓜棱状圆形,瓶底外撇,圈足,足底露胎,胎体较厚。全器施灰蓝、暗红两色窑变釉,瓶里、瓶口为浅蓝、淡灰色釉,瓶颈上部为灰蓝、紫色釉混杂而成,并按瓶壁棱瓣下延灰蓝之釉,以天然的流淌状釉勾勒出石榴果实,具有自然的美感。底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方图章款。石榴尊的造型多见于明、清两代,因器口和整体划为六瓣形,似石榴果而得名。
除仿宋代五大名窑,乾隆朝釉色仿古还包括釉里红仿古瓷(仿元、明釉里红瓷)和五彩仿古瓷(仿成化、宣德五彩瓷)等。
2.青花仿古
清代前期的仿古青花瓷,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和艺术境界。清初顺治、康熙时,青花所用原料为云南“珠明料”,含氧化钴较高。雍正、乾隆时期,青花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其呈色从灰暗深重,略带晕散,到浓艳凝重。乾隆时期的青花仿古,继承雍正时期的青花仿古的特点,多为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无论是从青花色调的浓艳,还是造型纹饰各个方面,无一不仿。
乾隆初期,青花仍保留有雍正时期呈色不稳而晕散出廓的特征,这是前后两朝接替过渡中的必然现象。此后,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呈色稳定,纹饰清晰。乾隆年间,唐英仿明宣德青花罐类很多,如《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十年四月二十九日:……胡世杰交青花白地壮罐一件。传旨:著交唐英照此花样烧造盖罐一件。乾隆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壮罐一件传旨:交唐英一罐盖。”
沈阳故宫院藏仿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梅瓶(图6),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圈足。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几何花卉纹,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桃实、石榴、荔枝、牡丹等植物和花卉,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底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此瓶与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形制几近一致。细微处可见,乾隆的青花更加浓翠,纹饰轮廓线鲜明,经脉线纤细清晰,但整体较程式化,缺乏动感,青花发色深蓝且无深浅变化。
图13 清 小海螺水丞
3.斗彩仿古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烧制的斗彩也最为精美,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
图14 清 粉彩仿葫芦水丞
清代前期的斗彩,虽尚存明代彩饰的遗风,但已显露出清代特征。如康熙时,青花轮廓线虽时有中断,但总体来说较明代连贯而严明。雍正时,斗彩的制作水平较高,这表现在青花轮廓线连贯而严明,彩饰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有机地加入粉彩彩料,而显得凝厚而层次感强。乾隆时,斗彩延续前朝旧制。但粉彩彩料的施用显然更为普遍而充分,显得凝厚,气氛热烈。
清代前期斗彩仿古制品取得较高的成就,特别是仿成化斗彩瓷器的制品,如仿鸡缸杯、仿花蝶盖罐、仿花蝶天子罐、仿鸳鸯卧莲碗等,不仅与成化制品形制上相似,而且将成化器物的表现形式进行发展变化,使之结合了明代斗彩的韵味,又形成了新的斗彩风格。如清仿成化斗彩灵芝云纹杯(图7),撇口,深腹,圈足。外壁通体斗彩装饰,腹部四面画团形灵芝纹,周围绘对称的花草纹。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6字款。此器较成化器:器体小,圈足高,腹部内敛的程度较大,胎体坚致;足墙上的青花单线在足跟(成化器在足墙中间),纹饰错落感差,青花轮廓线规矩而鲜明,填彩准确,彩饰大多显得薄而淡,青花色深重,青花边饰为单线(成化器为双线)。
4.仿生瓷与象生瓷
仿生瓷,即仿造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而烧制的瓷器,它可以是仿拟人类、动植物、器物甚至是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或肤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境界。象生瓷是指利用瓷土塑造出植物、动物及干鲜果品等形象的器物,可以说象生瓷的仿生瓷是一个分支。乾隆朝仿生瓷种类繁多,从仿制器物的种类上,可分为仿工艺品和象生瓷两大类。
仿工艺品类,主要包括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织锦、竹编、玉石、仿金银器等等。清人朱琰曾评述仿生瓷:“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蠢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壁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蒋抱玉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如此可见,以瓷器仿制的各类工艺品分工明确,工艺令人叫绝。
仿青铜器是乾隆仿工艺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项。它逼真地再现了青铜器的造型与器面,纹理与质感栩栩如生。沈阳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款古铜彩螭纹方瓶(图8),直接用松石绿釉仿出铜器的锈斑,效果十分逼真。除此之外,还有仿鎏金铜器或仿黄铜制品,利用金箔或黄釉仿出铜器的鎏金效果,视觉上与青铜器无丝毫偏差。
乾隆皇帝一生酷爱漆器,尤爱雕漆制品,他曾命人在宫中旧藏的数十件明代雕漆器物上将御制诗题写其上,其欣赏与喜爱程度可想而知。瓷器仿漆器除仿漆器中常见造型外,还仿其制作工艺,如雕漆、朱漆、嵌螺钿、竹编漆器、黑漆描金等工艺俱全。如清乾隆款仿漆菊瓣盘(图9),从造型到釉色与朱漆盘一模一样,器底施一层黑釉,更似黑漆一般,盘底书“大清乾隆仿古”6字楷书款。盘心有乾隆帝御制诗一首,诗曰:“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用品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擒吟愧即多。乾隆甲午御题,乾隆连珠印”。
乾隆仿古瓷中,还有仿织锦、竹编、木与玉石的器物,这类主要仿其绚丽多彩的图案、逼真的造型、真切的色彩以及清晰的纹理。如仿木釉碗(图10)、仿玛瑙釉双连笔筒(图11),均以其质感逼真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乾隆瓷器烧制的成就。
乾隆象生瓷大致可分为仿果蔬类与动物类两种,这类瓷是制瓷工匠们凭着对自然界多种动植物的细微观察,加上严格的构思设计以及娴熟的成型工艺烧制而成,其质感、神态、色泽均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如单人抱柱香插(图12),盘内散落的金锭、银锭、珊瑚、“天下太平”古钱、方胜、犀角、双钱等杂八宝,都与真品无异,引人入胜,寓意长寿吉祥;小海螺水丞(图13)和葫芦式水丞(图14)更是逼真生动。将如此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器物,置于案头赏玩,也可从中看出乾隆帝的审美情趣。
仿古始于宋代,发展至雍乾两朝,督陶官唐英将仿古瓷的“仿”中,加入“造”与“创”,使仿古瓷演变为采纳古瓷中的亮点来装饰本朝器物造型的瓷类。换言之,唐英把仿古瓷的概念作了广义的诠释。这表现在他所督造的瓷器中,将仿古瓷的一些表现形式运用于烧制雍乾瓷器中去,这就使仿古瓷服务于当时整体的瓷器发展。乾隆朝对瓷器的审美从康雍的自然古朴过渡到典雅华丽。仿古瓷荟萃宋、元、明瓷器的精华,不同的审美追求又把瓷器的纹饰、造型、色彩融为一体,在蕴含着时代特色和文化韵味的同时,体现出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时代特色。
乾隆朝仿古瓷,承袭康熙、雍正仿古瓷的制作,仿各颜色釉施于圆、琢、镶等瓷器造型上,取古人精华赋予新意。仿古瓷,一方面表现出崇尚古代名窑的一种底蕴,另一面又将本朝的特色融入其中,使仿古瓷成为乾隆瓷器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仿古瓷的流行,代表着崇尚古典美的审美风尚的流行,其为清宫制瓷增添了文化的神韵。
注释:
①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编《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1984年。
②余继明等《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③清朱琰《陶说》,北京,轻工出版社,1984年,76页。
④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二。
⑤清唐英《陶冶图说》。
(责任编辑:尹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