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 利 Yin li
吴镇烽:考古的乐趣在于不断发现
□ 尹 利 Yin li
吴镇烽,考古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任陕西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兼西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物
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陕西钱币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近40年来,吴镇烽为周秦考古和方志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商周青铜器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全国文博考古界有很大影响,是古代青铜器研究方面和方志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和许多同龄人不同,吴镇烽一直认为自己成长于一个幸运的年代。高中毕业后,喜爱历史、文学的他进入了陕西考古研究所。作为第二批进入陕西考古研究所的学员,他很快就被分配到西乡李家村工地进入发掘现场。由于当时资金匮乏,多数发掘工作都是工作人员亲自动手,因此,吴镇烽学到了很多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如绘图、照相、发掘等。冬天的时候,田野的发掘工作暂停,学员们被召回到研究所进行专业的培训。
“研究所给我们安排的培训老师有十位之多,均为国内史学界的翘楚。比如唐兰教授、贾兰坡教授、安志敏教授等,其中贾兰坡教授对我的影响最大。”在吴镇烽的印象中,贾兰坡先生在1960年讲课时曾说过:“要寻找中国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就要到秦岭北麓去找。”结果第二年就在秦岭北麓的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蓝田人化石。在贾老师的启发下,吴镇烽最终选择了周秦考古和青铜器古文字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出于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的喜爱,吴镇烽愿意将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考古工作中。“最初读文献或是看到青铜器上自己不懂的古文字时,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查找这个古文字的意思和读法,同时还要将这些古文字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规律找出来,从而可以推断出下一次碰到类似字时,能不能将偏旁互换从而得到同一个字同一个意思的结果。不做好古文字研究就无法做好青铜器研究。”
近40年来,吴镇烽为周秦考古和方志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商周青铜器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全国文博考古界有很大影响,是古代青铜器研究方面和方志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考古报告和论文50余篇,40多万字。出版了《陕西金文汇编》、《金文人名汇编》、《西周金文撷英》、《中国青铜器全集》第五卷等10部学术专著,共400多万字。其中《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获得1993年全国新编地方志书一等奖。吴镇烽告诉记者,考古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与同行交流,仔细分析,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并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吴镇烽的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次考古,就是他在凤翔主持秦都雍城遗址时,发现的大方坑。这大方坑下面有一个排水道,排水道一直通到了雍河里。发掘出来后,队里有人说这是粮仓,但是他认为这应该与水有关,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是唐兰老师告诉他们这是冰窖,在古代称为凌阴,是贮藏冰的地方,因此有一个水道,利于冰融化的水流到河里。通常是放冰之后盖一层厚穀殻,就像现在卖冰棍的给冰箱盖个被子一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的凌阴还能用于存储冰,构造与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极为相似。
与现代收藏家和艺术家所不同的是,考古学家眼中的快乐在于发现这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并不是经济价值。吴镇烽认为,现在收藏非常火热,这是他们以前选择做考古时所没有想到的。他说 :“商周考古和青铜器我都喜欢。自己的幸运就是在于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生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1973年在发掘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窖穴的时候,出土了一窖(37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绝大多数都有铭文,其中有一件称为“”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的是一场由司寇伯扬父判决并处理的案件结果。内容中显示的判决刑罚包括要受300鞭子、在脸上刻字(墨刑)、要求交多少铜(罚款)等内容。这在青铜器铭文中极为罕见,它表明在西周时期,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条文和一整套的诉讼制度,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资料。
自2001年退休至今,吴镇烽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编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这套书。据悉这套书共35卷,一卷一本,里面收集了他多年青铜器考古过程中所收集的16800个青铜器上的古文字,是目前最完整的古文字词典性工具书。每一件青铜器不仅配有铭文拓片,同时还配有器物图像,并有青铜器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单位、尺度重量、形制纹饰说明以及铭文的释文等。这套书都是繁体字的,其中需要自己在电脑上用软件造字的就高达7000多个。事实上,在此之前,吴镇烽还发表过《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这一专著,根据这本专著所收藏的字根,有计算机系统开发商为其研究了一套电子版的金文字查询系统。他说有了这套软件,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古文字研究效率。一旦有同行发现不知道的古文字,只要拿到电脑里一比对,就知道是不是新出现的字,如果是新出现的,他就会做针对性的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结果告诉同行,并且将这新字的发现记录到字库中。现在这套软件在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学研究和学习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