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4-25 20:48曲莉春康伟
北方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

曲莉春+++康伟

摘 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我区农牧业发展同样面临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拓展水平不高、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等问题,亟待以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为切入点,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等方面,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举措

2016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农牧业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在农村牧区改革试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2016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4元,同2011年相比,差距扩大419元,在全国位次也由第16位下降到19位,我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明显由过去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要实现自治区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

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布局不合理

多年来,我区种养殖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呈现玉米“一粮独大”、畜牧业呈现“一羊独大”,矛盾突出。马晓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指出,我区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未契合消费者需要,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我区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也不尽匹配,“买难”与“卖难”并存。

(二)农牧业现代化拓展水平不高

我区农牧业生产经营相对粗放,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农牧户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草场的“三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整体水资源相对匮乏。王关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上述问题制约了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开展农牧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产业化推进。雷继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谈到,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亟待提升。

(三)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农牧业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与形势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严重阻碍着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步伐。

一是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不足。黄宝龙(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我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经营体制创新不足,产品的加工转化效率低。王关区认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链条较短,相关企业、行业配套不完备,多数农牧业企业农畜产品的加工能力弱,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

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持续推进。杨茂盛(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经济生态处处长)介绍了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指出农村的“三块地”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在土地征收方面和国家法律存在一些不相吻合的地方。高萌(自治区发改委农村牧区经济处)认为,自治区土地流转规模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利益分配不太合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较差,制约农牧业规模化经营。

(四)科技、金融支撑及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短板

1.农牧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改革融合性弱。“互联网+农牧业”在我区金融领域服务领域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牧区现代金融体系不完善。农牧业电商平台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农牧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管理滞后是农牧业发展瓶颈,亟需对于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2.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薄弱,销售滞后。农畜产品提质增效离不开品牌塑造,销售滞后必然会影响农牧民增收。王关区说,内蒙古农畜产品存在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市场运行不规范、品牌追溯体系不健全、品牌盗用和滥用现象严重等问题,导致销售滞后,亟需补齐短板。

二、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多措并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为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紧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我区农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

“十三五”是优化种养结构、构建新型种养关系的战略机遇期。要在充分了解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科学、合理、适当地调整农畜产品产能。

1.适当调整农畜产品产能,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包思勤(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提出,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王关区提出,要着力维持、巩固、保障并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特别是农牧业的总体潜在生产能力。马晓明主张,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地域品牌优势,加强引进和自繁相结合,加快种养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

2.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依据禀赋转化优势。对于我区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王关区提出,我区种植业应实行休闲轮作、藏粮于地,適当调减玉米的产能,调增小麦、水稻、杂粮豆等的产能;包思勤主张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马晓明建议,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大力实施“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依托资源优势,顺应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高萌还补充了发展牧草种植、盐碱地改良两条意见。

3.畜牧业结构调整,应发挥优势多元发展。对于推进畜牧业产业协调发展,要发挥我区有粮、有草、有牛、有技术的区位优势,调整草食家畜养殖结构。王关区指出我区畜牧业要实行休牧轮牧、藏畜于草;马晓明提出,要坚持“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包思勤建议,推进大小牲畜协调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养殖,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农畜产品。高萌补充建议,一要抓住国家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机遇,二要积极承接生猪家禽产业转移,三要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王钢(内蒙古中云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张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将内蒙古打造为全国生猪生产基地。

(二)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农牧业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应主动适应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变化,坚持以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

1.因地制宜,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

农牧业生产力布局应提高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马晓明指出,应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包思勤提出,粮食作物要巩固提升优势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保持适度扩大态势,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2.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我区农牧业发展方式要真正实现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是基础条件。包思勤指出,要继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提升安全食品供给水平。马晓明提出,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咬定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雷继鹏强调要提升对农畜产品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重视土地污染的治理。高萌强调,要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王关区指出,要不断提高农田和草牧场基本建设、农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水准,生产绿色、特色、安全、优质的农畜产品。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健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

会上,黄宝龙介绍了蒙羊集团创建“羊联体”,采用“基地+农牧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模式,培养农牧业产业化新主体的实践经验。赵云平(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总经济师)认为,这种做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符合三产融合的趋势,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关于完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改革要求。王关区强调,要努力扭转小农牧户的弱势地位,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高萌谈到,自治区将积极研究出台支持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和保障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意见,启动自治区绿色农牧业发展基金,构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包思勤建议,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牧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创新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推进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

杨茂盛认为,应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登记颁证两项重点工作,推进农村的“三块地”改革,加快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的股份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应用,并给予政策上的保障。雷继鹏建议,根据农牧业的产业特点,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还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实行三权分置。高萌提出,可引导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方式扩大规模化经营;同时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程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包思勤提出,可探索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返还指标交易收益。

(四)补齐短板,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

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是当前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想方设法补齐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短板。

1.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出现,将大大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加速我区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打造网络化、智能化、商务化的新农业。而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简便快捷的操作让其具备嵌入农牧业的先天优势。“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将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融合。

首先,要适应当前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阶段,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我区互联网和农牧业融合共振。要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优化策略,借助互联网推进农牧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农牧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其次,要推动互联网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对农牧业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以及智能感应能力等新业态与新模式方面的全面探索和创新。加快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牧区金融体系,延伸金融产业链,助推产业协调发展。

2.注重品牌塑造,走适量精品高端路线。王关区谈到,要发展有组织、专业化的农畜产品销售,加大自治区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及宣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赵云平建议自治区农牧业走适量精品高端路线。盖志毅(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指出,要想塑造品牌,就要發展绿色生产,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学会利用草原文化优势,发展“注意力经济”。王钢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应从抓“需求侧”入手,科学把握经济规律,加强对市场用户数据的抓取和研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数据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的改革,重点考虑怎样帮助龙头企业发展自己的品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