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研究概况及保护对策

2017-04-24 08:32汪青雄王中强胡彩娥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繁殖地越冬种群

汪青雄,杨 超,肖 红,王中强,胡彩娥

(1.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 710032;2.陕西省榆林市林业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

黑鹳(Ciconianigra)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大型涉禽,体长100~120 cm[1],世界珍稀濒危鸟类之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1995)附录Ⅱ,并列入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的濒危物种[2]。

1 种群数量

山西省是我国黑鹳种群数量调查最早的省份,1980-1984年,刘焕金等采用路线法调查了山西主要山脉和河流的黑鹳种群状况,调查面积为4 680 km2,黑鹳繁殖总数为40只左右[3];1985-1989年,马鸣等对新疆南部地区的黑鹳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 000只[4];1990-1993年,水鸟调查组对中国10个湿地的水鸟调查统计,认为黑鹳种群数量为500只左右[5];1999-2000年,陕西省组织专家调查了其省境内的黄河和长江等支流的水鸟种群数量,总共统计到黑鹳数量为57只;2002年,王晓卫等在三河湿地发现93只黑鹳越冬群[6];2004-2005年,鲍伟东等对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黑鹳越冬种群调查时,发现种群数量约20余只[7];2009年,姚敏等在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210只黑鹳种群[8];2009年,笔者对陕北地区主要湿地(无定河、榆溪河、芦河)进行了黑鹳越冬种群数量调查,统计到30只左右;根据文献及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报道,全球黑鹳种群数量估计为24 000~44 000只个体,中国黑鹳的总数约为1 000只左右,其中台湾分别约有50只迁徙个体和越冬个体,韩国约有50只越冬个体和1 000只繁殖对,俄罗斯约有1 000只迁徙个体[9]。

2 分布状况

黑鹳是分布极其广泛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涉禽。国外繁殖地分布很广,从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东欧,往东经前苏联和内蒙古到西伯利亚东部等整个欧亚大陆古北区,大约在北纬40°~60°的整个区域。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丹麦、前苏联、立陶宛、法国、意大利及南非等国家。越冬在西非、东非、非洲东北部和亚洲南部,从巴基斯坦西部经印度北部到东南亚[10-12]。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分布(图1),但数量极其稀少。繁殖地主要为北纬30°以北地区,如东北、西北、华北等地;越冬地主要是长江以南地区。但这些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们关注度的提高,有关黑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相继出现了新的相关报道,如辽宁朝阳地区、吉林长白山、山东泰山、青海隆宝滩、内蒙古呼伦湖和赤峰、新疆塔里木盆地、陕西洛南等地都有繁殖相关报道[13-17];湖北沙湖、北京十渡、南京长江湿地、四川鞍子河、陕西眉县、铜川、千阳,海南大田等地有黑鹳越冬种群相关报道[18-23]。除此之外,随着人类对鸟类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观鸟活动的不断扩大,黑鹳新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被相继报道。

图1 黑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引自刘焕金)

3 繁殖习性

黑鹳多栖息于森林边缘、灌丛草坡山地、农田丘陵地、高山峡谷悬崖边、湿地浅水域等地。一般巢址喜营树洞巢、树枝巢、森林地巢和悬崖峭壁洞穴巢,有沿用旧巢的习性。巢材以灌木枝条、枯树叶和苔藓为主。巢形呈浅碟状,雌雄鹳共同营巢[24-25]。

黑鹳为单配型(一雄一雌)。年产卵一窝,窝卵数2~4枚,以4枚居多,卵近椭圆形,重约60~70 g;黑鹳3月初迁到繁殖地,3月中旬发情交配,3月下旬开始产卵,有的最晚可至4月下旬,产第一枚卵就开始孵化,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32~34 d;雏鸟为晚成鸟,由双亲轮流喂食,一般雏鸟50~70日龄时具有飞翔能力,10周龄时羽色已接近成鸟;9月下旬至10初开始随队南迁[26]。

4 食性及取食行为

有关黑鹳的研究报道最早是从研究其食性开始的。黑鹳食物主要是以小型鱼类为主,其次为蛙类、螺类和少量的昆虫,偶尔也附带藻类、莎草等湿生植物。黑鹳主要在凌晨和傍晚取食,觅食时不断地走动,嘴在水中不停地移动,遇到食物时,迅速地用上下喙捉紧食物而吞食。黑鹳喜结小群或家族群活动,这有利于彼此之间花少量时间用于警戒,而投入更多时间觅食[27]。

黑鹳觅食生境主要在沼泽湿地,其次是在浅水域觅食。如灌丛湿地、河漫滩地、鱼塘、河流和湖泡等地。水深一般为5~40 cm。孙砚峰(2006)对黑鹳越冬觅生境进行了研究,认为越冬期觅食生境选择与繁殖期存在相似性,选择人为干扰较弱、水鸟干扰强烈、水质良好、具有一定盖度的植被的地方觅食[28]。鲍伟东等(2006)对越冬期黑鹳取食方式、食物大小、取食频率、成体与亚成体间取食差异上进行了探讨[29]。

5 迁徙

黑鹳是一种长距离迁徙的候鸟。迁徙飞行主要靠双翼鼓动飞翔,但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繁殖于高纬度地区,每年繁殖期结束后,都要迁徙到气候较为温暖、食物较为丰富的地区越冬。在欧洲的繁殖种群,仅少数在西班牙留居,其余几乎全部迁徙至非洲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向四周扩散;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至印度越冬,而在我国和俄罗斯远东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我国长江以南越冬。在我国黑鹳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开始南迁到越冬地,次年春季3月初到3月飞回繁殖地。欧洲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返回。

关于黑鹳迁徙的研究报道有很多,早期主要是采用直接观察和环志的方法来研究黑鹳的迁徙。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跟踪技术被运用到黑鹳迁徙的监测中。在保加利亚、立陶宛、爱沙利亚等对黑鹳的迁徙研究发现[30-33],东欧繁殖的黑鹳种群迁徙路线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地中海端到非洲;西欧繁殖种群则是经直布罗陀海峡西非[34];马鸣等(2004)运用该项技术成功观测到黑鹳从新疆艾比湖地区经帕米尔高原,从红其拉甫山口绕过群峰耸立的世界屋脊最后抵达印度河流域[35]。

6 栖息地利用

黑鹳栖息地选择方面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即陡峭的山体、清澈的水域和较少的人为干扰[27]。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黑鹳营巢于胡杨林中,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营巢生境[4]。在立陶宛,森林是黑鹳的主要繁殖生境、觅食地点,干扰程度、森林生态情况(树种、树冠生长情况、树木年龄、树木密度)以及鸟类自身行为特异性是影响巢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黑鹳多选择水域沼泽附近干扰程度较小、树龄较高、树冠枝杈粗壮且发育良好、树木密度中等的森林筑巢[10]。

水域是黑鹳觅食的主要生境,常选择在深度为20~30 cm的水域中觅食。许多研究表明,黑鹳偏好于道路和农场附近的河流、溪流、沟渠、池塘等地方[36]。因为这类生境面积较广,食物丰富,干扰较少,且容易形成食物密集的区域,有利于黑鹳的觅食。在繁殖期,除去考虑觅食地食物丰富度的因素外,黑鹳还要兼顾觅食地与巢址的距离,防止幼鸟受到天敌的袭击。越冬期,黑鹳选择沼泽、浅水域作为觅食主要因素外,还重视觅食环境的安全程度,即觅食场所的隐蔽性。

7 人工饲养及疾病防治

黑鹳虽然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但也成为许多野生动物园和公园吸引游客的一种观赏鸟类。1986年上海动物园和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分别通过人工饲养和人工孵化方式繁育成功。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从1975年开始饲养黑鹳,并在1986年繁殖成功,已连续繁殖10余年,共繁殖出37只黑鹳。1994-1995年,天津动物园对笼养的1对黑鹳进行了人工孵化繁育,也获得了相应成功[37-38]。因此,通过人工饲养繁育的成功为将来野化放飞增加野外种群数量,有利于种群的恢复壮大。

由于黑鹳属于大型涉禽,主要取食鱼虾、蛙类等小型动物为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水质污染造成食物中毒、寄生虫或病毒的感染。如沙门氏菌、皮膜螨、亲水气单胞菌、双沟舌状绦虫等[39-42]。

8 保护措施

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导致了黑鹳繁殖区和越冬区的面积迅速缩减。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得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目前已刻不容缓,对黑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1)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对黑鹳重点分布地区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令,对于猎杀或拾卵行为要严加制裁。

(2)对于黑鹳觅食地的水域环境严格控制水质污染,采取动态监测机制,制止乱修建水利设施,避免围湖造田造成的水域干涸,加大治理水域的污染问题,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环境。

(3)加强黑鹳野外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综合性调查。摸清环境变化对黑鹳繁殖地和越冬地的变化分布状况,为有效保护其种群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郑光美,王岐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刘焕金, 苏化龙, 冯敬义, 等. 山西省黑鹳的数量分布[J]. 生态学报,1985, 5(2): 193.

[4] 马鸣, 巴吐尔汗, 陆健健. 新疆南部地区黑鹳种群密度及其繁殖[J]. 动物学研究, 1993, 14(4): 374-383.

[5] 陈克林.中国的湿地与水鸟[J].生物学通报,1998,33(4):2-4.

[6] 王晓卫,王健,沈均良.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大群黑鹳[J].野生动物,2003,24(4):12-13.

[7] 鲍伟东, 张扬, 蔚培龙.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种群生态调查[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 29(3): 5-7.

[8] 姚敏, 胡林, 王琳, 等.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栖息活动动态监测[J]. 四川动物, 2009, 28(2): 295-297.

[9]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2012.Ciconianigra[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d Species. Version 2014.

[10] Drobelis E. On the biology and protection of the black stork (Ciconia nigra) in Lithuania [J]. Acta Ornithol Lituanica, 1993:7-8, 94-99.

[11] Mordente,Francesco. Black stork (Ciconianigra) breeding in Calabria [J]. Alaudo, 1998,64(4): 321-333.

[12] Roland L Pre-migratory movements and migration route of a juvenile Black stork (Ciconianigra)[J]. Aves, 1996,33(1): 1-10.

[13] 闫占山, 周正, 樊书学, 等. 朝阳地区首次发现黑鹳繁殖地[J]. 辽宁林业科技, 2002,(2): 34.

[14] 魏顺德,马鸣,陈怀玉,等.塔里木盆地黑鹳的分布与繁殖[J].八一农学院学报,1990,13(1):55-58.

[15] 韩联宪, 邱明江. 四川理塘发现迁飞黑鹳[J]. 动物学杂志, 1995, 30(1): 56.

[16] 田亮.珍稀候鸟黑鹳洛南落户繁殖[OL]. 三秦都市报, 2008-07-04. http://www.sanqindaily.com/

[17] 那顺得力格尔, 王安梦,巴特尔, 等.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J]. 动物学杂志, 2011, 46(4): 53-58.

[18] 楼利高, 罗祖奎, 刘家武, 等. 湖北黑鹳越冬地的新发现[J]. 动物学研究, 2008, 29(3): 223-224.

[19] 史阳, 古远, 王志农, 等. 北京十渡与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区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J]. 河北林业科技, 2005 (2): 17-18.

[20] 王娟. 珍稀黑鹳光临南京[OL]. 扬子晚报, 2009- 11-26. http://www.yangtse.com/

[21] 夏树伟. 四川发现国家级保护动物苏门羚、黑鹳[OL]. 成都商报, 2009-12-18. http://e.chengdu.cn/

[22] 胡小军, 闫秀强. 陕西宝鸡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首现珍稀鸟类黑鹳[OL]. 2013-08-09. http://epaper.xiancn.com/

[23] 王文毅. 海南首次发现黑鹳[J]. 野生动物, 1999 (6): 47.

[24] 苏化龙,刘焕金,申守义.黑鹳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1989,35(4):444-446.

[25] 时文龙,韩怀恩,刘冰许.黑鹳的繁殖生态[J].河南林业,2000(6):48.

[26] 滕克愚, 邱富才, 亢富德. 黑鹳生态习性观察[J]. 山西林业科技, 1986 (3): 21-23.

[27] 刘焕金,苏化龙,申守义.黑鹳食性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0,25(5):20-23.

[28] 孙砚峰. 河北平山湿地水鸟群落结构及黑鹳的觅食生境选择[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29] 鲍伟东, 罗小勇, 孟志涛,等.北京地区黑鹳越冬期的取食行为[J].动物学杂志,2006,41(5):57-61.

[30] Roberts J L Observations of the migration of raptors and other large soaring birds in Bulgaria [J]. Ibis, 1979, 121(3): 301-312.

[31] Strazds M, Lipsbers J, Petrins A. Black stork in Latvia-number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J]. Baltic Birds, 1990,5(2): 174-179.

[32] Porter R,L Willis. The autumn migration of soaring birds at the Bosphrus [J]. Ibis, 1998, 110(4): 520-536.

[33] Asko L, Urmas S, Raul R. Have recent changes in forest structure reduced the Estonian black stork (Ciconianigra) population [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5(14): 142-145.

[34] Summers R W, Atkinson N K, Nicoll M. Wintering wader populations on the rocky shores of eastern Scotland [J]. Scotland Bird, 1985(8): 229-308.

[35] 马鸣,魏顺德,程军.卫星跟踪下的黑鹳迁徙[J].动物学杂志,2004,39(2):102.

[36] 冯理. 纳帕海黑鹳越冬生态观察[D]. 昆明:西南林学院, 2008.

[37] 白晓洁,王文锋,刘淑华,等. 黑鹳人工笼养繁殖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8,33(3):28-30.

[38] 卢宝泉,张丽敏,张涛,等.黑鹳人工孵化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8,19(2):173-174.

[39] 李少基,陈武,陈足金.黑鹳阿哥纳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3,24(5):136.

[40] 陈帆,范欢.黑鹳皮膜螨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2):66-67.

[41] 李伟,胡玉萱,黄永红.黑鹳亲水气单胞菌病的诊治[J]. 动物医学进展,2000,21(2):72.

[42] 李大心,周文彪,宋玉兰,等.双沟舌状绦虫引起黑鹳肠穿孔病例报告[J].野生动物,1994,80(4):35-36.

猜你喜欢
繁殖地越冬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世界最大鱼类繁殖地潜藏在南极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黑翅长脚鹬南方繁殖地的发现与简报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