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成刚 高维公
校园国学热了,这是必需的!然而,在这滚热的国学潮中,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要思考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国学该传承什么?这其实是“国学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农学、地理、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学是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系统。
任何文化的创立都是从隐性到显性,隐性是创立者的思考,显性是创立者把思考变成了文字、图片、音像等。思考之前,必然有实践,即国学的创立是先行后知的。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把显性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内化到自己的血液里,使之隐性化,并作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国学的传承是先知后行的。
任何思想的创立和传承都脱离不了“行知”二字的无限循环,国学也不例外。而“行知”思想起源于先秦,后经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陶行知等历代先贤的丰富与发展,现在已成为很系统的体系了。也就是说,“行知”思想也是国学。那么,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呢?
一、以道布道
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很多场报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报告还没进行到一半,会场上就走掉很多人。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报告人报告的内容不适合听众;二是报告人报告的方式不适合听众;三是报告人报告的内容和方式都不适合听众。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我们在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听了叶朝晖院士的讲座,题目是《用途广泛的核磁共振》。叶朝晖院士的讲座让我们所有的听众都入了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叶院士讲的内容是他懂,我们不懂,但我们能听懂的,而且叶院士讲的方式是针对我们、适合我们的。由此推想到校园国学的传承。我们传承国学就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是不是我们懂,学生不懂,但学生能听懂的道理?我们传承的方法是不是针对学生、适合学生,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认为,传承国学就是让学生读背经典。这样做有道理吗?我们得用上面的两个问题来检验。
第一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是不是我们懂学生不懂但他们能听懂的道理?
有人说小孩子记忆力好,背下经典,即使现在不明白,将来也会明白的。并举例说,古代蒙学就是读背,而且三年不开讲,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这么做。我们姑且承认古代蒙学是这么做的,可古代能这么做现在就能这么做吗?现在学生读背古代经典的时间够不够古代的十分之一?时间这么宝贵,我们为什么要学生读背他们现在不懂的东西,而不要学生读背他们现在能懂的东西呢?现在懂了现在就能用上啊!况且谁敢保证学生现在不明白将来就会明白?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忘记?
第二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方法是不是针对学生、适合学生,是有道理的?
小学生喜欢生动的感性的东西,连大人都不喜欢读背的枯燥的文字,却要学生去读背?国学是道理,这些道理已经渗透到现代的很多通俗的文学形式中,比如儿歌。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读背儿歌呢?国学是道理,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学生读背任何东西,而让学生明白道理呢?
2016年9月24日,安徽省宁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16科技体验秋季班”开班了。这个班是周六全日制的,连中午都在中心吃饭。这天中午吃饭前,我们到教室里和学生聊天,聊的主题就是“食育”。
我们先聊营养,聊着聊着,学生就明白了,人需要很多种营养,但每一种食物只能提供一小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挑食。接着我们聊吃饭时的行为习惯,学生谈了很多,我们归纳之后只让学生记住一点:食不言。之后,我们又聊吃饭时的礼节,学生又谈了很多,我们归纳之后也只让学生记住一点:不抢食。最后我们告诉学生,食物是大地的馈赠,是苍天的恩赐,是农民的辛勤付出,我们吃饭时要怀有对天地人的感恩。如何表达这种感恩之情呢?那就是不浪费。
从开班的第一天起,每天午餐,我们就用“不挑食、食不言、不抢食、不浪费”这四点要求学生。几次活动后,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不用再为孩子吃饭发愁了。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食育”是不是属于国学?是!可我们让学生读背了吗?
以前我們带班,都要求学生到我们这里接送东西时必须立正,且双手接送,我们也努力立正,且双手接送。在尊长前立正双手接送东西是不是属于国学?是!可我们也没让学生读背。
国学是道理,如何传承?以道布道。
二、行知合一
于丹老师说,国学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是一生的学问。如何去学习这一生的学问?我们认为,国学是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系统,而不仅仅是学生们认为的枯燥的文字。我们教师要把显性的枯燥的国学文字隐性化,注入学生们喜欢的活动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吸收、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外化出来。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2015年7月,我们开始筹划实施“探研多彩板桥”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活动的核心地点就是安徽省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这里有我国中亚热带北部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这里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这里公路畅通,农网健全,信息畅通,经济发展前景美好。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确定这个活动的主要探究内容为:一是红色板桥——探寻板桥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二是绿色板桥——体验板桥绿色环境和绿色经济;三是金色板桥——展望和构想板桥金色的未来。
我们的学生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把这块神奇的土地作为大课本、大课堂,在这个庞大的课本和课堂里,考察、调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建资料库、用资料库、丰富资料库。从知识门类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包含了文学、历史、动物、植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包括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了学生表达、沟通、分享和协作的能力,包括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了理想教育和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等。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和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6年11月12日至13日,我们带学生到板桥考察,并住了一晚。回来后,我们首先提供了一个模板,让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份总结,然后请学生写一篇作文,最后鼓励学生写诗。学生们的情绪很高,没几天,就写出了几首诗。我们把这几首诗带进教室,在电子白板上当堂修改。第一步是“减肥”;第二步是调整语序;第三步是换词,使得这些诗有节奏感并押韵。过了几天,又有几首诗发来了,这些要比前一批的好多了。我们又把这些诗带进教室,还是那三步。就这样,学生们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到12月初,共创作了23首诗。现列举部分古体诗作品如下。
秋游板桥有感
李 晶
自古言秋悲寂寥,板桥风光胜春朝。
鸟鸣声声心神爽,参天古树夹两道。
千尺瀑布石间落,珍奇异兽丛中跑。
今日一别来何日?夜夜长梦到板桥。
板 桥
李程然
美丽板桥邀客来,八方齐聚笑颜开。
云雾缭绕满眼绿,三餐佳肴乐开怀。
多彩板桥
余文昊
秋日结伴探板桥,清溪跌宕伴我行。
危岩峭壁古藤挂,层林尽染如丹青。
先烈抛头洒热血,换来百姓乐安宁。
今又引来八方客,明天板桥更文明。
我们觉得这种活动的内容是国学,形式也是国学,因为我们的活动形式是游学,游学就是行知合一。而游学的创始人就是孔子,可以说,国学经典《论语》就是孔子游学的结果。
综上所述,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呢?以道布道,行知合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津南小学 安徽省宁国市中溪小学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