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洲
2016年12月6日,2015年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测试结果公布,在参加测试的72个国家和地区中,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位居总分第十。对于这个结果,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次的测试结果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仅名列第十,远低于预期;有人认为,PISA测试数据呈现的是科学、数学、阅读等知识教育的结果,而非一国教育的全貌,因此不能简单地在PISA测试结果国际排名第一与最完善的教育体系之间画等号。以上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那就是上海2009年、2012年、2015年连续三次参加测试,前两次测试在三个领域都排名世界第一,如果2015年上海成绩单列,那么也会超过新加坡,仍是第一位。北京、江苏、广东两省一市没有参加2009年和2012年的测试,但2015年和上海组成“联队”后,总成绩瞬间下滑。在这方面,好像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教育理论研究者都讳莫如深,即使谈论也从多个角度论证不能就此说明四地之间教育水平有差距。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看法。
第一,PISA测试成绩说明,与上海相比,京苏粤在初中教育水平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差距。PISA测试到底是测什么的?这一点应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科学评价方法,可以对学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等方面做出考查。PISA测试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其科学水平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公认。这也意味着,PISA测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各国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或者说15岁学生教育水平的差异。在上海没有参加PISA测试之前,这项测试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在一次测试中数学、科学、阅读三个领域都能获得第一且总分第一。上海连续两次获得测试第一以后,正是看到这种差异,英国、南非等国才纷纷派员来学习上海的经验与做法。也正是看到这种差异,美国才有学者及教育官员表示美国教育已落后于中国,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才对习近平主席说起,最佩服中国的事情之一,就是中国的数学教育。这也意味着,对于京沪苏粤参加PISA测试成绩的差异,我们要承认,四者之间有一定差距,与沪相比,京苏粤在15岁学生教育或者说初中教育水平上有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弱势。承认这一点,才能对我们参加PISA测试的初衷给予说明。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较,我们也就没必要参加这样的测试了。
第二,京沪苏粤在PISA测试成绩上的差异,是师资队伍水平上的差异,也是办学水平的差异。对于哪些因素能够导致PISA成绩的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统一认识。在上海连续两次取得第一的成绩以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上海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一种倾向性的观点是,上海之所以在PISA测试中取得良好成绩,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上海重视师资培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学生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是重要因素,这也是可以想见的。没有高水准的师资,也难以出现成绩优良的学生。的确,与其他一些地区相比,上海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吸引上海乃至全国一些优秀人才到上海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并且,上海的教师注重学习、注重研修,整体素质较高。但把差异仅仅归咎于师资,在笔者看来是不全面的。可以说,PISA测试成绩,既因师资水平上的差异,也因办学水平的差异,学校管理水平、课程建设、科研活动、校园文化等也是其中重要成分,也是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注意到,PISA测试本身是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基础上的,是从个体学习者、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成绩差异背后,有着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有单一的因素,也有多种综合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它反映的是整体办学水平,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的管理水平、课堂教学的开展、课程开发的实施等诸如此类的因素,都需要一并考虑在内。
第三,京沪苏粤在PISA测试成绩上的差异,是学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水平的差异。PISA测试考查的是学生素养水平,测试成绩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所在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水平的差距。素养,是平素的修养,其水平与学生接触的环境有密切关联。学校在学生素养水平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引领性作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京沪苏粤,作为我国的发达地区,有着丰厚的教育土壤,也有着赓续已久的良好教育传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高度重视教育。但与京苏粤相比,上海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似乎有一些独到之处。比如,上海的家庭教育中,重视学业相关的课程引领和辅导,也重视孩子生活习惯和素质水平的提升。有研究表明,上海的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正在向现代家庭教育发生多项转变:在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强调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亲子关系从居高临下的家长专制模式向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转变;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从传统的主要局限于一家之地的封闭型向社会、学校相互沟通的开放型转变;教育内容从局限于子女发展的某一品质的教育,向提升孩子综合素质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德、智、体、美诸育多元并重的大教育转变1。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上海的家庭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给予高度关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上海的社会教育,重视社会环境的营造,也重视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制度贯穿社会生活的始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提出要初步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至今,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无论是市民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还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进社区、学习进家门”在上海已成为现实,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机关等学习型组织已普遍建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蔚然成风。诸如此类,可能都是造成学生之间素养水平差异的原因。
第四,京沪苏粤在PISA测试成绩上的差异,是教育水平上的差异,也是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差异。对于京沪苏粤PISA测试成绩表现出的差异,需要从教育内部来审视,从学校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来考察,也需要从教育外部探寻可能存在的原因。上海三次参加测试,均能名列第一位,教育自身自然表现出不俗的水平和业绩,同时也与上海自身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单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与京苏粤相比,上海的文化以国际化著称,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点非常突出。在上海生活,久浸于上海文化之中,会有着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会有着较为充裕的信息来源,会感受到东西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更多的“国际范儿”。所有这一切,对于以测试学生素养水平而著称的PISA来说,上海的学生有着比我国其他地方更多的优势。PISA测试是以全世界15岁的学生为对象的,测试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普遍性,体现的是“未来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具备较多的“全球特质”也就具有了较多的成绩占优可能。
以上解读和分析,不是抬高上海教育水平,贬低京苏粤教育质量,更不是说京苏粤教育一无是处。既然四地一起参加国际统一测试,既然测试成绩有一定差异,我们就应该承认这种差异,从差异中看到差距,从差异中透视其中隐含的信息。提出问题,并不见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假如连问题都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装作没有发现,抑或發现了不去探究原因,那么,改进实践也就失去了机会和可能。我们也知道,一次测试不见得反映真实水平,测试的内容和范围由于其自身的限制不见得能说明整体,测试的样本由于过少不见得能说明全体(上海仅有32所学校参加测试,其中农村学生21%,县镇学生19%,城市学生60%),但测试毕竟是测试,成绩出来了,有差异了,就需要认真分析、科学对待。我们不去比较,别人也会去比较;我们不去谈排名,别国或地区也会去分析排名。如果我们认为PISA测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不妨从当下大家关注的核心素养出发,围绕核心素养编制信度效度高的测试,对四地或者全国其他一些地区进行测试,把握各地学生发展状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推进教育均衡化水平。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