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穹 周航 关璐 杨鸿俊 闫鑫雨
一、欧菲光——一、二级市场联动投资探索
欧菲光成立于2001年,以红外截止滤光片为主营业务,掌握滤光片的关键镀膜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做到全球第1的市场地位,并连续多年保持市场领先。2010年8月,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上市后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业务以“触摸屏+摄像头+显示模组+指纹识别”为主,手机触摸屏出货量在2013年底已经达到全球第1。2013年欧菲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银金属网栅透明导电膜触摸屏生产线正式进入量产阶段,2014年公司正式进军指纹识别领域。2014年8月,公司收购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服务提供商),由硬件制造商升级为软硬件一体化综合方案提供商。
1.融资情况
欧菲光主营业务是红外截止滤光片。2006年10月,深创投、同创伟业分别出资1 941万元、706万元入股欧菲光,投资后持股比例为11%和4%。2007年6月欧菲光因扩产需要进行了第2轮的融资,深创投、同创伟业继续增资,分别增资1 039万元、661万元。而欧菲光也利用融资机会开始实施转型,公司敏锐地抓住了产业链下游手机触模屏先机,进军电阻式触摸屏领域,2013年年底出货量已达到全球第1。
2010年8月欧菲光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按发行价其估值超过29亿元。2011年年底,同创伟业减持大部分持股,获得16倍以上投资回报;2012年深创投将所持欧菲光的股份减持到只剩2.97%,投资回报超过20倍。
随着欧菲光成为二级市场热门,深创投于2013年1月以37元/股的价格参与了欧菲光的定增,远高于其2012年减持价格。2014年8月,欧菲光再次进行定增,深创投、中科招商等PE机构参与投资。通过定增融资,欧菲光实施产能扩张、业务拓展及行业整合,其二级市场股价也节节攀升。“二进宫”的深创投也有望再次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2.案例点评
深创投及同创伟业对欧菲光上市前的投资,体现出了典型的创业投资逻辑:上市前的2轮投资,分别帮助企业实现了产能扩张及业务转型,体现出投资机构对公司团队以及行业发展大势的准确判断。欧菲光上市后,深创投的再次进入则体现了VC/PE机构在一、二级市场联动方面的尝试,也显示出2012年以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趋势。
二、太空板业——紧随“低碳”产业趋势的投资逻辑
太空板业于2000年12月改制设立,公司主要产品为太空板。公司于2012年8月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1.融资情况
公司成立于2000年,随着国家建筑节能的政策导向,使得太空板业比过去有了更多市场机会。但由于缺乏资金,公司无法建设更多生产基地以开拓全国市场。早期公司曾尝试向银行贷款,但融资额度小且需要不动产抵押,无法实质性解决资金问题。
2012年8月太空板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按发行价计算公司估值为16.88亿元,深创投、达晨创投等投资者仅用了2多年时间即获得1.55倍的账面回报。
2.案例评价
公司早期融资困境体现了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市场需求爆发的关键时期,公司引入VC/PE机构,进而在市场扩张及规范化运作上获得高速发展,并最终登陆资本市场。而对于深创投、达晨等投资者而言,找准“节能环保材料”细分产业机会并勇敢下注,体现出其判断的准确,太空板业上市后取得的高额回报,也是其应得奖赏。
三、星源材质——长期潜伏等待产业爆发
星源材质成立于2003年9月,是目前国内唯一专业从事锂电池用微孔隔膜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2015年2月提交上市申报材料,申请上市创业板。
1.融资情况
星源材质最早成立于2003年,至2007年已掌握了锂电池隔膜的核心配方和核心工艺技术,已开始对外募资准备量产。尽管星源材质与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研究机构達成合作,但是隔膜项目仍处于筹备状态,加上隔膜产业在国内基本属于市场空白,许多投资机构踌躇不决。最终,东方富海挺身而出,2008年1月联合创东方及晓扬投资共同投资星源材质4 800多万元。2008年10月,星源材质2条干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2011年4月,东方富海与创东方再次增资星源材质,同年9月份,九鼎投资入股星源材质。2014年7月长园集团全资子公司拉萨市长园盈佳投资有限公司以3 934万元收购星源材质2.43%股权,之后的9月份又以6 300万元的价格收购九鼎投资持有3.89%股份。
近年来,随着手机等数码产品放量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星源材质业绩激增:2012年收入突破1亿元,2013年突破2亿元,2014年达到了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领头羊。
2.案例评价
星源材质的发展历经波折,早在首轮融资完成后即启动创业板上市程序,但由于业绩波动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等诸多原因,一直未能成功上市。在此过程中,其首轮投资者并未退缩,而是进行了后续增资及长期持有。目前来看,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放量,公司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业绩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获较高估值的可能性较大,伴随企业成长至今的投资机构有望获取高额回报。
四、久日新材——布局新三板中的产业龙头
久日新材(原名“久日化学”)由南开大学生物化学科技开发公司于1998年投资设立,几经股权变更,于2007年底,赵国锋成为久日化学的控股股东。赵国锋系南开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委员,现为久日新材董事长、总经理。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光引发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兼有少量农药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公司在光引发剂行业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目前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左右。
1.融资情况
2011年1月,深创投、河北天冀创业投资等多家创投机构增资参股久日化学,且深创投等位居前十大股东行列。2012年5月,久日化学又获得同创伟业旗下基金的增资。2012年9月7日久日化学挂牌三板市场。
在2014年年上半年,公司实施定增,再度获得广东盈峰投资合伙企业等3家新股东及同创伟业的认购。利用本轮定增资金,久日化学收购常州华钛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价款1.48亿元。华钛化学的主业同样为光引发剂,目前据国内市场第2名。久日化学与华钛化学的合并后稳居行业第1名的位置,扩大了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久日化学产品定价能力。
2.案例点评
创投基金的2次进入,相继帮助公司登陆三板市场以及进行并购整合,并使之成为行业绝对龙头。未来,新三板有望通过分层机制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制度,而久日化学以其行业地位、盈利能力及成长性,有望成为首批试水者,届时,更高的流动性及溢价空间,有望使其背后的VC/PE机构获得较好投资回报。
五、贝特瑞——投资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投资者
贝特瑞是由中国宝安集团控股的一家锂电池用新能源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以及石墨加工制品等,为全球最主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
1.融资情况
贝特瑞成立于2000年,成立之初即获上海永宣注资,2002年中国宝安集团入股贝特瑞,2003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批量销售并进军海外市场;2004年中国宝安对公司实现了控股,2006年公司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中国第1,至2010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1。
2010年8月,已属宝安集团控股的贝特瑞对外融资,在超过20家投资机构角逐后,共有11家投资机构包括同创伟业、启明创投、九鼎投资、通联创投、华工创投等入股,共计投资2.65亿元。宝安集团对贝特瑞的此轮融资主要目的是将其分拆上市创业板,在融资完成半年之后的2011年5月,中国宝安公告称已审议通过了贝特瑞启动上市准备工作的议案。但由于舆论压力,证监会并未真正放开主板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分拆上市,因此,包括贝特瑞在内,至今并未出现一起分拆上市创业板的成功案例。
不过,由于有中国宝安集团支撑,上述投资机构并未“套死”。2015年2月中国宝安发布公告,公司增持贝特瑞股份获证监会批复:中国宝安将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贝特瑞其他股东所持有的32%股份。贝特瑞整体估值约为22.52亿元,对应32%股份估值为7.24亿元。上一轮投资者也得以获利退出。
2.案例评价
在该案例中,宝安集团作为一家转型为以新材料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充分扮演了一个战略投资者在行业中的角色。在贝特瑞发展早期宝安集团及成为股东,并帮助企业成长壮大,随后引入外部投资者,谋求走向资本市场。而在分拆上市失败后则又成为接盘方,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对VC/PE而言,战略投资者在项目中的介入,既为标的企业的投资价值提供背书,又为未来退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对这种合作方式必然持欢迎态度。
六、华安检测——紧抓产业整合中的投资机会
华安检测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无损检测机构,主要从事特种设备、建筑桥梁、船舶和电力等领域的无损检测业务,下属有4家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
1.融资情况
2011年6月,浙江钛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华安检测签署正式投资协议,向该公司增资1 850万元。钛和投资向来关注中国第3方检测行业,入资后主导推动了华安检测收购深圳泰克尼林和新疆科瑞检测,帮助企业进行区域扩张。
2014年7月华测检测并购重组议案获证监会通过,以1.8亿元现金加股票收购华安检测100%股权。华测检测表示,公司通过本次收购将进入工业工程无损检测市场,提高公司综合检测服务能力。收购交易完成后,此前的投资方钛和投资也得以获利退出。
2.案例评价
第3方检测属于科技服务行业,受益于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该行业目前市场分散,受政策驱动正处于加速整合阶段。该案例正是顺应了行业趋势,钛和资本的进入既推动了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全国性扩张,最终也同样利用行业整合机会,通过华测检测的对本项目的并购实现退出。
七、晶科能源——转型下游应用趋势下的投资机会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为纽交所上市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晶科能源从成立之初的光伏材料企业,成功转型为电力制造、能源服务型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垂直一体化的产能,截至2015年1季度硅锭和硅片产能达到约3GW、电池片产能达到约2GW,组件产能达到约3.5GW。同时,晶科能源在国内市场从事电站运营,已并网太阳能项目约为617MW,成为行业中拥有电站数量、质量和容量最高的,产业链最完整的光伏企业之一。
1.融资情况
晶科能源成立于2006年,主要生产太阳能光伏用硅锭及硅片;2008年金融危机后,晶科能源开始转型,由硅片生产商开始向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转型,以期与终端客户直接对接。在此基础上,2010年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14年7月30日,晶科能源公告称,国开国际投资、麦格理大中华基础设施基金以及新天域资本共同对晶科能源下游太阳能光伏电站业务投资2.25亿美元。投资完成后,3家投资机构将共持有晶科能源子公司晶科电力45%的股份,并将在项目融资、项目开发、项目运营、全球绿色网络等多方面为晶科电力的业务发展带来帮助。其中,麦格理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机构之一,在全球各地已成功开发或并购了大量太阳能电站,其经验、人脉和对各地法规的了解能帮助晶科开发海外项目。国开国际及新天域资本则为国内颇具实力的股权投资机构,能源、基建和城市开发领域经验丰富。
2.案例评价
晶科能源的转型发展历程,既顺应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特点,又体现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即从上游材料向下游应用的转变,这也是新材料产业拓展市场应用、提高盈利水平的通行做法。3大PE机构入资显示出对晶科能源转型战略的认可,也将成为晶科能源下游光伏开发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八、诺菲纳米科技——新材料早期投资的核心价值判断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生产纳米银透明导电薄膜。过去30年中,ITO材料统治着整个触控行业。诺菲生产的可實现折叠、弯曲功能的纳米银新材料薄膜将成为颠覆ITO的新一代显示材料。
1.融资情况
2011年公司创始人潘克菲回国创业,并将公司落户苏州纳米工业园区,成立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创始人潘克菲丰富的研发及产业经验,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北极光创投的投资。
2015年9月,诺菲纳米科技再次获得英特尔投资以及北极光创投联合注资,此笔资金将被用来扩产诺菲的纳米银导电膜产品以及实现柔性喷墨打印传感器产品的量产化。英特尔投资进入后,诺菲将与英特尔展开实质合作,诺菲将集成其专有的Crystode导电膜触控传感器到英特尔架构下的移动和计算设备,供应给终端用户和OEM客户。
2.案例评价
该案例属于典型的早期投资,而早期投资关注的重点即技术、行业趋势、团队等。公司成立之初,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量产,但是其纳米银透明导电薄膜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创始人有较强的研发及产业背景,因此成功获得北极光注资。公司第2轮融资引入英特尔投资,该机构为英特尔旗下投资机构,属战略投资者。英特尔的进入,将直接推动公司产品量产及市场应用,诺菲纳米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