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 陈良俊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
文 |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 陈良俊
陈良俊
2010年担任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校长。先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称号,是武汉市首届黄鹤英才教育名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是各国基础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我国基础教育也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政府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
赋权予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框架构建,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分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我校从宏观层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品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匹配整合。
在“伴学生成长、享教育快乐”的办学理念下,我校提出“卓越教育”的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整体教育”,其宗旨是“引出并哺育每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潜能”。我们界定的“卓越教育”就是发展个性、完整成长、追求卓越的教育。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应当重视学生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审美的、创造性的各个方面的成长,使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学生是有差异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尊重学生差异,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回答“教什么”的教育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都已融入了核心素养,并且将之分解到各个具体学科,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晰,对教和学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这为我们确立学校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在设置课程目标体系时我们遵从三个原则:第一,课程目标要有横跨多种素养、多个科目、多元社会的广度,打破学科课程的统治地位,体现了多样性、个性化、面向未来和整体教育的原则;第二,课程目标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内容,彰显素养教育理念;第三,课程目标具有适度抽象性,有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而非宽泛、宏大、口号化。我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心智卓越的强者”,旨在在教师的伴随下,学生的学习支持系统(能力和心理健康)、动力系统(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调控系统(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等都能得到发展。“卓越”是指学生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从而成为“强者”。
我们设置了五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公民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和道德情操。通过修心、养性、濡情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心灵纯洁;使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通过家庭责任、社会规则、国家情怀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对人、对事、对社会负责,能履行义务,乐于奉献;具有规则和法律意识;具有生态与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共生意识:培养学生的共生意识。通过多元文化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理解欣赏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价值;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科学态度:具有问题解决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具有实践能力,能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对现象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敢于创新。
人文情怀:提升人文与审美修养。掌握基本的人文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够感受理解欣赏各种美的事物,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
“卓越”是指所有的课程均是为培养“心智卓越的强者”而服务的,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故以“卓越”统领学校课程,命名为“卓越特色课程群”。它由三级结构构成:一级结构包括三个模块,即心灵之约、智慧之门、强者之路;二级结构包括八大课程系列,即公民人格、修心养性(属于“心灵之约”模块);自然科学、实践创意、人文审美(属于“智慧之门”模块);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担当责任(属于“强者之路”模块);三级结构是具体的课程科目。
当前,以学科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发展逻辑为依托的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路径相对明确,但内容选择的困难程度日益加大,内容越选越多,所选内容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却没有保障。在突出核心素养的思想指导下,课程内容的确定与教材编撰,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路径,转向兼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依据的路径,这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更明确、更有保障。
就课程内容的选择,我们遵从三种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完整性,把重点放在学科教材上,优势在于能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学习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活动方法。(2)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习者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主动性,注重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使学习者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决定学习的质与量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材,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了他,学习就是对这种特征作出反应。教师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三种取向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也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结合学科特点,做到合理综合,取长补短,以保证比例关系协调,发挥综合效应。
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教师基于核心素养来组织课程内容、编写教材,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大进步。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更具时代性、实践性、探究性、活动性等特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课程整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有机整合,打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边界,拓宽学生视野,强调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
密切联系生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提供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密切联系的素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情境教学。要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倡导教法多样。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探索班级授课之外的教学形式,如采用观摩、实验、创作、考察、调研、专项研究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态度、成果、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校本课程的考查可采用考试、论文、实验、调研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成绩以等级呈现,防止以笔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做法。要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发展特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基于核心素养,学校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有助于学校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学校通过课程的实施达到实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