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凤
摘要:國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人才战略的基础。根据目前我国所提出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战略与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国际化应用型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高度重视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34-02
近些年,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模式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出现在国家政策和大众视野中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些经济改革的大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在进行外贸活动的过程中,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而这些任务单纯的外语专业学生往往是无法胜任的,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
一、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战略制约因素
高校的不断改革,国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深化,对于传统的外语教育来说,其已经和当前的国际化需求出现了错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国家化教育趋势,因此出现了诸多弊端。专家指出“与国际上相比较,我们在外语人才的培育上,其深度和广度都要不断挖掘,在新形势中,只有和国际接轨,只有顺应国际潮流,才能真正在质上取得成功”。在对我国各个高校的外语教师以及外语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就目前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和社会两方面。
1.国家政策因素。(1)高校扩招。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外语专业的录取人数每年都在增长[1]。为了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增加,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的课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流向就业市场,最终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人的严重过剩和就业难的问题。(2)高校缺乏自主权。随着我国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2],呈现出了各个行业针对外语人才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像金融、法律、旅游、商务等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则越来越受就业市场的欢迎。但是就目前各个高校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少有高校开设金融、医学以及法律英语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同时各个高校在进行相关专业设置时都必须以国家统一颁布的专业目录为基础,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新增专业的设置,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新增专业的数量也有严格的限制。正是受到这些政策的限制,使得高校丧失了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权利,这样不但阻碍了高校及时的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的专业,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2.课程设置因素。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设置,而这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经过调查各个高校外语专业设置的状况后发现,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而这样的课程设置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及词汇语法,而对目标国家历史背景与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却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在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时,也主要是以精度、泛读等为主;对于学生的口语、语音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对相关课程却很少[3]。经过对就业市场的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反映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高校外语毕业生几乎都存在着哑巴英语的现状,但是随着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也对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外语知识的同时,积极地了解跨学科的相关外语知识,才能胜任任何的工作岗位。
3.实践实训的因素。我国高校针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及时地安排了与之相适应的实习实训的环节。而学生则在参加了与之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之后,及时地熟悉了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以及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最终的目标[4]。虽然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实际的情况开始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但是经过深入地调查发现,不管是其所开设的实习课程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实习实训时间根据具体的情况一般都是半年,而这就造成了学生刚刚开始适应实习岗位,还没熟悉相关的工作性质的时候实习工作就已经结束了,没有实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对目标。
二、推进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战略对策
1.提升国际化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地进行招生计划和相关专业的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口头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必须适当地增加针对口语、阅读、口译以及写作等方面的课程,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技能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与此相关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人才培养成效是否显著的首要因素,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结构,才能促进我国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根据实际的人才需要所设置的国际化课程与跨文化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相关的国际惯例,比如,根据实际的需要开设诸如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组织机构、文化专题、国别通论、英语国家社会以及文化课程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
2.注重教学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的向国际化应用型的方向发展,也对各个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学生到学习质量、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等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而人才培养最终的质量高低,则直接取决于其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取得,学生通过高校为其提供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也促进了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新一步提高。而且在实际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上,也正在逐步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加强与各行业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加工一些国际性企业的教育理念引入到高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地促进学生国际竞争意识能力的迅速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以企业与高校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主要模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不断提高。通过产、学、研之间的深入合作,使学生可以面对实际的企业进行毕业实践的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早期的实践和工作环境,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了学练结合、学用结合。而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基础,而尽快地完成国际化外语教育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实现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而这一战略措施的实现,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与高校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与协调。以目前我国推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切实地将这些政策落实的实处,同时深入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才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书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之初探[A].2015:10.
[3]阿丽娜·白合提亚尔(Alina.Bahtiyaer).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4]全永根,林明,周慧珊.“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4):65-69.